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奏版:秋禮 · 大典之樂 · 肅謹之章(含樂譜及樂曲說明)

【天音網2025年10月04日】

作者
墨爾本大法弟子 Paul Chen
MP3 音響文件

恭祝師尊乙巳年中秋快樂

下載收聽 WAV 文件

下載樂譜 pdf 文件

下載方法:按滑鼠器右鍵,在彈出菜單中選擇「目標文件保存為…」(Save link As...)。

《秋禮 · 大典之樂 · 肅謹之章》樂曲說明

墨爾本大法弟子  Paul Chen     2025年9月9日

下載樂曲說明 pdf 文件

下載樂曲說明 rtf文件

下載樂曲說明 rtf文件 (簡體版)

下載方法:按滑鼠器右鍵,在彈出菜單中選擇「目標文件保存為…」(Save link As...)。

黃鐘徵 · 羽調式(取250.56Hz為黃鐘)
清太簇起調 · 清太簇畢曲

此為退場歸鄉之曲。曲起前,向眾人善道珍重,後奏此曲。眾人相互辭別,盡禮數,並依次退場。典禮畢。

詞曰:

惟天覆地載
化育生民
大法不言
而為天地先

毋僭厥心
慎終如始
乃作乃息
乃享永年

【樂曲說明】

《肅謹之章》是《秋禮 · 大典之樂》的最終章,此時典禮已經圓滿落幕,觀禮者依序退場,各自還鄉。

在設定中,前來觀禮的人們,同樣是典禮的參與者——他們既接受著教化,也維護著秩序。所以,《秋禮》把觀禮者的進場和退場,作為了第一章和最後一章,這就是《明心之章》和《肅謹之章》。

就《肅謹之章》而言,人們在前面的章節中,溫習了禮的教化,在最終章中,又得到了一個實踐的機會,即守退場之禮。惟此,人們可以知行合一。此亦是這場典禮的意義所在。

本章歌詞分為兩部份。第一部份,寫天道,寬厚,人心惟肅;第二部份,寫人道,細密,言行用謹。由於不是典禮的主要章節,《肅謹之章》和《明心之章》一樣,在配器上只是簡單的採用了琴簫及鼓鈴。

在曲風上,考慮到人們退場之後,會各自回歸日常生活,所以這首樂曲還要把觀禮者的思緒與精神狀態,從典禮的氛圍中,平穩的送回世俗,以避免人們在典禮落幕之後產生失落感。

基於這樣的考量,《肅謹之章》的兩段歌詞要重複兩遍,所以全曲一共分四段。樂曲風格在四段的推進中,不斷變換,配合著典禮退場的功能需要。

與此相配,歌詞採用了類似散文的風格,以避免格律過於嚴整。

同時,本曲速度為60,一秒一拍,這是人們在感受中習慣的「時間流速」。它提醒著人們,時間無情無執,如川上之水,不會等待任何人,即使回歸了世間生活,也要珍惜時間,不要因為各種執著,而忽略了人生真正的意義。

第一段,再現了《明心之章》的風格,與《明心之章》首尾呼應,寓示著典禮進入最終的章節。樂曲形式中規中矩,為觀禮者互道珍重創造了一個平和的氛圍。節奏則稍顯動感,以應退場之意。

第二段,人們在此時動身退場。所以本段鼓點密集,有催促意。旋律亦始有動感,有引導意。

第三段,以莊嚴工整的音樂形式,強調著秩序。由於觀禮者此時已全部動身離場,人群龐大。本段樂曲便以這種方式,提醒著人們守禮守序。

第四段,旋律輕鬆而多變化。此段對應的情景,是人們已經離場、並各自還鄉了,但還能遙聞場內樂曲聲音。所以,本段樂曲的旋律描寫著交織如常的生活,並略有抒懷。

進入結尾後,古琴與簫共同鋪墊了一片雲水之間的氛圍。鼓聲則似遲行而漸遠,至最後幾小節進入平穩狀態,此有遙寄相送之意。

曲終時,又加了幾聲鈴鐺。這是模仿馬車上的鑾鈴,以應別離之景,同時也標誌著整部《秋禮 · 大典之樂》的結束。

總體來講,《肅謹之章》的情調是放鬆的、帶有積極展望的。 「肅謹」是指人們的生活態度而言:不狂不狷,言行熟慮,日省其心。這就足矣了。並不是要人們始終生活在莊嚴肅穆的氣氛中,那樣就太沉重了。

