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擔當的故事

周曉輝


【正見網2011年11月23日】

何謂「擔當」?擔當就是「接受並負起責任」。顯而易見,有擔當之人的家庭,才會和諧融洽;有擔當成員的團體,才會處變不驚,成就一番事業;有擔當脊樑的社會和國家,才能國治而天下平。

比如,春秋時期晉文公掌管刑獄的官吏李離,因錯誤地聽取了下級的匯報而判人死罪,所以將自己也關押起來定了死罪。晉文公說:「官有貴賤之分,處罰有輕重之分,下級官吏有錯,不是你的過錯!」但李離卻認為不能將罪過轉嫁到下級官吏身上,並最終伏劍自刎。

再如魯國一個叫陽膚的人在去做掌管刑事的官吏前,去拜見曾子,詢問如何做一個好官吏。曾子說:「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大意是說,現在的社會,當政者沒做到他們應做的,致使社會人心渙散。當陽膚抓到犯案的百姓時,不要高興,而是要憐憫並幫助他們(改過從善)。這是何等的擔當!

還有春秋五賢相之一的百裡奚。他曾不聽朋友的建議,而選擇在虞國做官,後來因為虞國國君不聽其勸致使國亡,眾官員皆作鳥獸散,惟有百裡奚繼續跟隨在左右。他說:「吾既不智矣,敢不忠乎?」這就是擔當:雖然選擇錯了,但一定要為此負責。正是因為有擔當,當他作為晉國公主的陪嫁奴隸來到秦國後,才被秦穆公所倚重,並最終成為一代賢相。

而古往今來,更有這樣一種勇於擔當之人,他們將「仁以為己任」,認為「士不可以不弘毅」,認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因此「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要「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他們在亂世之時,「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太平之際則「寧鳴而死,不默而生」。他們在發達時「在其位,謀其政」,窮困時則「但願蒼生俱保暖,不辭辛苦出山林」。這令人欽佩的擔當背後是奉獻、犧牲、勇氣、良心和才幹。

東漢靈帝時期的官員范滂就是這樣一個人。某年,冀州發生饑荒,當地貪官污吏們照樣過著糜爛的奢侈生活,對災民不聞不問,饑民們紛紛起來造反。朝廷派范滂為清詔使前去考察情況。他深感責任重大,臨行前在馬上手執韁繩對隨從說:「一定要查明真相,澄清天下。」冀州官吏聽說後,紛紛解印離去。

晉朝中流擊楫的祖逖亦流芳千古。當年匈奴人占領中原後,北方有許多人避難到南方來。他們期望在祖逖的帶領下早日恢復中原。而偏安一隅的司馬睿並沒有恢復中原的打算,但又不好直接駁回祖逖,遂勉強答應了他的請求,派他做豫州(在今河南東部和安徽北部)刺史,撥給一千個人吃的糧食和三千匹布,至於人馬和武器,叫他自己想辦法。

雖然沒有得到充分的支持,但祖逖帶著隨同他一起來的幾百家鄉親,組成一支隊伍,橫渡長江。船到江心的時候,祖逖拿著船槳,在船舷邊拍打(即「中流擊楫」),並向大家發誓說:「我祖逖如果不能掃平占領中原的敵人,決不再過這條大江。」他的激昂的聲調和豪壯的氣概,使隨行的壯士個個感動,人人激奮。祖逖很快收復了黃河以南的全部領土,並被封為鎮西將軍。儘管祖逖最終沒有完成恢復中原的事業,但他那中流擊楫的英雄氣概和勇於擔當的精神,一直被後世所敬仰。

宋代名相富弼,曾受他人誹謗攻擊,而被降職至青州。此時,正值河北發大水,流民往東方逃荒的,有六七十萬人。富弼全都接納下來,並勸說有糧食的人家,拿出糧食。富弼親自給他們規劃,在境內散發。他還給饑民提供飲食、醫藥、住處,安排得周到細緻。來他這裡逃荒度日的人,像趕集市一樣。有人勸富弼,說:「這樣做,不是解除上邊的懷疑和誹謗的辦法,而且不知還會出現什麼禍事呢!」富弼卻全然不顧地說:「我難道不能拿自己的一條命,去換、去救活這六七十萬人的性命嗎?」 第二年,河北大麥、小麥都豐收了,流民才帶著孩子,回老家去了。這些人的性命,正是因為富弼才得以保全。富弼的精神讓那些攻擊他的人也無法不敬佩,皇帝對他的懷疑也因此解除了。

還有南宋岳飛「敵未滅,何以家為!」「文臣不愛錢,武將不惜死」的情懷,明代為民請命的青文勝、清代康有為的公車上書和譚嗣同的「我自橫刀向天笑」的勇氣,皆是為天下計、為生民計的擔當使然。正是因為有擔當,他們才有了一種深沉的魅力。

試想,一個社會,如果有眾多懂得並學會擔當的仁人志士,那麼古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焉能不實現?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