【正見網2010年12月20日】
一、「損有餘而補不足,天之道也」
梁王、趙王都是皇帝的近屬,富貴榮華,盛極一時。中書令裴楷每年都請求梁、趙二王,從他們收租的錢中,拿出數百萬,賜給裴楷,裴楷用這筆錢,去救濟他所知道的那些貧困戶。
有人用譏諷的口氣,向裴楷說:「你為甚麼向別人(指梁、趙二王)乞討來錢財,去施捨給窮人呢?」
裴楷說:「我把他們富餘的東西要過來,再救濟衣食不足的人,這叫做『損有餘而補不足,天之道也(是合乎天道的)。」
二、去意氣,棄騷雅
【原文】
陳眉公曰:「後生輩胸中落『意氣』兩字,則交遊定不得力;落『騷雅』二字,則讀書定不深心。」
【今譯】
陳眉公說:「青年人胸中若懷有『意氣』二字,則在外邊做事、交友,一定不很和諧(人際關係不好);心裡若懷有『騷雅』(貪戀色情,附庸風雅)二字,則讀書必不能專心一意(學習成績不好)。」
三、合理規,思嚴謹
【原文】
陳眉公曰:「看中人,看其大處不走作;看豪傑,看其小處不滲漏。」
【今譯】
陳眉公說:「看一般人,要看他的大處不走樣(合乎理規,遵循法度);看英雄,則要看他的小處,也沒有什麼疏忽與遺漏(注重細節,嚴謹周密)。」
四、君子與小人之別
【原文】
羅遠遊曰:「大豪傑用心,恩處難知,怨處易指;瑣瑣君子,行藏反是。」
【譯文】
羅遠遊說:「大豪傑(指真君子)的用心,在於對人施恩的地方,難於為人知道;遭人埋怨的地方,則極易被指出來。卑微的君子(指小人),他們的行跡,恰恰與豪傑相反。」
五、趨炎附勢,且冷眼視之
陳繼儒說:「權勢在手時,人們就如群蟻聚集在羊肉上面一樣
趨炎附勢;權勢喪失了,他們就像吃飽了的鷹遠揚長空一樣,無情離去。悠悠塵濁世界,古今都是這樣。
有識之士,不必露出徐偃那樣的剛腸,但請像叔度(東漢人黃叔度)那樣保持高尚人格,擦拭冷眼而視之。」
六、從不高攀,更不致謝
明代的楊溥,在朝廷的內閣任職。想巴結他人很多。楊溥的兒子到京城去看望他,兒子沿途所經過的州縣,沒有不送禮的。只有江陵縣令范理,沒有給他送禮。
楊溥對范理十分讚賞,便將他薦舉為德安太守。
有人勸范理寫信給楊溥,向他表示深深的謝意。范理說:「宰相薦舉我,是為朝廷選用人才;我升任太守,是為了獻身朝廷的事業,而奉命就職。一楊一范,從無私人關係。我為甚麼要感謝他?」
(以上均據明代曹臣《舌華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