從修煉角度看,《秋禮》至《承平之章》,已經完成了人類文明從「成」至「長住」的探討過程。那是人們從認識大法、遵從大法開始,嚴守心性,自強自律,感恩大法,乃至社會繁榮、生生不息的過程。

而《肅謹之章》,則探討了修煉可致的「不壞永住」。

在《美國中部法會講法》中,師父講:「過去不是存在成、住、壞、滅嘛,大法能使走向毀壞的一切從新返還成新的、美好的。他就能起一切作用,是萬能的,所以這個大法是絕對圓容不破的。」

那麼,對每個人、乃至對人類社會而言,如何做到這一步呢?在本章的構思中,肅謹,是人們在大法修煉中「向內找」而產生的一種外在面貌,而人們實際達到的,是在大法修煉中時時擺正自己的位置,永遠保持著一種自我審視、自我修復的狀態——其深層內涵是以大法為準,校正自己的心態和言行,始終保持著這樣一種生活狀態。本曲之意,大致如此。

《肅謹之章》除了完整版之外,還有另外的兩個版本:

伴奏版:這是去掉了主簫聲部的版本;

古琴版:即古琴聲部。較為準確的展現了五度相生律(黃鐘約為250.56Hz),並經過了獨立的調音。

本次記譜時,在古琴按音聲部加上了取音的參考徽位。因為古琴七弦的音色與性能各不相同。同樣的音高,取粗弦則低頻強、高頻弱,並且因為有效弦長較短,所以聲音衰減更快,反應在音色上,則顯得厚重而硬;如果取細弦,則高頻較豐富,並且因為有效弦長較長,所以聲音衰減較慢,反應在音色上,則略顯綿長而軟。同時,有效弦長較長,意味著弦與琴面夾角更小,容易產生拍擊的雜音,若要音色更純,彈撥力度要輕,但是也可以重彈,藉助拍擊雜音來表現某些場景或情懷。在作曲時,不僅要根據音色需要而取音,也要考慮彈奏走手方便。泛音聲部雖未加參考徽位,但略同此理。

由於本曲的意境要過渡回生活的自然狀態。所以古琴按音的綽注恢復傳統方法,即從距離本位約半音處得音,隨即上下至正音位。由於得音不在正音位,再加上運指速度變化,使得按音較前曲略顯飄逸。同時,本曲在吟猱上也愈求靈動,以呼應觀禮者即將回歸的世間百樣生活。

相比之下,《秋禮》的其他篇章中,古琴按音綽注均始於五聲的正音位(《承平之章》略微靈活一些)。這樣處理,綽注之意不太強,反而像是本位得音而後上下。這樣是因為,前面的曲子都是在典禮過程之中,為了維護典禮正統有序的氛圍,所以得音只用正音位。

還有其他的一些樂理感悟,我會總結為另一篇短文《淺析五聲調式之趣味》,以供同修們批評指導。

本次作曲趕在了乙巳年中秋節之前完稿。 《秋禮》這個主題,放在中秋,再合適不過了。所以,也想借著這部典禮樂創作完成的機會,恭祝師尊中秋快樂!

【後記】

在《秋禮 · 大典之樂》創作之初,我曾就選題而斟酌再三。就一場感恩大法的典禮而言,對於大法弟子最重要的主題,莫過於「世界法輪大法日」,以及「4.25」、「7.20」這些日子。再次,對人類生活而言,如「冬至」、「立春」等也是重要的節慶日,適合加入感恩大法的內涵。

但是,為一場人類感恩大法的典禮而作樂,以前似乎還沒有同修做過。考慮到我的音樂水平有限,這次嘗試,踏踏實實做一塊墊腳石就好。否則,如果以後人們發現,首次嘗試以「世界法輪大法日」慶典為主題而創作的典禮樂,被我寫的亂七八糟,這就不是證實法,而是添亂了。

基於這樣的考慮,最後我選了一個並非主要節慶的日子「秋分」,設定了《秋禮》,並依此而創作了《秋禮 · 大典之樂》。由於「秋分」尚不是人類的主要慶典日,所以《秋禮 · 大典之樂》完全是在一個虛擬的環境中,探討如何為一場人類感恩大法的典禮而作樂。那麼,本次創作,也就僅是在「典禮樂」這個領域的一次粗淺的嘗試,希望在音樂領域有高水平的同修,來為真正重要的大法弟子節慶日、乃至人類社會節慶日,做出高水平的典禮樂,引領人類感恩大法、並以大法的內涵而復禮。當然,未來的「禮」必然不是周禮,而是人類在大法的引導下,重新建立的秩序與文化。

