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音網2024年02月13日】
恭祝師尊2024甲辰年新年好!
下載方法:按滑鼠器右鍵,在彈出菜單中選擇「目標文件保存為…」(Save link As...)。
《秋禮 · 大典之樂 · 力行之章》樂曲說明
墨爾本大法弟子 Paul Chen 2023年9月27日
下載方法:按滑鼠器右鍵,在彈出菜單中選擇「目標文件保存為…」(Save link As...)。
黃鐘徵 · 角調式(取250.56Hz為黃鐘)
南呂起調 · 南呂畢曲
曲起,歌舞隨曲,喻眾人躬行以道、積善成德,且常守大法修煉之志,勿佚正念精進之心。隨後總結天下事跡成就,回顧一年得失因果。
詞曰:
(第一段)
五更起時觱風發,庭燎燃盡見日華,
大夫勤勉萬民化,厚德堪輔帝王家。
(第二段)
貧賤無怨亦無悲,守德從善實可追,
孝悌既成化鄉裡,親戚相睦福相隨。
(第三段)
田壟揮汗旦復旦,百工精藝匠心涵,
車馬夙夜財貨轉,眾道皆可寄福緣。
(第四段)
小住世間厘紛憂,得失不過幾十秋,
勞心亦為護道場,來者仍須此中修。
【樂曲說明】
《秋禮 · 大典之樂》是一套典禮樂。 《力行之章》是《秋禮 · 大典之樂》的第三章,此曲開始,典禮即進入主體部分。在設定中,《秋禮 · 大典之樂》的主體分為三個部分:總結、感恩、歡慶。 《力行之章》在總結之前演奏,主題明確,又配有歌舞,所以是一首真正的樂曲。
這首曲子著重描寫了人與生存環境之間的關係,以此來探討人在各種生活狀態中要如何正念正行,守德守中而不迷失。其中,吹奏部分,表現的是不同人群;而彈撥部分,表現的是生存環境。樂曲就在這兩部分的互動中推進。
全曲分為四段。第一段以曲笛來演繹「士」階層的生活狀態,這個階層也是傳統社會的精英階層;第二段以簫塤來演繹社會底層的生活狀態;第三段使用曲笛、簫、塤共同演繹「農、工、商」等百業百工的生活狀態。
在《大紀元新唐人媒體法會講法》中,師父講:「其實人在社會中就是在修煉,當時創世之初就是這麼安排的。人在這裡會吃苦,遭受不同的各種各樣的魔難,從中你怎麼去認識、怎麼看待碰到的這一切,向正面走還是向負面走。向負面走你就在墮落,向正面走、正面認識,同時求得神的幫助,或者是心裡堅定自己的正信,那就是修煉。」
所以,到了第四段,仍用笛、簫、塤演繹,但此段是一個昇華,展現了社會不同人群的各種生活方式的最終意義——都在修煉之中,不僅自己要在修煉中破迷,也要為後來者維持一個穩定的修煉環境。
《力行之章》是有唱詞的。曲子是配合唱詞的內涵來寫的。
如果說《明心之章》和《宣德之章》是雅樂風格之正體,那麼《力行之章》則是雅樂風格之變體。這樣安排,主要是出於表現內涵的需要。 《秋禮 · 大典之樂》的大部分內容,都是完全合乎「中、正、平、和」的,但《力行之章》的內涵,也包括了人要面對的矛盾與艱難。
在此曲的表現中,不同的人在面對各種矛盾與艱難時,都應該正心守德,努力保持著內在的平和與達觀,並積極的在各種生活方式中修煉提高自己。所以,《力行之章》的音樂主題與內涵仍然不失「中、正、平、和」,但在其音樂表達中,卻有了衝突與對比。
本曲一共八個聲部,其中,吹奏部分三個聲部,古琴以三種音色承擔了三個彈撥樂聲部,另外兩個聲部是打擊樂的Daff鼓和銅鈴。
吹奏部分,主要用來塑造「人」,而古琴部分,主要表現「環境」。這兩部分各自分別演奏時,都是順暢的,但是放在一起合奏時,卻出現了一些略帶凝重的不和諧感覺。
這種不和諧感覺,表現在第一段的前半段、以及第二段的前半段,這也意味著:人生無論貴賤,都要面對環境中各自的困難與艱辛。而在這兩段的後半段,不和諧的感覺逐漸消失了,因為當人的境界昇華之後,從心態到環境就都變了。
