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光輝 芳香萬代

——中華傳統節日系列講座之端午節
童欣


【正見網2014年06月01日】

傳統節日端午節馬上就要到了,今天我們講一下端午節。首先我們講一下端午節的名字,這是非常有意思的,端午節是中華傳統節日裡名字最多的節日。大家知道端午節是中午的“午”。這個“端”的意思是開端、開始,中午這個“午”是午馬未羊的午,在天干地支裡面,中國十二個月,十二個月裡面的五月,就是第五個月正好是午馬未羊的“午”,第六個月是“未”,正月建寅,“寅”是第一個月,午是第五個月,所以這個“午”是午馬未羊那個“午”,這個夏曆的五月正好是午馬未羊的“午月”,“五”與“午”這兩個字同音,使它的名字非常多。端午可以說是五月的開始。

大家也知道“端午節”與中午的午也有關係,中午的“午”是非常熱的,中午是一天最熱的時候,一年裡最熱的時候是夏季,像一天的中午,端午節也是炎熱夏季的開始,所以是“端午節”。也有“端五節”這個名字,端午也是夏曆五月,直接用的這個“五”,這是夏曆五月,這也是五月的開始。先說端午節的這兩個名字,那麼“端陽節”呢?五也是一個陽數,所以叫端陽節,其實夏天是一年陽氣最盛的時候,從端陽節開始陽氣越來越盛了。還有重五節,重五節咱們就說五月初五、五月單五,那麼五月初五是兩個五,所以是重五節。

總之,端午節是一個夏天的節日,我們都知道中午,一年裡面夏天相當於一天裡面的中午。從端午節開始,夏天就開始了,逐漸就熱了,所以也叫“夏節”,這是一個夏天的節日。如果說中國有四個大的傳統節日的話,第一個是新年,它在冬天;清明節是春天裡的一個節日,一個是夏天的端午節,還有就是秋天的中秋節。端午節是一個大的傳統節日,這是一個對中國人來說非常重要的節日,它是一個夏天的主要節日。這個重午、重五都是從時間來說的,五月初五,那麼這個“重午”當然跟那個“重五”是一樣的,這是兩個名字:重午節和重五節。

還有“天中節”,因為午日太陽行至中天,達到最高點,所以稱為“天中節”。日本以五月五日為“男兒節”,可能也是由天中節而來,因為他們認為只有男子秉承天地中通之氣。端午節的名字還有夏節、五月節、五節、五日節等,這也都是從時間的角度來說的。

還有“龍舟節”,大家知道龍舟節是為紀念當年划龍舟救屈原,因此端午節有划龍舟的風俗。因為屈原是中國第一位偉大的詩人,他對後來的詩人影響非常的巨大,所以端午節也被稱為“詩人節”,紀念屈原的節日因此被稱為詩人節。當然了還有“粽子節”,跟咱們的元宵節、月餅節這些對應的,端午節最著名的食品就是粽子,所以也叫粽子節,還有“解粽節”也是跟粽子節有關,比一比誰的粽葉最長。

還有“菖蒲節”,也有“菖節”和“蒲節”的名字。菖蒲是一種生在水邊草本植物,地下有根莖,可作香料,又可作健胃藥,花穗像棍棒,葉子形狀像劍,民間用來辟邪,就有端午節掛菖蒲和艾草的習俗,所以還有艾節的名字。還有“浴蘭節”,南方的蘭花有藥用價值,端午這天人采很多蘭花,用花泡水來洗浴,這是浴蘭節;由此引申,端午節也是“衛生節”。

還有“女兒節”,明沈榜《宛署雜記》:“五月女兒節,系端午索,戴艾葉,五毒靈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飾小閨女,盡態極研。出嫁女亦各歸寧。因呼為女兒節。”還有“龍日”,據說祭祀龍。還有“地蠟節”, 是道教祭祀祖先、請求贖罪和集會建齋的重要日子。

端午節有這麼多的名字,通過這些名字主要體現一個問題,它強調的是夏天的節,是一個極富夏天特點的節。那麼大家知道四季中的夏天有什麼特點呢?春天播種,夏天成長,所以咱們中秋節的時候講收穫,夏天是一個成長的階段,大家知道這時東西長的非常快。

現在大家已經吃到桑葚、櫻桃,隨著炎熱夏天的到來,馬上杏就下來了,麥子很快就會成熟。夏天有一個好處,炎熱、多雨。我們講到清明節的時候,說到為甚麼“清明前後,種瓜點豆”、播種、植樹,就是它的雨量小,溫度也適度。如果植物要快速成長,就需要更大的雨量和需要更高的溫度,所以夏天溫度高了,這個雨水量也大了,就適合萬物的生長。所以實際上夏天是一個生長的時期,春種秋收,中間的夏長非常重要,夏天是一個成長的季節。

因為夏天要成長,那麼在成長的過程之中有一個特點,那些好的東西長,那些不好的東西也長。不好的東西是什麼?毒的東西、惡的東西,所以五月被稱為惡月。五月是一個特殊的月份,所以過去被稱為惡月或者毒月。我們知道萬物生長很快,但是這些不好的東西,蚊子、蒼蠅、毒蛇也長得很快,包括瘟疫,因為氣溫增高了,這些瘟疫容易大面積流行。

大家知道“瘟疫”是甚麼意思嗎? “瘟”字,有一個“溫”的音,這個病是熱病,瘟就是比較偏於熱的病,溫度高能促使疾病傳播的非常快,所以叫瘟病。疫病是指流行病或者每個人都能得的病,所以我們經常說瘟疫。現在大家知道手足口又開始傳播了,二零零三年有薩斯病,其實這個在古代來說都是一種瘟疫,就是大面積流行的疾病。在端午這個時期,夏天這個時期,疾病容易流行,所以很多的風俗就跟這個有關係,就跟它夏天的特點有關係,跟它的惡月和毒月有關係。

首先端午節跟粽子聯繫起來,也是“粽子節”,我們簡單說一下粽子節。我們最常見的就是四角的粽子,我們北方的粽子跟南方的粽子不太一樣,南方最多的就是江米和小棗了。大家吃過黃米的粽子嗎?

我小時候姥姥都給我們送黃米粽子,黃米她自己包的,我覺得江米粽子更細膩、好吃,那個黃米粽子涼了很硬。但是因為黃米是金黃的顏色,裡面擱上小棗以後,人家叫黃金裹瑪瑙,非常的好聽、吉祥,也挺好吃的。南方從米來說,主要是江米粽子。因為北方有黃米,所以他們包黃米粽子非常好看,黃米小棗的粽子,也可以是放果脯、豆沙、棗泥或五仁等不同的餡兒的粽子。

那麼南方的粽子呢,外型上有許多種,咱們大家吃的四個角的比較多。南方有一種粽子,大的像枕頭似的。蘇州的粽子也是四角的,但是它比較細長。從餡料上說,廣東有蛋黃或雙黃粽子,雞蛋黃或鴨蛋黃;南方還有肉粽子,咱們北方比較少吃;還有紅豆、綠豆做餡兒等不同的粽子。

粽子非常好吃,現在大家吃的還有五穀雜糧的粽子,因為現在糖尿病人比較多了,這個粽子尤其要加上肉,熱量是比較高的,所以建議不要多吃。端午節吃的應節美食是粽子,所以叫粽子節,我們就簡單地說了一下。

