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1年03月11日】
人類總是想改造自然來達到控制自然。在當今中國人定勝天的幻想還很流行。在重大河流上築壩建水庫似乎成了常規和隨意可用的控制河流的手段。縱觀歷史,在河流上築大壩沒有真正的成功過。其實,幾千年來,從大禹治水的傳說到都江堰這一活著的歷史見證,都述說了一個道理,河流只能疏導。都江堰的原則是"深淘灘,低作堰",更是疏與導的註解。可是在人類的貪婪,貪名,貪利的驅使下,這些淺白的原則總被忘卻。去年年底,聯合國河流大壩委員會發布總結結果,明確指出河流上的大壩弊多利少。
實際上,一條大河是一個完整的生命體。它的存在不是偶然的,是為人類的生存而成而住,是支持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必須。人類可以取之為用。但它卻不是人類控制得了。河流同人類有著圓融的依存關係。而如若人類肆意妄為,對它的生命造成傷害,必將會破壞這種關係。而建壩是對河流生命的支割。被毀壞的生命也就不可能同人類繼續保持圓融的依存關係了。
亞斯文大壩是一,?典型例子。
埃及的亞斯文大壩曾經是被埃及民眾和政府當作驕傲。可是建成之後不久,可它對環境的不良影響正日益嚴重。
埃及於1959年完成了亞斯文(Aswan)大壩工程設計,1960年破土工,五年後大壩合龍,1967年亞斯文(Aswan)大壩工程正式完工。這個大壩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高壩工程,它高一百一十二米、長五公裡,將尼羅河攔腰切斷,在高壩內形成了一個長六百五十公裡、寬二十五公裡的巨大水庫--納賽爾湖。到1970年,大壩內安裝的十二部水電發電機組全部投入運轉。
亞斯文大壩對生態和環境確似乎有一些正面作用。比如,大壩建成前,隨著每年乾濕季節的交替,沿河兩岸的植被呈周期性的枯榮;水庫建成後,水庫周圍五千三百至七千八百公裡的沙漠沿湖帶出現了常年繁盛的植被區,這不僅吸引了許多野生動物,而且有利於穩固湖岸、保持水土,對這個沙漠環繞的水庫起了一定的保護作用。
但是,大壩建成後僅二十多年,工程的負面作用就逐漸顯現出來,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壩對生態和環境的破壞也日益嚴重。
首先,大壩工程造成了沿河流域可耕地的土質肥力持續下降。大壩建成前,尼羅河下游地區的農業得益於河水的季節性變化,每年雨季來臨時泛濫的河水在耕地上覆蓋了大量肥沃的泥沙,周期性地為土壤補充肥力和水分。可是,在大壩建成後,雖然通過引水灌溉可以保證農作物不受乾旱威脅,但由於泥沙被阻於庫區上游,下游灌區的土地得不到營養補充,所以土地肥力不斷下降。
其次,修建大壩後沿尼羅河兩岸出現了土壤鹽鹼化。由於河水不再泛濫,也就不再有雨季的大量河水帶走土壤中的鹽分,而不斷的灌溉又使地下水位上升,把深層土壤內的鹽分帶到地表,再加上灌溉水中的鹽分和各種化學殘留物的高含量,導致了土壤鹽鹼化。
第三,庫區及水庫下游的尼羅河水水質惡化,以河水為生活水源的居民的健康受到危害。大壩完工後水庫的水質及物理性質與原來的尼羅河水相比明顯變差了。庫區水的大量蒸發是水質變化的一個重要原因。另一個原因是,土地肥力下降迫使農民不得不大量使用化肥,化肥的殘留部分隨灌溉水又回流尼羅河,使河水的氮、磷含量增加,導致河水富營養化,下遊河水中植物性浮游生物的平均密度增加了百分之以上,由每升一百六十毫克上升到每升二百五十毫克。此外,土壤鹽鹼化導致土壤中的鹽分及化學殘留物大大增加,既使地下水受到污染,也提高了尼羅河水的含鹽量。這些變化不僅對河水中生物的生存和流域的耕地灌溉有明顯的影響,而且毒化尼羅河下游居民的飲用水。
第四,河水性質的改變使水生植物及藻類到處蔓延,不僅蒸發掉大量河水,還堵塞河道灌渠等等。由於河水流量受到調節,河水混濁度降低,水質發生變化,導致水生植物大量繁衍。這些水生植物不僅遍布灌溉渠道,還侵入了主河道。它們阻礙著灌渠的有效運行,需要經常性地採用機械或化學方法清理,這樣,又增加了灌溉系統的維護開支。同時,水生植物還大量蒸騰水分,據埃及灌溉部估計,每年由於水生雜草的蒸騰所損失的水量就達到可灌溉用水的百分之四十。
第五,尼羅河下游的河床遭受嚴重侵蝕,尼羅河出海口處海岸線內退。大壩建成後,尼羅河下遊河水的含沙量驟減,水中固態懸浮物由1600ppm降至50ppm,混濁度由每升三十至三百毫克降為十五至四十毫克。河水中泥沙量減少,導致了尼羅河下遊河床受到侵蝕。大壩建成後的十二年中,從亞斯文到開羅,河床每年平均被侵蝕掉2厘米。預計尼羅河道還會繼續變化,大概要再經過一個多世紀才能形成一個新的穩定的河道。河水下游泥沙含量減少,再加上地中海環流把河口沉積的泥沙沖走,導致尼羅河三角洲的海岸線不斷後退。一位原埃及士兵說,他曾站過崗的燈塔現在已陷入海中,距離目前的海岸竟然有一到二公裡之遙。
實際上,僅僅討論大壩對生態和環境的影響還是不夠的,因為大壩對生態和環境的破壞會轉變成對人類社會經濟的損害。例如,亞斯文大壩建成後,尼羅河兩岸土地肥力的下降迫使農民不得不大量使用化肥,這大大提高了農業成本,降低了農業收益。1982年有一位土壤學家估計,由於土壤肥力下降、大量使用化肥農藥,使得農業淨收入下降了10%。結果,雖然因為水利灌溉條件的改善,使農作物由一年一季變為一年兩季,單位土地面積的年產量增加了,但投入成本卻增加得更快,導致農民淨收入下降。
尼羅河攜帶下來的泥沙不僅是土壤肥力、土壤水分的來源,而且還曾經是尼羅河下游一帶蓬勃發達的制磚業的基本原料。可是設計、修建大壩時,水利專家們忽視了這一點。結果,大壩建成後,泥沙驟減,使當地的制磚業逐漸凋零。
李易編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