如果單獨聽吹奏部分,是平穩、積極的——這意味著人在積極的去面對生活,從而完成自心的昇華。而生存環境中的艱辛,原本就是這樣為人開創的——這體現在音樂中,就是古琴聲部單獨聽起來,也是穩重、有層次、有秩序的。
當然,作為一首樂曲,首先必須好聽,其次還得保持自身的風格和主題完整。所以,每一個細節在作曲中都是經過斟酌的,並沒有像現代派的音樂那樣為了表達而無視規則。
在第三段,音樂的節奏豐富了起來,吹奏部分和彈撥部分,趨向了和諧。這樣安排的原因是:前兩段的視角,都是集中在某個特定的社會群體上,而第三段,是放眼整個人類社會各行各業,所以在描寫上,不再著眼於人與生存環境之間的具體衝突,而是展現一副全社會的景象:百業百工,都在自己的位置上有效的運轉、堂堂正正的生活。
到了第四段,樂曲的旋律和聲更加順暢,這是因為各種階層、各種職業,其不同生活方式的最終意義,共同指向了修煉。每個人在不同的生活方式中修煉自己,並身體力行的維護著人類社會這個修煉環境。
本曲的四個段落連接緊密,沒有太多的Solo和過渡。這樣安排,主要是為了配舞蹈方便。考慮到這是典禮上的功能性樂舞,宜以群舞為主體,可以有領舞,但不宜突出獨舞,所以,為了舞蹈的連貫性,四段群舞之間就直接迅速轉換了。
《力行之章》的節奏比較豐富,尤其是第三、四段,超出了古代雅樂的通常範圍。這樣處理時,經過了以下幾個考量:
樂曲的表達需要;
雅樂風格有正就有變,但不能超出其風格範圍,一旦超出就不再是雅樂風格了,所以即使是雅樂風格變體,也要有規範、有準則;
雅樂風格怎樣即保持傳統,又能讓現代人容易欣賞和理解。
《秋禮 · 大典之樂》作為一部現代典禮樂,不同於古代的祭祀樂或單純的宮廷燕樂。從這部樂曲的整體來看,不宜把肅穆的氣氛貫穿始終——在總結得失之後,要感恩,還要歡慶——所以樂曲安排中,要逐漸開始活躍起來。
這也是本曲的曲風考量之一。在從莊重過渡到歡快的過程中,允許有一點點激昂,打破之前的肅穆,再轉回到平和歡愉,這樣,就可以使典禮氣氛自然的輕鬆活躍起來了。
《力行之章》除了完整版之外,還有另外的三個版本:
伴奏版:這是吹管伴奏與古琴聲部的合奏;
吹打版:這是去掉古琴聲部之後的吹打樂版本,主要描寫了人的生活狀態;
古琴版:這是古琴聲部,主要描寫了為人開創的生活環境,同時,也較為準確的展現了五度相生律(黃鐘約為250.56Hz)。
這首樂曲還嘗試融入了一些波斯樂的特點,並用雅樂風格加以規範。因為我也想探索一下古代把胡樂雅樂化是怎樣的一個過程。
在實踐中,我感覺,由於語言音節的差異,以漢語的字正腔圓來代替波斯語的音節特點,這需要簡化音樂的旋律細節,並且把節拍規範到工整的正拍上。不過另一方面,在第三、四段中,我仍然保留了大量的切分音,以讓樂曲更加生動——為了不失去雅樂風格的特點,每小節以正拍起,然後在每兩小節、或每四小節、又或每一樂句的吟詠將盡之時,往往要回到正拍上,並且全曲以正拍開始、亦以正拍結束。這樣一來,節奏的變化就成為了局部特點,而整體節奏仍然是相對工整的。
通過這樣的處理,音樂交織出的情緒也不斷的被約束,並保持在中規中矩,沒有恣情放縱。
作為彈撥部分的唯一樂器,古琴以散音、按音、泛音,分別演繹了三個聲部,並在不同的音域中,交織表現著環境的變化。本曲在按音聲部取聲多用綽法、輔以微吟、時有上下。但是在第四段中,點綴了一個注法。
在第四段達到高潮時,古琴按音聲部還同時使用了注與註上,使和聲從大二度的不和諧迅速歸為和諧,這讓高潮更加鮮明——這種用法,在傳統古琴曲中是沒有的,我考慮了很久,保留了這個嘗試,無論是否合宜,都可作為以後參考的例子。
就雅樂風格而言,《力行之章》的速度是很快的。選擇這個速度,也是斟酌之後的結果。這方面內容,我會另外總結分享。