端午節的由來,大家都知道跟紀念屈原有關係。端午節的由來有好幾種說法,比如紀念伍子胥、孝女曹娥等,當然現在最著名的就是紀念屈原。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人,楚國是當時最大的國家,可以說地盤是最大的,但是地位不是很高。大家知道西周時期天子也就是王之下,把爵位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有爵位者皆為諸侯,地位在士大夫之上。屬於貴族,都有各自相應的封地,都可以稱國,只是大小不一,比如楚國的國君當時只是個子爵,縱橫只有五十裡地。

按說楚國國君的封地只有這麼大,但是由於南方經濟發展比較快,地盤就越來越大,實際後來楚國變得非常強大,到戰國時期的時候,當時有一個詞叫“橫則帝秦,縱則楚王。”大家也聽過蘇秦和張儀,合縱聯橫。合縱就是中國這個地圖豎著,戰國七雄豎著來聯合,那就是趙國、楚國、齊國叫合縱,這樣他們聯起來對付秦國。如果是合縱的話就是對付秦國,“橫則帝秦”,如果楚國、齊國跟秦國聯合起來,就是橫著,秦國就會統一中國,如果是聯橫的話,所以聯橫那派秦國是最強大的,秦國後來本身就很強,如果再跟齊國、楚國一聯,尤其跟楚國要聯起來的話,秦國就會稱霸天下。

那麼縱著聯起來呢,就是這六個國家一起聯縱來抗秦,實際上楚國就有機會統一天下。尤其秦國商鞅變法獎勵軍功,他比較野蠻,他注重嚴刑酷法,是偏離道德的,所以中國歷代不主張那樣的改革,尤其這種主張獎勵軍功,誰殺人多肯定功勞就大,因此秦國被稱為虎狼之師。如果這個國家由秦國來統一的話,一定會出現老百姓非常痛苦的局面,一方面是直接的統一過程就會用暴力,就會死很多人。另一方面,將來的統治一定殘暴,也會死好多人,這兩點後來的歷史已經證明了。

大家都知道秦朝的暴政是最強的,秦始皇可以短時間滅掉六國,但那麼強大的國家,才二世就滅亡了,他本來想子孫萬世也不亡。秦國為甚麼亡得那麼快?就是他的暴力,用暴力奪取政權,最後又用暴力來維護統治。秦始皇修他的驪山陵墓,還有修長城,還有修阿房宮,這三個大工程當時消耗的民力非常大,全國可能有一半的老百姓都得參與進去。當然最後秦始皇統一中國了,歷史證明了秦國不是一個好的國家,他用暴力、用征伐的手段,他用這種好虐殺來統一國家,尤其用嚴刑酷法來治理國家,是絕對不行的。老子說“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這樣的暴政,是嚴重反道德的,肯定不可能長久。古今中外,哪個政權這樣做,不管它外表顯得多麼強大,老天一定會滅它!古話說: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惡人怕天不怕。天滅一個朝代簡直輕而易舉。

在這個過程裡面,在他統一的過程中,和他奪取政權統治的過程中,老百姓就非常慘。這樣說好像繞遠了,但只有這樣才能說清楚屈原為甚麼自盡?屈原為甚麼偉大?其實跟這都有關係。而楚國相比之下還是比較文明的,所以叫“橫則帝秦”,其實就是稱霸,因為他用暴力統治的就是霸。如果用聯合,這種祥和的統一方法那就是王,王天下,所以“縱則楚王”。一個楚王本身僭(jiàn)越,叫楚王。原來夏商西周三朝,只有天子叫王,後來楚國因為地位非常低,剛才說爵位很低,他自己叫自己楚王,他是第一個稱王的。秦國是第一個祭天的,過去天子才能祭天,諸侯是不允許祭天的。當時春秋敗壞的一個標誌,就是秦國自己也祭天了,接著楚國稱王了,這兩個大的標誌,現在就是分裂國家,過去叫僭越,做自己不該做的事,國家就混亂了。

楚懷王曾經被推為合縱長,如果跟齊國、趙國等六國聯合起來,就可以由楚國來統一天下,老百姓將來可以說少受好多罪,他統治應該也好得多。在這個過程裡面,楚懷王被推為合縱長的時候,肯定也是雄心勃勃的,這時候他就用了屈原,屈原這時候是左徒,一個很高的官。因為屈原德、才都非常高,不是說他博聞強志嗎?就是他的才華也非常的高,他有美政的理想,他有美政的辦法,他完全可以把國家治理好。所以楚懷王開始用他,用他干什麼?合縱統一各國。

但是這個楚懷王是個小人,戰國時期的國君都是小人,春秋時期那些國君道德水平還要稍微高一些。小人什麼特點呢?有利益就高興,“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這個楚懷王,見利忘義,這樣就出現張儀出使楚國誘惑他。說什麼呢?現在咱們兩國和好吧,本來他們楚齊聯盟挺好的,張儀用嘴到那兒遊說。什麼誘惑呢?說秦國要給楚國六百裡的地,就是這六百裡的地,使楚懷王背信棄義,跟齊國解了約,跟秦國聯合了。這不就是不講信用嗎,違背誓約,跟敵人聯合了。

等到真去派人要地的時候,張儀說:是六百裡嗎?我哪能許給您這麼多,我說的就是六裡,我就有六裡的封地,我說給你六裡。你看六百裡又變成六裡了,給楚懷王氣的夠嗆,又撕毀和約。這時候跟秦國再撕毀和約,秦國不就找到打他的理由了嗎?再一個,他跟秦國撕毀了和約,他想再跟齊國聯合怎麼可能。齊國也是大國,就是現在的山東。楚國是現在的湖南、湖北、安徽,現在江浙這些都是楚國,南方基本上都是楚國的。還有其它大國,比如晉國,那時候山西、河北這兒是晉國,後來分裂為韓、趙、魏三個國。

齊國是大國,就是山東,那邊是陝西秦國。那麼齊國還能跟他像哥倆那麼好嗎?這種小人反覆無常,沒有信譽了,就不可能再像原來那樣信任的聯盟了。張儀用這樣的離間之計就破壞了這種合縱,使楚懷王失信於天下了,跟秦國打,也打不過人家,到那兒去被扣在了秦國,客死他鄉。楚懷王由於沒有接近君子,沒有用賢臣,沒有接近有德的人,“不親仁,無限害”,當了個反面例子。

如果楚懷王堅定、堅持任用屈原的話,其實他可以稱王天下,但是由於親小人,遠賢臣,受利益的誘惑,六百裡地沒得到,六裡地也沒得到,甚至於客死他鄉,最後楚國也亡了。什麼是昏君,什麼是明君?君王明白,百姓之福,國家、天下之福,君王也就真正有福。對楚懷王個人來說是客死他鄉,大家想想得有多少老百姓倒霉。屈原偉大是有這麼一個大背景,他是濁世清蓮,他是暗夜中的朗月,他是先憂後樂的聖哲先知,這樣一說大家就能理解了屈原的偉大吧,因此中華民族才用一個節日來紀念他。

屈原有機會使楚國強大,使楚國文明能夠統一天下,但是由於楚懷王和後邊的楚頃襄王都是小人,後來屈原又被流放,所以屈原就寫了《離騷》。由於這樣,屈原兩次被流放,因為他的正直忠誠,因為他要仁愛無私,他就要影響那些現有的貴族的利益,當然他就被小人進讒言,就給流放了。是因為他富國強民的這種理想,其實他做得正、做得好,而受到小人誣陷。當然在《離騷》這篇長詩裡面,這裡面都在說這樣的內容。如果我這樣說了以後,大家讀《離騷》以後能有更多的理解。

