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渠-天設地造

周同 編輯整理


【正見網2001年03月23日】

靈渠,位於廣西興安縣境內,全長34公裡。公元前214年靈渠建成,溝通了湘江與灕江,連結了珠江和長江兩大水系。靈渠的建成,保證了秦始皇南征糧草的供應,促成了統一中國的大 業。

順中國統一之天勢,靈渠應運而生。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向嶺南用兵 (今廣東、廣西一帶) ,派監郡御史祿開鑿靈渠運糧。湘江和灕江本是兩條大體平行的河流。 它們之間相隔僅有大約三公裡。湘江和灕江的地理位置,似乎是神的布局。古代工匠們選擇了湘、漓分水嶺最低最窄的地方, 劈開太史廟山,修築了靈渠,把湘江引入了灕江。人們選址,開鑿和建築只是順天意而行的一步棋。

古人言:“治水之巧妙,莫如靈渠者”。靈渠整個工程由鏵咀、大小天平(分水壩)、南北渠、秦堤、泄水天平(泄水壩)、陡門(船闡)等部分組成。

修建在湘江中的鏵咀和大小天平石堤構成“人”字形,鏵咀用巨石壘砌而成,高約6米,長 70餘米,寬20餘米,形如犁鏵。和鏵咀相連的大小天平石堤,既是攔河堤,也是瀉水堤。鏵咀將湘江上遊河水分流,三分經南渠流入灕江,七分經北渠匯入湘江。

南渠從東向西流經興安縣城,全長30多公裡。北渠長約4公裡。為了調節水位,以利航行,在30多公裡的南渠上設有陡門36個,泄水天平2個,水大時可通過泄水天平把水排入湘江故道,防止泛濫成災;

由於靈渠要穿越丘陵地帶,坡度大,水流急,不利於行船,所以古人將靈渠修得彎彎曲曲,以延伸流程,使水流平緩;而且,由於灕江水位低於湘江水位,由南北上的船只能逆流而上,非常困難,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他們就每隔一段修一“鬥門”用來提高水位,利於船隻航行。

靈渠完全是人工建造的,可是它的每一個設計與建築都符合了河流本身的規律。每一個物質都是一個生命,運河也不例外。當人們順天意而行時,就可以透過這層空間而看到另一層空間。在另一層空間裡,運河的形成和形式都一目了然。所以,靈渠自然處處透著神韻。

2200年來靈渠靜靜蕩漾,完成了助統一中國的使命,仍舊行進在嶺南的崇山峻岭中,帶給人們交通的便利,灌溉著萬畝農田。這是任何一個現代水利工程無法比擬的。現代人有的是現代科學的思維和技術,失去的是古人崇高的道德和人類本來具有的順天意而行的功能。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