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譜:娑婆世界 • 極樂舟

【天音網2022年03月19日】

作者
澳大利亞墨爾本大法弟子 Paul Chen
樂譜

《娑婆世界 • 極樂舟》是《娑婆世界》套曲之一,描寫的是澹水泛舟,無為而遠。行舟途中,時而水流涓涓,雲氣撲面,時而驚濤亂石,曲折迴旋。在樹影朦朦、水色山風之閒,又見沿途客船之上,歌舞宴飲、聲色不盡。但無論風光如何旖旎、或水勢如何險惡,總以客心居塵世,順勢而行,任其來去,保持這樣一種清淨不動的心境,直至深遠而不可言說的妙境。

藉助了這樣一個主題,《娑婆世界 • 極樂舟》嘗試探討了人該如何理解自己的生存意義及生存方式。法輪大法《新加坡法會講法》中說:「娑婆世界就是三界。」這一境界中的所有生命都在輪迴之中。在這樣一種環境中,生命既為名利所累,又為人情所迷,同時還系在人與人之間的冤怨之中,不得脫身,如同身陷滾滾洪流,或沉或浮,總是不得解脫。

如能放下一切所執,心無掛礙,便似泛舟於洪流之上,不復隨其浮沉。如能保持沉靜的內心,在泛流中去修煉自己、去體悟所經過的一切,那麼輪迴終有到達彼岸之時。

以身為舟,不迷於世間,在生命的旅程中拂盡心頭塵埃——最終的「解脫」才是極樂之義。

《娑婆世界 • 極樂舟》是古琴曲,全曲分為三段。第一段使用黃鐘徵調(F調)。第二段使用黃鐘商調(降B調)。第三段以黃鐘徵調起,隨即轉入黃鐘宮調(C調)。

第一段,在水畔輕波與樹影婆娑中,孤舟離岸,盪起層層漣漪,進入山水之中。沿途景色萬千,或動或靜,視野逐漸開闊。但隨即便轉入了更宏大的意象。

第二段描寫了沿途與客船伴行,見到客船中人在驚濤駭浪中的歌舞宴樂。作為紅塵俗世的旁觀者,此時是別有一番感受的——生命沉迷於世間的繁華,卻不知腳下時時都有傾覆之憂。只有早登彼岸,結束這種兇險,才是真正的「極樂」。所以在第二段結束時,眾人依然隨波逐流去,但已漸行漸遠,其船行也略顯出疲憊。而不執迷世間的輕舟,卻已經進入了另一個境界。而這個全新的境界,即是第三段所充分展現的。

在第三段中,無論是船行、還是水勢,都力求顯得靜謐而玄妙。樂曲結束時,全曲的最高音在遙遠處響起,便不再有任何回應。雖然遙遠而不可知,但希望這種意象能讓聽者感受到,那裡便是弱水泛舟的彼岸。

 

【附註】《娑婆世界 • 極樂舟》的定音與調律

《娑婆世界 • 極樂舟》無論是旋律、或是和聲,採用的均是五度相生率。因為這是一首純古琴曲,所以可以自由的定音與調律。在這方面,本曲做了大膽嘗試。

一、定黃鐘

首先,是定黃鐘。古人在冬至日(一陽初生之時)以蘆管在自然環境中測音(振動頻率),做為音律的基準音,稱為黃鐘。因為以大地為鈡,求其振動所出之聲,又因土色為黃,這可能就是「黃鐘」名稱的由來。

按照這個思路,試取現代測定的地球振動頻率(舒曼波)的平均值7.83Hz的25倍數(32倍),得到的音高頻率為250.56Hz,以之為黃鐘。以黃鐘為C4(現代音名),通過五度相生得到A4=422.82Hz。這個頻率,可能比較符合自然振動的頻率,對人體可能有益。 (舒曼波並非一個固定值,而是在不斷變化中。)

在實際應用時,因為《娑婆世界》是一套曲子,還涉及到與笛簫等管樂器的配器。現代的管樂器都是按照A4=440Hz的頻率標準來定音,即使依靠口風調節音高,其幅度也有限。所以,最後定A4=429Hz~432Hz(樂器調音的精度有限),以這個標準來定音,則黃鐘的音高為254.22Hz~256Hz。 (【注】在本曲錄音時,主旋律的音高基準是A4=430~432Hz,低音與和聲部分的音高基準是A4=429~430Hz。)