屈原兩次被流放,在流放的過程中他寫了《離騷》,為甚麼叫《離騷》呢?用太史公司馬遷的話叫“離憂”,離是別離,就是離別時的憂愁、憂慮。還有人說發牢騷,其實我們看到的屈原不是發牢騷,屈原那樣一個聖賢,他是憂國憂民的,他不是發牢騷,他談的是對整個國家的理想。他用他的心在呼喚,其實他的心在流血,如果按照現實那樣發展下去,楚國一定亡國,楚國的老百姓,包括天下的老百姓都會遭殃。屈原的胸懷其實不光是楚國,人家說他愛國,其實他心懷天下。這個天下由秦國來統治一定是暴政,一定是酷刑,一定是嚴厲地統治。他是心懷天下的,其實他不光是愛國,他是愛天下,愛天下百姓的。

大家看《離騷》,一個是剛才說他是離別的一個憂愁。我們可以看一看《離騷》的一些原文,大家就都能夠理解屈原。我們就挑著講一下,咱們首先講一下屈原,再返過來講這些。屈原這個姓是羋(mǐ)姓,他是楚國的貴族。

我們就從他的詩來說一下,大家看這個《離騷》,大家聽說過吧。我們先不去念原文了,因為原文大家理解比較費勁,我們時間也有限。我們就看一下它的譯文,您先聽懂我講的意思,您可以去對照原文的,沒有問題。首先第一個來說,《離騷》開頭第一段是這樣說,“古帝高陽啊,我是你的遠代子孫,伯庸--是我先祖的光輝大名。歲星在寅的那一年的正月庚寅,我從天上翩然降臨。尊敬的先祖啊,仔細揣度我剛剛下凡的時辰和啼聲,通過占卜賜給了我相應的美名。給我取的大名叫正則啊,給我取的別號叫靈均。”這就是《離騷》說的第一段,他說的甚麼意思呢?

那麼第二段的第一句是這樣,“上天既賦予我這麼多內在的美質啊,又加之以我注意修養自己的品性。”這是《離騷》的前面一大部分。那麼第一段就是屈原稟賦了非常多的上天的美好,大家感覺到了嗎?剛才我念的,他說了幾個美好。第一個,我是古帝高陽氏的子孫,高陽就是黃帝之孫顓頊帝。那麼我的祖先是高貴的,伯庸——是我先祖的光輝大名。他這裡說到自己的出身,當然文革的時候也講過出身,那時講出身越窮卻越光榮,一說貧農好像高貴了。實際這裡說的,屈原強調他高貴的出身。

他的《離騷》很大一部分是寫給楚王和楚國這些貴族的,其實屈原直到死,他都在想喚醒楚國,喚醒楚國這些當政的大臣,當然最終他沒有喚醒。雖然沒有喚醒,他這種喚醒的本身,他堅持喚醒著不能喚醒的人這點本身真正體現了屈原的高大,這種高潔,這種完美。屈原整個這個人是非常完美的一個人,所以古人講節儉是一方面,還不完全,屈原體現了一種至善至美,而且屈原的美是一種陽剛正大的美。孔子講溫、良、恭、儉、讓,他講忍讓、講溫柔。但是你看屈原的話裡面,他是那種忍讓嗎?他不是,陽剛正大,一種陽氣。屈原是剛性的,他非常正,是一種正大。人說謙虛,他沒有謙虛,就是我的祖先是高貴的,他充滿自信、自豪。

咱們說屈原是至善至美,他穿的衣服,他住的房子,他喜歡的東西,每一點都是最完美的。為甚麼?他先從自己的高貴出身來說,他是五帝之一顓頊帝的後代,伯庸是他的先祖。甚麼意思?我出身非常的高貴。屈原的出生也是完美的,“歲星在寅的那一年,正月庚寅,我從天上翩然降臨。”屈原說自己是天上來的, “君自天上來,潔白悅人目”,人為甚麼喜歡讚美雪呢?因為它是天上來的,它是高潔的、高貴的。屈原的家族是貴族,是高貴的,大家知道,他後來第二次當了官,叫三閭(lǘ)大夫,這個閭就是家族的大名,三閭大夫相當於他管王族三大姓,他相當於王族的管理者,所以地位是非常高的。

再有,我們這裡強調的,他自己也強調了一下,第一他是從天上翩然降臨。那麼生在什麼時候呢?他生在寅年寅月寅日,這個命就挺特殊的,就是虎年虎月虎日。剛才說端午的午月,就是午馬未羊的午,他這個就是虎月,寅應該是正月,就是第三個,子丑寅卯嘛,子月、丑月、寅月。寅月,寅虎,楚國包括四川,四川稱巴山蜀水,楚國的先民非常崇拜虎。居然他出生是在虎年虎月虎日,是非常的完美,非常的特殊。他出身是高貴的,他出生也是非常特殊的,老天是有使命給予他的。傳統文化裡有種說法,叫“天生於子,地辟於丑,人生於寅”。換一個角度,應該天的生日在子,地的生日在丑,人的生日在寅。等於屈原稟賦天地的神聖使命,所以“天開於子,地僻於丑,人生於寅。”這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裡面說法,這些合起來,他的出生都是那麼的完美。

“尊敬的先祖啊,仔細揣度我剛剛下凡的時辰和啼聲,通過占卜父親賜給了我相應的美名。”因為他是從天上下來的嘛,所以他的時辰都那麼高貴,就是寅年寅月寅日,他的哭聲是那麼響亮,因此占卜後父親就給他起了一個名,他的名字叫什麼呢?“給我取的名字叫正則,給我取的別號是靈均”,名是正則,號是靈均。大家知道他也叫屈原,我們聽到最多的是屈原,他還叫屈平,“屈平詞賦懸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這是李白的詩,李白也非常崇敬屈原,所以叫“屈平詞賦懸日月”,就是屈原的詞賦像日月一樣穿越時間,光照大地和人們的心靈。

“楚王台榭空山丘”,屈原是一個被流放的人,相當於現在勞教、判刑了,他是一個貶官、流放了的人。楚王是一個王,最後那些亭台舞榭,那些歡歌狂舞的地方,經過歷史的淘洗,最後就是一個空山丘,誰知道楚王是誰,誰關心楚王是誰?所以“楚王台榭空山丘”,李白的意思是說那些東西都是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就是《紅樓夢》裡說的“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那些東西不斷地在變換著主人,你蓋再好的樓台,那個主人換了。屈原卻不是,他流芳千古,中華民族有一個節日來紀念他,所以“屈原詞賦懸日月”,他的高潔精神像日月一樣照耀著後來的那些仁人志士、聖賢君子。

再說說屈平、屈原的名字,他叫平,名原,平是什麼呢?大家看這個平是天的象徵。天,大家知道最公正、公平,民間有這麼一句話:“老天最公平了”,所以屈平有天的象徵。那麼就是他父母,我們中國人都一樣,父母給我們起的名字,含義都非常美好。

從這點來說,我們中國人今天學這些,應該學高貴,自己尊貴起來。有人講進化論,把自己說是猴子變的,那人怎麼是猴子變的呢?人不是糟蹋自己嗎?中國古人不是這樣認識的,女媧神造的人,李白說“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蘇東坡說“我欲乘風歸去”,都說自己是天上來的。屈原的高貴還體現在他內在的品德。剛才我給大家說了一下第二段,那麼上天賜予了屈原這麼多內在的美好,可他還要加強自己內心的修養。後邊說他怎麼生活,怎麼在人生之中使自己更加完美。前面第一段主要說天生的內在的美好,我們的身份——炎黃子孫,多麼高貴,我們每個人叫炎黃子孫的時候,我們不高貴嗎?我們看中國人名字的美好,屈平,平是天的表征、象徵,就是公平、公正,我們說老天爺最公平了,之所以叫屈平,那麼是說他有天的因素,天的公正,天的端正,這種正的法則,所以叫屈平。

