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忠的故事

周曉輝


【正見網2011年12月06日】

現在的國人一提到「忠」,就會聯想到「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其實這恰恰是對其的誤解。《說文解字》上說:「忠,敬也,盡心曰忠。」《忠經》中的解釋是:「忠也者,一其心之謂也。」朱熹在《四書集注》中也說:「盡己之謂忠。」這都是對「忠」的正確理解。

顯然,「忠」是一種人對他人他事應具有的品德和行為準則。一個人不僅要對自己的份內之事,對親、師、友、君所交待的事要忠(盡心),而且待親、待師、待友、待君都應該忠(盡心),當然這「忠」並非是無原則的。

在孔子的儒家學說看來,「忠」隸屬於「仁」,忠是誠實的表現,它同時受「義」的節制,是眾多美德中很值得稱道的。《論語•裡仁》裡曾子曾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論語•學而》中有言:「子曰:君子⋯⋯主忠信。」也就是說,君子行事以忠信為主。

不過,縱觀《論語》,孔子從未要求臣應對君無條件的「忠」。《論語•八佾》篇中,有一段魯定公和孔子關於臣子忠於君的對話。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孔子的意思是,如果君主能按照禮來對待臣下,那麼臣下就會盡心去做君主所任命的份內之事。即君王以禮待臣子是臣子「忠」的前提。(注意:據學者查證,儒家經典裡沒有「侍君」一詞,這裡的「事君」意思是盡心去做君主所任命的份內之事)

春秋戰國時代人們對「忠」的理解還有:「上思利民,忠也。」(《左傳•桓公六年》)「臨患不忘國,忠也。」(《左傳•昭公元年》)大意是在上的人想到使百姓得到好處,這是忠;一個人遇到患難的時候,不忘記國家,這是忠,如屈原。

從漢朝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忠」由原來的儒家的倫理範疇一躍成為重要的政治道德範疇,其含義主要是指對君主忠誠。漢代馬融的《忠經》上如此說道:「忠能固君臣、安社稷、感天地、動神明,而況人乎?忠興於身,著於家,成於國,其行一也。」大意是「忠」能使君臣關係穩固,能使天下安,動感天動地。他認為「忠」包括自愛、懷鄉和愛國三個層面。從《漢書》之後,歷代史書中都設有《忠義傳》。

歷朝歷代的人們圍繞著忠誠、忠信、忠義、忠恕、忠貞等盡情地演繹著。

東漢班超41歲時就隨竇固出征西域,並憑藉智慧和膽量,縱橫天山南北,為反擊匈奴的侵擾立下了汗馬功勞。此後,班超長期駐紮在西域,並與當地少數民族王室通婚。公元100年,班超年近七旬,衰老思歸,遂上書和帝請求還鄉:「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願生入玉門關。」和帝為其言所感動,於是准奏。公元102年,班超攜家人回到洛陽,被拜為定遠侯,同年病逝。與班超類似的,還有蔡文姬歸漢。他們對家鄉的眷念、牽掛不正體現了「一於其家,忠之中也」嗎?

而其後的三國大舞台更是上演了「忠義、仁義、信義」等大戲。桃園三結義將劉備、關羽、張飛命運相連,三人終生不負這「忠義」;諸葛亮在劉備三顧茅廬後,承天意出山輔佐其成就霸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一顆忠心輝映歷史。是以「遙看三國事,滿盤皆忠義」。

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皇帝之一的唐太宗知人善用,臣子們都十分忠於他。而他對臣對君的「忠」也有著獨到的見解。貞觀初年,有人上書請求唐太宗清除奸臣。太宗問道:「我所任用的都是賢良忠臣,你知道誰是奸佞之臣嗎?」「臣請陛下假裝發怒,以此試驗群臣。如果誰能不怕陛下的震怒,仍敢直言進諫,就是忠正之臣;如果只是順從陛下旨意,一味阿諛奉承,則就是奸佞之人。」太宗聽後,哂然一笑,說道:「流水是清是濁,在其水源。君主是政令的發出者,好比水的源頭,群臣百姓好比是流水。君主帶頭偽詐而要求臣下行為忠直,就好比水源混濁,而希望流水清澈一樣,是不合乎道理的。我想使大信行於天下,不想用偽詐的方法破壞社會風氣。你的方法雖然很靈驗,我卻絕不能採用。」

宋初的曹彬為人忠心耿耿,被宋太祖視為心腹。宋太祖最初在澶州任職,效力於周世宗。曹彬是周世宗的親信,負責安排膳食。宋太祖曾經向曹彬要酒,曹彬說:「這是官家的酒,不能給你喝。」於是自己去買酒給宋太祖喝。後來宋太祖即位的時候,昭示群臣道:「周世宗的官吏中,不欺騙主上的就只有曹彬。」

在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北宋楊家將也是滿門忠烈,楊業、楊延昭、楊文廣、佘太君、楊門女將等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故事。太宗初年,楊業在攻打遼軍的戰役過程中,孤軍陷人重圍,最終「力戰盡日」,中箭被俘。在遼營中,楊業寧死不屈,最後絕食三日殉國盡忠。與楊業一起殉國的,還有他的一個名叫楊延玉的兒子。楊業殉國後,朝廷旌表其「盡力死敵,立節邁倫,誠堅金石,氣激風雲,求之古人,何以加此!」而勇猛善戰、智慧超人的楊延昭更是令遼國人聞風喪膽,他們認為他是天上的將星下凡。楊延昭前後守衛邊境20多年,遼國人因對其畏懼,不敢侵擾,邊疆百姓過著比較安定的生活。楊延昭去世後,送行的人民「多望棺而泣」,就連遼國人也舉哀致敬。

南宋的岳飛,被視為是「忠」字的化身,只要一提到岳飛,大家馬上聯想到岳母在其背上刺的「精忠報國」四個字。岳飛那「待從頭,收拾舊山河」的氣魄感天動地。岳飛不僅忠義可嘉,而且在家對母盡孝,於軍中帶兵,嚴守「仁、信、智、勇、嚴」,因此博得「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美名。雖然岳飛被奸臣害死,但岳飛的風骨和忠誠卻世代為人所歌頌。

還有宋朝的陸游、文天祥,明代的于謙、麴祥、楊繼盛、袁崇煥、鄭成功,清代的譚嗣同⋯⋯在歷史的長河中,始終迴蕩著這樣的聲音:「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于謙),「生平未報國,留作忠魂補」(楊繼盛),「死後不愁無勇將,忠魂依舊守遼東」(袁崇煥)⋯⋯壯哉!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