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康」探源

楊紀代


【正見網2011年07月01日】

晉・鄧德明《南康記》 

神闕──南康縣的歸義山,離縣城七百裡,山下有石城,高數丈,遠遠望去雄偉嵯峨,仙宮神殿騰空而起。所以故舊遺老都稱之為「神闕」。

金雞──于都縣有金雞石,傍有穴。宋永初(西元420年六月―422年,是南朝宋皇帝宋武帝劉裕的年號,共計3年)年中葉,有人目睹金雞棲息並飛翔於此穴上空,隔段時間就飛鳴盤旋。又,雲覆笥山下的平湖裡有石雁,浮在水面,每至炎夏季節更替,就會飛翔,好像知道並感覺氣候的變化。

梓樹──以前梓潭邊有梓樹,樹圍直徑巨大,樹葉覆蓋面廣至丈余,下垂的枝柯能有數畝。昔時吳王砍伐此樹作船,完工之後,下令童男女合力纖挽,船自梓潭飛馳而下,那些童男女盡皆溺死。至今潭中時有歌唱之音傳出。

石桃──南康五山有石桃,故舊遺老說:「自古相傳有寒桃樹,生長於山巔隱密之所在。後來長大開花、結果,成熟時,因有人摘取其果實,所以立刻變成石桃哪。」

?鳥──歸美山有石室,色如黃金,號為金室。有?鳥,形色鮮艷潔淨,成雙成對,都非常愛惜自己的羽毛。倘若另一半發生意外或事故,只剩「形單影隻」者,就會臨水照影,把自己水中的形像,錯認為是逝去的伴侶而悲啼鳴叫,最終「自絕」而死。現在才知曉「孤鴛對鏡」的慘況,是真實不虛啊。

玉台──於都君山上有玉台,周圍寬廣數丈。四周儘是白色石柱,由天然石塊疊覆而成,如屋宇形狀呢。四面多松、杉,遙望遠眺嵯嵯峨峨、高高低低,隨風發出聲響,像個個穿著翠羽的人似的,組成的音樂館。風雨過後,松杉林裡,更是景色、氣氛清明潔淨。還能聽聞山上有笙鼓吹奏之聲呢。就像山城裡有個都市,其中的樹木盡皆成為貴賓、嘉客,大自然為之歌舞、歡唱、過節日哪。

青竹杖──南野縣有個漢時的監匠(官名)叫陳鄰,其人有道術可以通靈。經常利用夜裡,屢次乘龍還家,因而其婦懷上身孕。可其母懷疑媳婦與外人不軌,經過秘密查看,才知是鄰乘龍返回。那條龍到家之後,就化成一根青竹杖,鄰將它放置內屋的門戶前,鄰母不知,因此隨手把青竹杖丟了出去。須臾之間,光彩照耀滿堂,接著立刻飛走消失。陳鄰丟失了竹杖,於是改為駕馭一雙鴻鵠來回往返呢。

潯陽四隱──晉朝的翟莊,字祖休,是翟湯之子,以孝敬雙親友愛手足聞名於世,而且嚴格的遵循著父親所教導的道德操守。州縣聽到他的賢聲,上奏朝廷,因而皇上下詔徵才,可他並不就任。莊的兒子名矯,也有高尚節操,家居無事,好種竹。朝廷舉賢的詔命屢屢送到,可翟矯長嘆說:「我怎麼可能改變我嗜好種竹之心,而從事於籠鳥盆魚(比喻侷促於小籠、小盆的狹隘空間,勉強過活)之間的可憐活兒呢!」最後還是不願遷就。翟矯的兒子翟法,風骨節操比上兩代尤其突出、名聲更佳。南朝宋武帝以散騎郎(官名)召他入朝,勉強他一定要就聘。翟法乃正色回應:「吾家不願出仕已經是四代哪!皇上非要使一塊白璧沾上污點,可以這麼做嗎?」也是不願順從。祖父子孫都有德行高義,世稱潯陽四隱。

南康的過去與現在

南康市位於江西省南部,因「地接嶺南,人安物阜」而得名。古稱「南野」,又名「南安」,晉太康元年(公元280年)置縣,所以南康市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如今是江西省管轄的縣級市,由贛州市代管。位於贛江西部源頭──章江流域的中下游。舊縣誌記載:「據豫章上游,為嶺北巨邑,雄踞贛南通湘粵」。南康是漢人南遷最早聚居區之一,東晉後,歷代的中原漢人因為戰亂等原因,舉家南遷至南康落戶。

南康自古以來代代相沿的舊習俗,至今依然保留的有以下幾項:

點禾種:南康市舊時習慣在驚蟄前後「點禾子」。播種早禾,俗稱「點驚蟄」。即農家在清晨備好香燭、紙錢到田頭祭祀田螺菩薩,乞求保佑豐收。

蒔田:昔時農家蒔田時,要請蒔田能手「開秧盤」(即技術高明的師傅第一個下田開蒔,然後按技術高低依次排行)。蒔完田後要做「蒔田酒」,俗稱:「蒔田殺鵝,草子變禾」,認為待人大方,收成必好。

嘗新:早稻開鐮收割後,吃新米飯叫嘗新,舊時家家戶戶嘗新日,買豬肉,殺鴨子,推磨做新米果,點蠟燭敬「米穀神」,以慶豐年。

洗禾鐮:秋收後,舊時農家要備辦酒席,請幫助收種的親友吃飯,俗稱「洗禾鐮」。大多東家都煎糯米糝,釀好米酒。內良、河洞兩地,至今仍很時興打麻糝、包芭蕉米果分送親友,意為全年農耕結束,家家分享豐收。

打砂子:上山「挖鎢砂」,俗稱打砂子或倒桶。昔時要選黃道吉日,在有砂子的附近搭棚。開工時,棚門前要插兩根短竹筒,點燃香燭,在地上擺好三牲(魚、豬、鴨), 殺一隻黑狗取血以祭祀天神,初一、十五日不上工,也要打牙祭。上工時,走到窿子門口,要先抽菸避邪才能進入,忌諱在采找礦產時,吹口哨、打啊呵(大聲呼喊)和吃夾生飯,以避凶趨吉。

結語

根據晉・張僧鑒《潯陽記》原文,我們可以得知:潯陽,到唐干元元年(西元758年)改為江州,這期間又經過多次的更名或縣治遷徙,至元朝末年,仍稱江州;明代改為九江府和南康府;所以往日的潯陽,成了今日的九江;而昔時的南康府,現在依然名為南康市呢;只是不如九江大,成了縣轄市而已。同時也能深知,那潯陽與南康兩城的關係匪淺哪!

晉代南康流傳著不少奇聞異事──高數丈的石城神闕、能感應氣候變化的石雁、逃避被人採摘而成的石桃……,以及不忍獨活的?鳥、青竹杖傳奇,和人人津津樂道與佩服的潯陽四隱等等。

歷史的發展與安排,使得魏晉南北朝時,崇尚「清談之風」、偏好「山水之樂」;讀書人不愛出仕入朝,許多文士不願涉足官場,而都喜愛尋幽訪勝、覓佛向道。隨著足跡所到之處,趁著遊覽風景之便,順手將自己的感受,與道聽塗說的傳聞,紀錄下來,因而留下了這些簡短的旅遊筆記。也因為這些作者,多半是勘破名利的修行人或剛入門的有志者,所以只留下了名字而無生平事跡可查,這也是他們看淡紅塵的一種作為吧。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