屈原,大家知道平原,比較平坦寬闊的地方叫原。那麼屈原這個原的名字又有大地這種寬厚、廣大的內涵。就是這樣一個屈平、屈原的名字,簡簡單單一個平字、一個原字,多麼廣大美好!為甚麼說我們中華文化是神傳文化,兩個字,屈原、屈平,很簡單,相當於說,他的父母寄予他的,他的先祖寄予他的,一定要像天一樣正直,像天一樣公正和平,像大地一樣寬厚、廣闊,古人講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實際上他的父母通過他的名字來注入了這種天的美好、地的美好,再加上他的生日,這個寅——人的美好,三才天地人的所有美好,他全都具備了,這就是屈原和屈平。

還有另外兩個名字,叫正則,端正的正,法則的則,給他取的名字叫正則,古人名字多。正則也是正的法則,或者正的法,那麼正則,則什麼?哪個最正?天最正,要向天學習。正則是以正為原則、為準則,那麼給他起了這樣的名字,他一生以正為原則、以正為準則、以正為自己人生的標準。所以他為甚麼自盡呢?這些都在說原因,他就不願意偏一點,不願意髒一點,那是他內心的準則,那是天地祖先賜予他的美好,他不能負於這些。所以他的名字叫正則,他的號叫靈均,靈是靈活的靈、神靈的靈,過去的靈都是神靈的靈。均是平均的均,均勻的均,他的號叫靈均。

那麼正則也是讓他效法天的這種公正,天的這種正。大家知道,就是我們現在科學知道地球、月亮都有一個運行的軌跡,九大行星都有它的運行軌跡,如果它偏一點,比如木星偏離一度,指不定將來發生什麼事,是不是這樣的道理?那麼地球我們偏離一分,那指不定轉哪兒去了。所以正對於天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我們今天不把它當回事,其實正是非常重要的。地球只有那樣轉,到那時候它才能到那個點,一年以後,如果它想長一點、短一點、快一點、慢一點、偏一度,幾年以後指不定轉哪兒去了。所以天是需要正的法則的,所以這個正非常重要。咱們知道星體的運行必須正。偏離軌道很危險,大家都知道人發射衛星,進入軌道了,說成功了,稍偏了一點指不定繞哪兒去了,偏一點都不行,這個天的法則是正。那麼也讓他學習,則有效法、學習的意思,要他學習這種正的東西。

這個靈均,古代叫“養物均調,莫神於地”,就是大地公平,也是他給予所有的萬物都是一樣的,就是他最知道給小草多少水了,給大樹多少水了,大地能夠平衡。老天下雨也是很公平的,是均勻的,下在哪兒都一樣,老天是公正的,大地也是公平的。大樹那麼大,小草那麼小,需要多少水,大地全部都能很協調地給予它,給予小草多少水,給予大樹多少水,所以叫“養物均調,莫神於地。”所以叫靈均,平均的均,靈這個神,可以說神均,非常神奇地平均了。

像天下雨一樣,當然過去黃帝的時候叫風調雨順,今天是不調,其實是人的不調造成的,人失去了正的準則,不符合仁義禮智信等做人的標準了,沒有學習天的正,沒有學習地的厚德,所以人偏離了,當然對應天人合一嘛,風不調雨不順。所以大家想想,就這樣《離騷》這麼一小段,就是第一段說的都是高貴,天生的高貴,從他來的地方,從天上來的,從他的祖先,從他的名字,從他的生日全部都是最完美的。大家就能理解了吧,它這樣寫這個詩,給楚王來聽干什麼?就是說我沒有不正的,我完全都是為了國家好,為了你君王著想,我不需要那些名利、不貪那些官位權力,天賦這些都是最正的、最美好的。

下面一段更多的他在說,剛才我已經說了,“上天既賦予我這麼多內在的美質啊,又加之以我注意修養自己的品性。”所以屈原不光天賦的美好,他還注重修養自己。那麼我們向屈原學習,我們的名字也都是高貴的、美好的,我們炎黃子孫也都是高貴的、美好的。那麼我們想想,那些是先天的或者說天地給予我們的,祖先給予我們的,但是你自己需要做的是什麼呢?是不是維護這份尊貴,維護這份美好。這就是屈原所做的,我們往下念兩句,大家可以看看:

“我披著噴吐幽香的江離和白芷啊;又聯綴起秋蘭作為自己的佩巾。”大家聽明白這是甚麼意思了嗎?江離、白芷和秋蘭都是香花,他披著噴吐幽香的江離和白芷,他用聯綴秋蘭作為自己的佩巾,他的穿戴都是美好的、芳香的,花嘛。“光陰似箭,我惟恐抓不住這飛逝的時光,讓歲月來塑造我美好的心靈。”大家想想,他利用每點時間來完善自己、完美自己,那麼他是不是應該獲得美好呢?而我們今天的人都是抓緊時間在摟錢、抓更多的錢,想讓自己更舒適,但是屈原不是,他是唯恐時間流逝,抓緊時間來塑造自己美好的心靈。這不是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嗎?“清晨,我浴著晨曦去拔取坡上的木蘭;傍晚,我背著夕陽在洲畔採摘宿莽來潤德潤身。”大家想想他做的工作、他做的事,早晨去采鮮花,晚上用鮮花來自己潤德潤身,用鮮花對照自己的美德,讓自己增加自己的美德,使自己的身體更加馨香,使自己的心靈更加美好。這就是《離騷》的美好,這是第二段。

“太陽與月亮互相交迭,未嘗稍停,新春與金秋相互交替,永無止境。”時間無情。“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李白寫什麼呢?李白寫這樣的七古,就是那種長詩,是不是有屈原的那種感覺,李白是非常尊敬屈原的。你看這個詩寫的多好,“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那麼“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那水是天上來的,跟他這個應和著,所以說聖賢的心是相通的。“朝如青絲暮成雪”,那不是“唰”的一下,人的一生就過去了。“高堂明鏡悲白髮”。那屈原著急的是什麼?“想到樹上黃葉紛紛飄零,我害怕美人啊,您頭上也添上絲絲霜鬢!”

其實屈原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很大,一個是他精神的感召力量;第二個就是藝術上,也就是在美上,他給中國人留下了很大的財富。其中在藝術上留下了一個就叫“香草美人”,比德的傳統。那麼他在說美人的時候基本在說國君。所以他說什麼,“我害怕美人啊,您頭上也添上絲絲霜鬢!”,大家看屈原,他在看到時間飛速旋轉的時候,太陽、月亮互相交迭,新春金秋互相交替,當他看到這些的時候,他所想的是說你國君啊,時間有限。大家看楚懷王吃喝玩樂,多麼短暫,最後客死他鄉。所以聖賢擔心的是“您的頭上添上絲絲霜鬢”,追悔莫及,悔之晚矣。

“為甚麼!為甚麼你不任用風華正茂的賢者,廢棄污七八糟的小人?”大家想想,國君在吃喝玩樂,跟賢臣一塊,賢臣要求他正,他不舒服,他感覺不舒服,但是那是能夠長久的東西。跟那些小人吃喝玩樂,那是舒服,那是享受,但是那些靠不住。所以屈原擔心的是這個,這叫憂君,替國君擔憂。其實他替國君擔憂,他更是替老百姓擔憂,一個目光短淺、吃喝玩樂的國君,老百姓能好得了嗎?一個重用賢臣的國君國家就治理了,老百姓就安居樂業、幸福安康了。其實你看屈原想的,並沒有想自己,說時間流逝了,我老了,他並不是這樣,他在替國君著想。