二、調式

以黃鐘為基準音,按照五度相生之法,生成了十二律呂,組成黃鐘宮調(C調)。這個過程,在古琴上是比較精確的,在其他管樂器上,只能依靠口風來近似的調節。

在宮調的基礎上,古琴緊三弦,成為黃鐘徵調(F調),又稱為古琴正調。

在徵調的基礎上,古琴繼續緊五弦,成為黃鐘商調(降B調)。

這樣就形成了在《娑婆世界 •極樂舟》中所使用的三個調式。 (在記譜時,為了之後配器方便,對於黃鐘宮調(C調),以黃鐘徵調(F調)記譜,此時,古琴在F調的散音沒有低音1,而是降為了低兩個八度的7。)

《娑婆世界 • 極樂舟》為了配合古琴的泛音音列,在三個調式中,使用的均是雅樂音階。但是泛音的#4音不是五度相生率,而是純律。這是古琴的樂器性能決定的。

三、調式說明:仲呂宮與黃鐘徵

傳統上,認為古琴正調(F調)是仲呂宮調,因為仲呂是十二律呂中最後生出的音,那麼仲呂宮調相當於在十二律呂之後,繼續向下生出十一個音。這在配器上是不可行的。所以為了簡化操作,把仲呂宮調轉為近似的黃鐘徵調,只需要從黃鐘宮調緊第三弦即可。

傳統上,古琴的常用轉調,正是從正調直接緊五弦、或直接慢三弦而得到的。因為黃鐘是既定的標準音,古琴調弦從未有人從黃鐘生出十二律呂,然後從最後的仲呂音再繼續向下生十一個音組成仲呂宮調。所以古琴正調,雖然名義上是仲呂宮調,但是自古以來的實際操作中,都是轉為了近似的黃鐘徵調。

四、五音與五行

因為黃鐘的陰陽五行屬性為陽土,所以仲呂宮調的十二音,與黃鐘徵調的十二音,其五行屬性不盡相同。在製作音樂時,如果需要考慮樂音的陰陽五行生剋屬性去製作和聲、或考慮其對人體陰陽五行的影響,那麼需要注意,仲呂宮調的宮音,五行屬金,而黃鐘徵調的宮音,五行屬火。兩個調式中的其餘各個音,其屬性也都各有差異。

五、和聲

因為考慮到五音的陰陽五行的屬性,所以在和聲上,本曲同樣採用五度相生率。

這是因為,純律的「和諧」,以及十二平均律的「近似和諧」,只是聲音審美的標準之一。實際上,聲音從「和諧」到「不和諧」,在樂曲中都有應用,以表達不同的情緒與狀態——用的合宜,便成為了樂曲之美的一部分。

而考慮到五音與五行的關係,以及五行對人體的影響,那麼審美的標準可能就又不一樣了。在和聲上,能對人體有正面的調節作用(無論是氣血還是情緒),那麼這樣的和聲就是有價值的。如果能激起人的正氣,鼓勵人的正念,喚發人的思考,這樣的和聲就是更「美」的。

這樣的定義,也許已經超出了「和聲」這個名詞中「和」的概念,但是在技術中,仍然是使用和聲的技術形式來呈現,在作用上,也是以這種形式,來輔助主旋律的內涵表達。

六、結語

關於定音與調律,這裡只是一家之言,或僅僅是一次嘗試,未必準確。涉及到五音與五行的關係應用方面,我自己也是剛剛起步研究。

至於五行,這只是三界內的基本元素。但是我想,如果大法弟子要配合法正人間的需要,協助恢復人的傳統文化,那麼所作的很多事情,可能也都是三界之內的事。

我覺得,音樂是人的生活與思想的一種總結與呈現。人在三界中,如何生活、在生活中持何種態度、人與環境的互動及相互影響,這些可能都是人類文化的一部分。而人類的普世價值觀、世界觀,也許就會在這樣的生活過程中,伴隨著人的經驗與思考,奠定而成型。

所以,人類的文化產生於自然環境之中,那麼也就離不開自然規律的框架。在音律方面,可能也是如此吧。

這裡把一些感悟分享出來,供讀者參考,並望專業人士斧正。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