至於在現代音樂背景下,如何理解雅樂風格,如何為雅樂正體限定規則、又如何打破規則成為雅樂變體,等等這些體會,我會記錄在另一篇文章《淺談雅樂之風格》之中。
【關於《秋禮》】
《秋禮》是《秋禮 · 大典之樂》的設定應用場景。
在經文《醒醒》中,師父講:「往法正人間中救世人、復興傳統文化是下一個歷史時期法正人間所需。」
在《美國首都講法》中,師父又講:「為什麼呢?因為人類大淘汰中會留下一些好人為未來做人種,同時在法正人間時期還要給大法開創一個人類回報給大法的榮耀,也就是出現一個大法在人類社會的全盛時期,這是歷史中必然要出現的。人類必須得感恩。」
在《二零一二年美國首都國際法會講法》中,師父也講:「是啊,作為大法弟子,我告訴大家還真得多救人,因為當初我是這樣安排的:我叫人在未來要給大法一次回報,就是剩下來的人吧,要給大法開創一次最輝煌的時期,全盛時期。」
而在《轉法輪》(論語)的開篇,師父就講了:「大法是創世主的智慧。」
所以,在法正人間時期,人類復興了傳統文化、也歸正了生活方式,一切都變的美好了。此時,人們不僅要在生活中遵循著大法對不同修煉層次的法理要求,還要對創世主感恩。
在這種設想下,每年的秋分時候,天氣涼爽了,農事也即將豐收。此時,很適合舉辦一場盛大的戶外集會。在這場盛會的典禮部分,人們會在一起重溫大法的法理,並對本年度的社會成就進行總結,以明得失。接著還要以歌舞來表達對創世主的感恩。
當然,作為一場盛會,不能從始至終都是嚴肅莊重的氛圍。所以,在對創世主感恩之後,集會進入歡慶的部分。此時會有各種美妙的歌舞,還有美食宴饗,甚至可以有遊藝與娛樂節目,供人們極抒酣暢之歡情。
不過,歡樂亦需節制。所以,到了一定的時候,歡慶與宴饗就要結束了。此時,會有一首典禮落幕之曲(結束曲),幫助人們恢復清明沉靜的心態,典禮亦隨之落幕。在隨後的散場曲中,眾人陸續離場。
《秋禮》是典禮之名,《秋禮 · 大典之樂》是典禮之樂。這套典禮樂的結構如下:
一、明心之章
二、宣德之章
三、力行之章
四、頌恩之章
五、延慶之章
六、承平之章
七、肅謹之章
在這套典禮樂中,我也對各種傳統調式做了一些嘗試。這七首樂曲,按其主題的不同,使用的是不同的調式。
由於我手裡的樂器不齊,目前無法真正做出典禮樂的恢洪氣勢,所以,只能求其神而取其意。
在吹奏部分,這套樂曲會用到簫、笛、塤、管,等等。這些樂器的加入及份量,會按照不同樂曲的次序及功能來決定。原則上,是讓這套典禮樂的氣勢逐漸的恢弘,再逐漸的回歸平靜。
打擊樂部分,用了波斯Daff鼓和銅鈴。其中,Daff鼓用來代替傳統的大鼓和小鼓。
古琴是這套典禮樂的主要伴奏樂器,其泛音勉強替代了鐘磬,而散音則淡淡的為樂曲鋪墊了厚重感,以儘量彌補古琴泛音和Daff鼓的輕薄音色之不足。
更困難的部分是調律。這套樂曲使用東方的五度相生律(三分損益法生律),取250.56Hz為黃鐘,這相當於A4=422.82Hz。而我手中所有的吹奏類樂器,都是以A4=440Hz為基準音。在這種情況下,我只能犧牲音色,來儘量保證音準。為此,我不僅修改了樂器,而且採用了更複雜的指法、以及更嚴苛的口風。所有這些改變,都限制了樂曲演奏中的表達。
當然,最大的難度,還是我水平不高。現階段很難把這套典禮樂做的更好。不過,我覺得,這件事情,應該要開始做了。畢竟,人類對創世主和大法的感恩,這是人類文化和生活的一個重要部份,也將是人類的一個重要傳統,所以,在復興傳統文化的時候就要開始奠定了,而不是等到傳統文化復興之後再開始。
出於這樣的考慮,我想,既然現在還沒人來做這件事,那麼我就作為一塊墊腳石,拋磚引玉,為這件事情開個頭,將來一定會有更有才華之人,以精誠之意,來做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