我們為甚麼說《離騷》不是牢騷,下面那句話很能說清,“為甚麼,為甚麼你不改變已經過時的法度?駕著龍馬,飛快地向前猛奔!”其實楚懷王開始有大志的,因為他可以統一天下,王天下,被推為合縱長,你想想,被推為合縱長那需要得到各國的擁戴,不是這個道理嗎?唐太宗被各少數民族公推為天可汗,大家都承認他。你楚懷王這個合縱長,六國都承認,願意接受你的領導,多好的時機?如果他任用屈原,那真的是王天下,楚國就會強大起來,那個世界也就太平了。所以“為甚麼你不改變已經過時的法度,駕著龍馬”,你看他用的這些詞:“龍馬”,這都是天上飛的神奇、美好的東西。“飛快地向前猛奔!”時間不等人。

大家想想屈原的這些詩多美啊,多麼富有陽剛之氣,那麼富有神采。你要光學那些《論語》什麼的,這個感覺是沒有的。所以傳統文化不是哪一點點,其實儒家不能完全代表傳統文化,其實屈原也算是儒家的,因為他憂國憂民這種狀態,這種感覺,但是他那種光明正大,那種陽剛之氣,那種堅持,那種勇猛,你看他用的詞都非常的博大。“為甚麼?為甚麼你不改變已經過時的法度,駕著龍馬,飛快地向前猛奔!”楚懷王的這種狀態,那看看我們今天有沒有呢?我們在給大家講傳統文化的時候,我們講聖賢的時候,是不是有時候聽的人並不多,還有的人聽著聽著就走了,有的你跟他說道理,他說對,他還搖頭擺腦的,還是多來錢好,幹嘛呢?不是跟這個昏君楚懷王一樣嗎?歷史就擺在那兒。屈原希望國君改變,我們也在秉承這些聖賢的精神,希望那些國君還有您都能明白。珍惜時間,勇猛向前。

後面這一句,因此我說屈原不是牢騷,大家看他這句話,“來!我給你充當嚮導。沿著康莊大道走向幸福與光明。”這哪是發牢騷,您看屈原他這是發牢騷嗎?他非常的肯定,“來!我給你充當嚮導。沿著康莊大道走向幸福與光明。”楚懷王最終沒有聽屈原的,就被人家囚禁起來,做了亡國奴了,一個國君到另一個國被人家囚禁起來,什麼滋味?那不是自己找的嗎?那不就是黑暗嗎?我們講中秋節的時候,強調是光明和黑暗,什麼叫黑暗?有的黑暗是自然狀態,像楚懷王這種黑暗那不是自己找的嗎?不是自己選擇的嗎?我原來沒看過《離騷》的時候,也就是人家怎麼說就怎麼認為,以為是他個人失意的時候發牢騷,其實是不理解聖賢的小人說法、現代說法,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這就是《離騷》,他怎麼是發牢騷呢?“為甚麼!為甚麼你不改變已經過時的法度,駕著龍馬,飛快地向前猛奔!來!我給你充當嚮導,沿著康莊大道走向幸福與光明。”

後面還寫了一些,第三段,“憶往昔,我三代先王的德行是那麼完美精純,一叢叢芳草鮮花簇擁著他們。”這都是一種比喻,“憶往昔,我三代先王的德行是那麼完美精純,一叢叢芳草鮮花簇擁著他們。”大家看芳草、鮮花,他用芳草、鮮花比喻的是什麼呢?就是那些賢臣,周文王、周武王、商湯周圍的人都是賢臣,“三代先王的德行是那麼完美精純”,三王,咱們《三字經》都要講,就是大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夏商周三代賢明的君王,“德行是那麼完全精美精純”,“一叢叢芳草鮮花簇擁著他們”,多美好啊!

“那時節啊,花椒與桂樹層層相間,哪裡只是蕙草與白芷散發芳芬?哦!唐堯和虞舜是多么正大光明,他們遵循著正道,向著光明邁進。”五帝的最後兩位,“唐堯和虞舜是多么正大光明”。屈原的每一個詞彙都是正大光明的。“唐堯和虞舜是多么正大光明,他們遵循著正道,向著光明邁進。”這是他在給大家講歷史,歷史擺在那兒呢。由三王講到堯舜二帝,這不是《三字經》嗎?他在往回推,向著光明邁進。

對比一下,他又說反面的,“夏桀和商紂是多麼狂亂啊,只想走捷徑,抄小路,結果使自己走向困境。”當他說到三王,說到堯舜的時候又說到夏桀和商紂,他要用歷史來喚醒楚王和當政者。“夏桀和商紂是多麼狂亂啊,只想走捷徑,抄小路。”這不咱們經常說嗎,抄小道,走近道,楚懷王,一下白給六百裡,多好啊!跟齊國斷交了,就可以得到六百裡的地。秦國是強國,憑什麼給你六百裡地,哪有這好事。這不就是那種利慾薰心嗎?

我講過隱身草的故事,看得見嗎?看不見。人家憑什麼一個強國給你六百裡的地,你打敗了人家給你地,一個強國憑什麼給你六百裡地,怎麼傻到那種程度,愚蠢到那種程度,見著那地的時候完全忘了別的,沒有理智了,是不是這個道理。那麼輕易就跟齊國斷交了,就跟秦國聯盟了。失信,就失去信譽了,人家還能再相信你嗎?再聯合的時候人家怎麼相信你。但是六百裡,人能平白給你六百裡嗎?所以“夏桀和商紂是多麼狂亂啊,只想走捷徑,抄小路。”這不是走捷徑、抄小路嗎?

楚懷王用屈原這種光明正大的聖賢,人家都已經推舉他為合縱長,如果他德行更高大,不是就像三王和堯舜一樣,會得到天下共主的地位嗎?做天下之主,還是亡國之囚,一念之間啊!做為聖賢,屈原他不僅在跟楚懷王說,他也在跟後世的那些君王說,他也在和我們今天的,這些能聽到他說話的人在說,就是希望人明明白白、別糊裡糊塗,楚懷王短視、貪小利、圖享受的結果是自己的惡果,不是屈原的惡果。所以我們說屈原不存在悲劇,跟大家想的不一樣,屈原沒有悲劇,那只是國君的悲劇,國家的悲劇,楚國的悲劇,楚國老百姓的悲劇。

“夏桀和商紂是多麼狂亂啊,只想走捷徑,抄小路,結果使自己走向困境。”屈原寫《離騷》的時候,楚懷王還有權利、有機會的,其實他可能看了《離騷》以後,又啟用了他。這時候楚懷王還有機會、有希望,但到後來就越來越沒有機會了,剛才說時間飛逝,機會稍縱即逝。“那些黨人”,這裡他用的黨人,就是一小撮的人,過去古代叫朋比為奸、結黨營私。“那些黨人是這樣苟且偷安”,苟且偷安,不知道強秦,那虎狼之師,摩拳擦掌,磨刀霍霍,就知道在那兒享受。

張儀為甚麼能在楚國說了算,就是帶著賄賂收買了那些奸臣了。正因為這點,張儀騙完楚國,他還敢上楚國去,你說他膽子多大。張儀騙完了還又去了一趟,都沒怎麼著他,為甚麼?那不就是楚王周圍那些小人嗎,他知道楚王糊塗,知道那些小人見利忘義。“那些黨人是這樣苟且偷安”。大家想想,什麼叫偷安?今天的很多不是在偷安嗎?那點安,那點舒適,那點舒服不像偷來的一樣嗎?偷來的東西能長得了嗎?所以“那些黨人是這樣苟且偷安”,也就是張儀是帶著禮物去的,給楚王身邊的那些人。但是想想楚國那些人有這些禮物有什麼用,不是給人家秦國存著嗎?

