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12年11月01日】
中秋節過後,每班的音樂課上,我都會在導入環節首先提出這樣的問題:“說說中秋節你是怎麼度過的?”
孩子們紛紛回答:“吃月餅!” “賞月!” ”
“月亮上有什麼?”
“有玉兔!”“嫦娥!”
“那誰能背誦一首關於月亮的詩啊?” 我問道。話音未落,就有孩子舉手,朗聲答道:“古朗月行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台鏡,飛在青雲端。仙人垂兩足,桂樹何團團。白兔搗藥成,問言與誰餐?”還有孩子站起來接著背:“靜夜思——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由吟誦李白的古詩很自然的講起了“嫦娥奔月”的故事,然後,我和孩子們一同在大螢幕上觀賞神韻晚會中的舞蹈“嫦娥奔月”。大概是已講過了嫦娥奔月的故事,他們對舞劇的情節有了一定的了解,觀看“嫦娥奔月”時,都在隨著婉轉、深情的旋律和舞蹈劇情的一步步發展神情專注的看著。當看到后羿得到神弓神箭,展神威,一舉射落了八個太陽時,他們不時發出驚呼聲,而有的小女孩看到嫦娥舒展著輕盈的身姿翩翩起舞的場面,不由得讚嘆道:“嫦娥真漂亮!”
我想,每個孩子的理解力或許有限,但他們天性本真的那一面都應該是明白的。欣賞了舞蹈之後,我給孩子們講到,嫦娥和后羿,他們來世間的目的就是為了修煉,后羿射日是神賦予他的使命,也是他來到人間之前與神的約定。而嫦娥獨自飛到天上,到了寂寞的月宮,最終斷絕了情緣,那也是為了能更好的修煉。
值得一提的是,播放《嫦娥奔月》的過程中,有一個班級由於當時多媒體教學系統出現了暫時的故障,便未能觀看,孩子們和我一樣,心裡覺得很是遺憾。後來在教學樓的走廊裡,有位小女孩追著我問:“老師,什麼時候能看嫦娥奔月?……”那個班級的多媒體是年久失修的一套播放設備,我知道播出的效果可能不會很理想,可是想到小女孩那渴望的眼神,仍是不忍心放棄,還是決定再試一試。
隔了幾天後,再次去那位小女孩的班上課,因為要調試多媒體,我便提早幾分鐘去了教室。年輕的班主任熱心幫忙反反覆覆的調試了許多遍,在我的正念加持下,才終於打開了!孩子們如願以償的看到了渴盼已久的舞蹈《嫦娥奔月》。
果然不出所料,這個班的大螢幕播放效果並不太好,但每個孩子似乎都屏住了呼吸,全神貫注的盯著螢幕上的嫦娥和后羿,好像生怕漏掉每個細節一樣,當舞蹈結束、大幕徐徐拉上時,有不少孩子說,希望再看一遍。看著他們意猶未盡的表情,我欣然應允,邊解說邊和他們又欣賞了一遍《嫦娥奔月》。
學生們的認真和專注令自己感動之餘,也在重新省思和審視每一堂音樂課的真正價值。
嫦娥奔月,舞韻流長。把“嫦娥奔月”的真實內涵講解、詮釋出來,用神韻舞蹈——神傳文化的精髓去喚醒每個孩子的心靈,我領悟到,這也是我們度過中秋佳節的意義所在吧。
從此,我和我的學生們過中秋節除了賞月、吃月餅,又多了一項精彩節目,那就是——觀賞神韻舞蹈《嫦娥奔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