【關於《秋禮》】

《秋禮》是《秋禮 · 大典之樂》的設定應用場景。

在經文《醒醒》中,師父講:「往法正人間中救世人、復興傳統文化是下一個歷史時期法正人間所需。」

《美國首都講法》中,師父又講:「為甚麼呢?因為人類大淘汰中會留下一些好人為未來做人種,同時在法正人間時期還要給大法開創一個人類回報給大法的榮耀,也就是出現一個大法在人類社會的全盛時期,這是歷史中必然要出現的。人類必須得感恩。」

《二零一二年美國首都國際法會講法》中,師父也講:「是啊,作為大法弟子,我告訴大家還真得多救人,因為當初我是這樣安排的:我叫人在未來要給大法一次回報,就是剩下來的人吧,要給大法開創一次最輝煌的時期,全盛時期。」

而在《轉法輪》(論語)的開篇,師父就講了:「大法是創世主的智慧。」

所以,在法正人間時期,人類復興了傳統文化、也歸正了生活方式,一切都變的美好了。此時,人們不僅要在生活中遵循著大法對不同修煉層次的法理要求,還要對創世主感恩。

在這種設想下,每年的秋分時候,天氣涼爽了,農事也即將豐收。此時,很適合舉辦一場盛大的戶外集會。在這場盛會的典禮部分,人們會在一起重溫大法的法理,並對本年度的社會成就進行總結,以明得失。接著還要以歌舞來表達對創世主的感恩。

當然,作為一場盛會,不能從始至終都是嚴肅莊重的氛圍。所以,在對創世主感恩之後,集會進入歡慶的部分。此時會有各種美妙的歌舞,還有美食宴饗,甚至可以有遊藝與娛樂節目,供人們極抒酣暢之歡情。

不過,歡樂亦需節制。所以,到了一定的時候,歡慶與宴饗就要結束了。此時,會有一首典禮落幕之曲(結束曲),幫助人們恢復清明沈靜的心態,典禮亦隨之落幕。在隨後的散場曲中,眾人陸續離場。

《秋禮》是典禮之名,《秋禮 · 大典之樂》是典禮之樂。這套典禮樂的結構如下:

一、明心之章
二、宣德之章
三、力行之章
四、頌恩之章
五、延慶之章
六、承平之章
七、肅謹之章

在這套典禮樂中,我也對各種傳統調式做了一些嘗試。這七首樂曲,按其主題的不同,使用的是不同的調式。

由於我手裡的樂器不齊,目前無法真正做出典禮樂的恢洪氣勢,所以,只能求其神而取其意。

在吹奏部分,這套樂曲會用到簫、笛、塤、管,等等。這些樂器的加入及份量,會按照不同樂曲的次序及功能來決定。原則上,是讓這套典禮樂的氣勢逐漸的恢弘,再逐漸的回歸平靜。

打擊樂部分,用了波斯Daff鼓和銅鈴。其中,Daff鼓用來代替傳統的大鼓和小鼓。

古琴是這套典禮樂的主要伴奏樂器,其泛音勉強替代了鐘磬,而散音則淡淡的為樂曲鋪墊了厚重感,以儘量彌補古琴泛音和Daff鼓的輕薄音色之不足。

更困難的部分是調律。這套樂曲使用東方的五度相生律(三分損益法生律),取250.56Hz為黃鐘,這相當於A4=422.82Hz。而我手中所有的吹奏類樂器,都是以A4=440Hz為基準音。在這種情況下,我只能犧牲音色,來儘量保證音準。為此,我不僅修改了樂器,而且採用了更複雜的指法、以及更嚴苛的口風。所有這些改變,都限制了樂曲演奏中的表達。

當然,最大的難度,還是我水平不高。現階段很難把這套典禮樂做的更好。不過,我覺得,這件事情,應該要開始做了。畢竟,人類對創世主和大法的感恩,這是人類文化和生活的一個重要部份,也將是人類的一個重要傳統,所以,在復興傳統文化的時候就要開始奠定了,而不是等到傳統文化復興之後再開始。

出於這樣的考慮,我想,既然現在還沒人來做這件事,那麽我就作為一塊墊腳石,拋磚引玉,為這件事情開個頭,將來一定會有更有才華之人,以精誠之意,來做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