歷史上有一個唇亡齒寒的故事,假途滅虢guó,人家給你送禮,寶馬、錢,最後怎麼樣?國家都滅亡了,那個東西還是你的嗎?什麼叫苟且偷安?什麼叫見利忘義?什麼叫鼠目寸光?聖賢看了那個叫憂心如焚,大家想想焚字是甚麼意思?屈原的每句話是不是都是這個意思,憂心如焚。看到楚王要被別的國抓起來,那樣倒霉、陷入困境,是不是他著急,他替楚王著想,憂心如焚,他像燒了自己心一樣心疼著急,而那些人呢?偷安,看不到巨危來臨,還在那兒享受呢,沒有思考。為甚麼人沒有思考力、判斷力呢?不就是利益擺在那兒嗎,這不就是苟且偷安嗎?《離騷》咱們才讀了前三段,咱們也不一定都讀。就說讀了的這些,屈原是聖賢,為甚麼李白、杜甫都特別尊崇他呢?他們的心真的是通在一起,也希望我們大家的心也能和聖賢真的溝通起來。

“他們一步步走向死胡同而不思反省。”這話撂在那兒了,“那些黨人是這樣苟且偷安,他們一步步走向死胡同而不思反省。難道我擔心自己會遭受災禍?不,我擔心的是楚國的車輪將要覆傾!”這不是非常明確嗎?這是《離騷》的第三段,今天誰講過?誰看過?我問過很多人屈原為甚麼投江而死?都說不知道,人根本也不讀原著,他這裡面不是說的很清楚嗎?“難道我擔心自己會遭受災禍?不,我擔心的是楚國的車輪將要覆傾!”

大家想想這是牢騷嗎?這是第三段。所以我也是前年才讀,幾十年了也沒讀過,就聽人隨便說唄,誰知道屈原為甚麼自殺?人也沒想了解,今天人感覺得跟楚懷王一樣,誰有工夫聽這個講座。那人現在顧不得這個,我有功夫多掙點錢,我聽這有什麼用,看不到那種危險。所以你看這裡面,屈原“難道我擔心自己會遭受災禍?不,我擔心的是楚國的車輪將要覆傾!”一個國家傾覆的時候是多少人,陷於巨難之中。就說“介子推割肉”,他是主動的,他是大善,可那仗打起來是割肉嗎?一刀下來胳膊就斷了,那一刀下來腿就斷了,那會兒就是被動的了,那人追起來不就是一刀下去了嗎?還有什麼可說的。

“急匆匆,我為王朝的復興前後奔波,希望跟上前代明王的腳印。”這是第四段第一句,“想過去,你與我披肝瀝膽,定下約言,可後來,你卻另作打算,不記前情。我和你分別並不感到難堪,傷心的是你的為人太不守信!”楚王當時做合縱長的時候,重用屈原真的也想復興楚國,真的想取得一些大的成績。但是後來聽信讒言了,沒有用屈原。所以你看“可後來,你卻另作打算。我和你分別並不感到難堪”我並不在乎官位。“傷心的是你的為人太不守信”,不是屈原傷心,是說你楚王失信天下以後,你再與那六國結盟,誰聽你的,誰相信你,失信哪!大家都講那個狼來了的故事,狼來了,狼來了,騙人的最後真有事也沒人管你了,楚王不是也一樣嗎?一會兒跟這個結盟,一會兒跟那個結盟,沒有信譽的時候,自己最後陷於困境的時候誰幫你?

“我曾經栽培了大片的春蘭,又種下了秋蕙百來畝地面。我還分塊種植了芍藥與揭車,將馬蹄香與白芷套種其間。我真希望它們能夠綠葉成蔭、枝幹參天,到時候就可以收穫藏斂。即使花兒謝了,那又有什麼悲傷,最痛心的是,眾多的香草已經發生了質變。”他這說的甚麼意思,他在當政的時候也提拔了很多年輕人或者是那些有德的人。但是他提拔的這些人隨著他的不在,對真理的堅定性,對正義的堅持,都是不夠的,就隨著那些奸佞小人在墮落,所以他說香草在變質。在他當政的時候肯定提拔了很多賢德的人,但是那些人都隨著環境的惡劣、別人的壞而在變壞,所以他說的是這個。他是希望綠蔭參天的,那些人也發揮著作用,他也在喚醒著這些人。

當然這後面也寫到嫉妒與誣陷,因為他太忠誠了,就像一個妻子有的時候太忠誠了,人家別人都說她獻媚、諂媚,“你是不是討好人家?你幹嘛穿那麼漂亮,你幹嘛弄那麼漂亮,你幹嘛把眉毛描的那麼好?”那你說一個人追求美有什麼錯誤?屈原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穿的非常的美,都是鮮花,他把自己也打扮的非常漂亮,他這種不是為了顯示自己的純潔,對比別人的骯髒,他不是,他覺得人,一個生命就應該那樣。但是正因為此,那些穿著破爛衣服的人,那些內心骯髒的人,因為他的忠誠顯出了那些人的不忠誠,所以那些人就使讒言,就是他後面寫的這個。“你看她一定有圖謀,她怎麼把那個眉毛畫的那麼好看,那不是勾引國君嗎?”是這樣嗎?屈原是忠誠的,忠貞的,這就是後來被逐、被流放的原因。

這是《離騷》的前面一部分,咱們不過多說了,因為這個很長,咱們就講《離騷》倒數第二段,“趁著這佩飾還閃耀著璀璨的光輝,我要去天地四方再一一觀光。靈氛已告知我卜占吉祥,選定好日子我將再出走四方。我折下瓊枝作為珍餚啊,又舂好玉屑作為乾糧。”大家聽聽他吃的是什麼?瓊枝玉屑。古人說“鳳凰非梧桐不棲,非清泉不飲”,不像貓頭鷹似的,見一塊爛肉就搶、就吃。

我們看莊子說的那些,也都是和屈原相通的。那兒有一塊爛肉,那些人不但去搶,還怕鳳凰去搶一塊爛肉,對於什麼封地,對於官位,其實像屈原、莊子這樣的人,他們把這些當作一塊爛肉,根本就不覺得好。可是那些貓頭鷹呢,卻覺得趕緊得吃上,這要是來一個大鳥,這一塊肉一下就吃了。實際上人家鳳凰是非梧桐不棲的。你看屈原要巡遊四方的時候,他吃的是玉屑和瓊枝,“我折下瓊枝作為珍餚啊,又舂(chōng)好玉屑作為乾糧。”你們以為那些封地,你們以為當個什麼官,是他的追求嗎?差之千裡,貓頭鷹怎麼能理解鳳凰呢?

“騰飛的神龍啊,是我乘車的坐騎。”他騎的什麼?神龍。“我的車馬,又用美玉和象牙裝璜。”象牙是什麼?潔白的東西,珍貴的東西,稀有的東西,他的車就是這個裝飾的。“我怎能跟這些黨人混在一起,飄然遠逝,我要去創造自己的輝煌。”那些結黨營私一小撮人干什麼呢?就是利益,就像貓頭鷹一樣,一群烏鴉或貓頭鷹倒顯得有力量,互相鼓著傻勁。

“飄然遠逝,我要去創造自己的輝煌。我將行程轉向西方的崑崙,道路遙遠而又曲彎。”大家知道崑崙山,過去西王母在崑崙山,過去崑崙山被稱為仙山。“道路遙遠又曲彎,滿天雲霓像彩旗飄揚在九天。玉制的車鈴,發出鏗鏘的音響。”大家看這個鈴是玉做的,多麼潔白,多麼玲瓏剔透,多麼精細,大家想想拿玉做的能粗糙了嗎?所以屈原從大處到小處到細微都那麼完美。

“早晨我從天河的渡口出發,黃昏我到西天徜徉。鳳凰的彩翎接連著彩旗,高飛在雲天任意翱翔。”神龍鳳凰在他的內心世界裡都是真實的,都是美好的。今天有人說沒有,但是其實從屈原的內心來講是寫實的,其實我們感覺他不會說瞎話,為甚麼?他沒必要說瞎話,剛才我們讀的這些,下邊還要接著讀,就是屈原藝術成就裡面的其中一點,就是他的想像,他們說他想像非常神奇,場面非常壯闊。大家想想,我們今天動車組挺快的了,一個城市到另一個城市,但是他到哪兒呢?早上天河,晚上西天,所以他想像非常壯闊,非常壯美。實際上我們知道,他是非常真實的。

“轉眼間我來到這一片流沙,沿著赤水河我又從容盤桓。我指揮蛟龍在渡口搭起橋樑。”他指揮蛟龍來給他搭橋,他怎麼這麼能想。現在有人把這種想像當做神經病,有的當做靈感。但是他看到的都是美好的東西,因為他內心,剛才從《離騷》開篇,那麼純正,那麼美好,所以他才能看到那種美好。“我指揮蛟龍在渡口搭起橋樑,叫西皇幫助我涉過這赤水急灘。行程如此遙遠,天路這般艱難。為甚麼難呢?天路這般艱難,所以他是上下求索。“我叫隨從的車隊侍候兩旁。翻過不周山巒,我們向左拐彎,那浩瀚的西海才叫人神往。”大家聽過“共工撞倒不周山”的神話,而且他左拐,大家看在他寫的裡面都非常實,不是說虛的。早上在那兒,晚上到那兒,他往左拐,你看都是非常清晰的,往左拐彎。

“那浩瀚的西海才叫人神往。我們成千的車輛列著隊伍。”大家看都覺得屈原孤獨,但他內心裡面怎麼孤獨呢?一點沒有。“我們成千的車輛列著隊伍,玉制的車輪在隆隆地轟響。”車輪都是玉做的,多美好,而且是成千的車隊,大家想想多壯觀。這種壯美,這種陽剛,這種博大,李白的詩是不是受到這種影響啊?《詩經》裡面有這麼壯闊的沒有?達不到。中國詩歌的兩個源頭,一個是《詩經》,一個《楚辭》,咱們經常叫獨領風騷,風就是國風,風雅頌,《詩經》分風、雅、頌;騷就是《離騷》《楚辭》,所以《離騷》作為一種詩體,叫騷,就是騷體,實際上就是《楚辭》。

獨領風騷,實際上誰獨領了以後的風騷呢?“獨領風騷贊屈原,同輝日月兩千年”,真正獨領風騷的是屈原。《詩經》一般都比較短。楚辭這種陽剛之氣,這麼博大,這麼輝煌,這麼美好,為後來的那些詩人做出了榜樣,包括李白、李賀、陸游,很多詩人都在學習屈原。屈原對後來中國文學的影響,對咱們文化的影響是非常非常大的。

“每輛車駕著幾條蜿蜒的神龍”,每輛車上幾條神龍。“車上的雲旗啊飄揚在雲端。”再看後面,為甚麼我說《離騷》沒有牢騷。“控制著滿腔的興奮,我的心如奔馬,馳向遠方。”大家想想他是什麼心情?興奮,我“控制著滿腔的興奮,我的心如奔馬,馳向遠方,”這不是最美好的天路嗎,當然他希望越走越遠,越走越高,這麼美好當然他願意往高走,“控制著滿腔的興奮,我的心如奔馬,馳向遠方。演奏著《九歌》,舞起了《九韶》,我要盡情地歡樂和歌唱。”《九歌》大家聽說過吧,屈原寫的《九歌》、《九章》。

比如《九歌》裡面有《湘君》和《湘夫人》,都是寫的人神交接的這種艱難。當然像湘君和湘夫人這裡面,實際上他是像舞台劇一樣,他寫《湘君》這個詩,《湘君》這個詩其實他在寫湘夫人,《湘夫人》這個詩在寫湘君,他是調過來的。比如像《湘夫人》這裡面,他實際上在寫湘君怎麼在等待湘夫人,像剛才《離騷》裡一樣,他種的全都是美好的鮮花,他的院子是什麼樣的東西做牆,牆上有什麼樣的東西,院子裡種的是什麼,那個房子是什麼做的,那個房上面是什麼,那個床是什麼做的,全都是這些美好的香花、香草、香木,那個屋子裡面擺放著什麼,全都是這些香的,美好的東西。所以湘夫人,實際上湘君在營造那麼一個家,等著這個湘夫人來,是那樣的一個情景,完全是美好的。

這個《九歌》寫了諸多的美好,這個《九韶》,舜做的韶樂更是非常美好。過去講禮樂治國,往前推,黃帝創作有美好的音樂,堯舜都有這些美好的音樂。“我要盡情地歡樂和歌唱”,你看多美,自然的一種畫面,還是立體的,還有聲音,還有歌舞,載歌載舞。“控制著滿腔的興奮,我的心如奔馬,馳向遠方。演奏著《九歌》,舞起了《九韶》,我要盡情地歡樂和歌唱。”這裡哪有憂,這是《離騷》,當然後邊有憂,但那不是他。

“上升啊,翱翔,我剛剛升上燦爛的天宇,猛回頭卻望見了熟悉的故鄉。”就在他上升的過程中無比地美好,回頭往下一看,看到了楚國大地,他看到什麼了?那是烏煙瘴氣,那是老百姓流離失所。一個國君吃喝玩樂的時候,別人就得給他蓋亭台樓閣,“楚王台榭空山丘”,那台榭不是老百姓建的嗎?那酒肉不是老百姓釀的做的嗎?等著滅亡吧,老百姓多慘啊。“猛回頭卻望見了熟悉的故鄉。啊,我的僕人悲泣,我的馬兒彷徨,它蜷曲著身子,頻頻回首,不肯再在茫茫的穹蒼……”這裡屈原是歡歌的,但是他的僕人悲泣,他的馬兒彷徨,他沒說神龍彷徨,他說的是馬兒彷徨,他說的是僕人悲泣。“它捲曲著身子,頻頻回首,不肯再在這兒茫茫的穹蒼……”,這就是《離騷》的結束,就是他在完全上升,一片無限美好的過程之中結了尾,但是人間的現實就非常慘了,實際是這樣一個結尾。

最後一段。“尾聲:算了吧!算了吧!舉國沒有人,沒有人理解我,我又何必迷戀著故鄉!既然沒有人能與我一同推行美政理想,我就去追隨那前代的神巫彭咸,相依為伴。”這就是《離騷》的結尾。國君、當政者、老百姓沒有選擇屈原,那麼屈原就去追求自己的美好。他沒有悲劇,悲慘不在屈原,屈原超越於悲慘,超越於悲劇,他完全在無比的美好之中。但是那是國君的悲劇,楚國的悲劇,那些當政者的悲劇,那些楚國老百姓的悲劇。所以《離騷》充滿了這種慈悲的生命關懷。

今天我們這樣感受了一下,大家一下就能感受到屈原為甚麼要自殺?下邊我們再說一下屈原的自盡吧。咱們說到屈原自盡,屈原自盡前有一段著名的文字,我把它念一下。屈原自盡,大家都知道屈原沉江,咱們講端午節必然離不開這個,就講一下屈原自盡時候的情況,我們理解他為甚麼自盡。當然這是人家與他的問答,實際也相當於他的臨終絕筆。大家都清楚漁父,就是打魚的人,漁父也是一個隱者,也是一種高士。

後人寫有屈原自沉前的情景。“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那麼他被流放了,現在就是勞教判刑了,到偏僻、偏遠的地方。“游於江潭、行吟澤畔。”就在那些洞庭湖也好,或者說湘江邊上也好,不斷地吟詩。“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有人都不理解,人家多美好,踢球一場,歌星一場,晚會上千塊錢票,買著了,去聽歌,聽個相聲、小品,你說你在這兒哭什麼呢?這就是屈原的“顏色憔悴,形容枯槁。”他憂心如焚,所以我今天理解了一個詞——憂心如焚,原來我沒想過這個詞。這個焚是燒,燒他的心。其實他不是自己心疼,他替別人著急,憂心如焚。所以他“顏色憔悴,形容枯槁。”你瘦成這樣了,你胖點吧,好多人都說你胖點吧,你怎麼這麼瘦,這麼多白頭髮了。所以這裡別人都在那樣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享受著那些現實的歡樂,那些現實的美好。

“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於斯?’”你不是三閭大夫嗎,三閭是管皇家的,皇家家族事務這麼的一個官,那是非常大的了,很高的官位了。你說你那麼大的官,怎麼被人給貶到這兒了,流放這兒來了,這麼偏僻的地方來了,京城多美、多舒服啊。“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我為甚麼被流放了?“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天下的人都那麼污濁,就我一個人清,當然就不順眼了,就照到別人的不正了,我的正就照到別人的不正了,那些不正的掌握權利的人就誣陷我、流放了我。“眾人皆醉”,人都在享受,都像喝醉了一樣,迷迷糊糊的,只有我一個人是清醒明白的。人家不看著我怪異嗎,因為我太正了,因為我太明白了,因為這個被人家流放了。

“漁父曰:‘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這是化開的一種境界,也就是順其自然。“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釃?”甚麼意思?人家都髒,你不會也像小孩和泥似的,你也往身上抹點泥,你也跟大家一塊玩泥不就成了嗎,你也隨波逐流不就完了嗎,你這不是不想跟大家一樣嗎?你非得不一樣,那人家就流放你,人家都喝醉了,你不也來點酒糟吃,你也喝點酒,那不就成了嗎?“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深思,你想的那麼遠,想的那麼廣大,深思,高舉,你行為舉止那麼高潔,那麼高尚,你顯示人家的低下,你不是自己找倒霉嗎?“自令放為?”深思高舉,又一個成語,原來其實我們很少說這個詞,深思高舉,那不就是看得深嗎?想的遠嗎?想的深嗎?高舉,言行舉止都那麼高潔,都那麼端正。說你太清高,幹嗎那麼清高?

“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我聽說,沐浴,大家知道一個人沐浴,一個剛剛洗完澡的人,他要戴這帽子,把帽子不是拿起來就戴,一定先彈彈帽子。可不是嗎?一個人剛剛洗完澡能拿起帽子來就戴嗎?不得彈彈帽子上有沒有灰塵,抖抖衣服。所以叫“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剛洗完澡,那衣服不得抖摟抖摟,有沒有土。所以叫“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為甚麼?你要從煤礦裡出來,你不一定彈彈那帽子,但是剛洗完了那麼乾淨,可別有一點土沾上了,所以彈彈帽子,抖抖衣服。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這個汶汶是玷污的意思。我怎麼能夠用我這麼高潔,這麼清爽的身體,這麼幹淨的身體,讓那些髒東西給我沾上了呢。“寧赴湘流”,我寧願投入湘江之中,“葬於江魚之腹中”,讓魚吃了我的肉體。“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怎麼能夠以我這樣潔白的身體,潔白的心靈,而被世俗所污染、玷污。那麼魚只能吃我的肉體,我美好的心靈也不讓世俗給我玷污了。其實多少人今天追求的不是肉慾、物慾嗎?追求物質嗎?屈原的想法不是很清楚嗎,物質的身體承載的是精神的生命,從天上來的,不是精神的生命嗎?那麼我為甚麼為了這個骯髒的身體,來污染我那麼完美的心靈呢?

“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劃著名船走了。“乃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復與言。”就是滄浪水清的時候,我就拿它洗我的帽子,滄浪水髒、混,我就不拿它洗我帽子了,我拿它洗洗腳就得了,他說的是這個,這是一個隱世高人,他說的是一種境界。社會都亂了,自己獨善其身。楚國狂人接輿曾勸孔子,“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孔子那十四年不周遊列國嗎?這道德都敗壞到這種程度了,人家都是那麼像貓頭鷹似的爭肉,你一個鳳凰來了,人家不害怕你呀,人家都怕你。前面那首詩是文學史上非常著名的《滄浪歌》,這首叫《楚狂接輿歌》,“鳳兮鳳兮!何德之衰”。最後“已而,已而”,得了吧,算了吧,你一個鳳凰,你跟貓頭鷹一起,貓頭鷹都以為你要搶它的肉呢,道理是一樣的。“遂去,不復與言。”不再和他說了。

這就是屈原,大家想想屈原那樣一個世道裡面,其實我再分析一步,《離騷》前面還有一段,別人對他說,換成今天的話就是:你幹嘛非得一棵樹上弔死?咱們今天的人想,你不會到秦國去,秦國能稱霸天下,你說秦國需不需要屈原?德才兼備的人哪不需要,他能不能到秦國當官,他上秦國當官肯定秦國要他,你想是不是這個道理,哪不需要這樣忠誠的人。但是他肯定不能上秦國去,為甚麼?秦國是虎狼之師,他能去嗎?那麼將來統一天下的肯定是虎狼之師,肯定是暴政,他就為了活著而活著嗎?他到哪兒去?他不是用他的死還在警醒那些楚國的貴族嗎?

實際上屈原絕筆詩是《惜往日》,屈原用他的死還在呼喚,我能像介子推一樣割肉給你們,我能像介子推一樣燒死了來警醒國君。那麼我跳河也是警醒,介子推是燒死的,屈原是跳河的,一水一火。那不都是警醒國君,警醒世人嗎?楚王沒有接受他這種死諫,用生命,咱們就說流淚泣血,用血來諫,人家用命來諫,你還不能聽,那麼等待的是什麼呢?那不就是亡國嗎?那不就是困境嗎?那不就是悲慘的生活嗎?

楚國人不能聽屈原的,不代表屈原不對,所以歷史上不斷有人尊敬屈原,只有那些不聽的人,都會陷於困境、絕境、悲慘的境地,那些人才悲慘。我這麼講了以後,我想大家就能明白屈原為甚麼投江自殺了,這個問題就清楚了。假如人家問起來,我們大家也能說清楚。我們連《離騷》和屈原一起來講,只有這樣才能把這個問題說清楚。

我們再說屈原的影響吧,屈原的影響主要是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就是他的人格的魅力,屈原的偉大人格影響非常深遠。他的精神力量,就是他那種堅持真理,追求真理,特立獨行,在逆境中,在最險惡、邪惡的環境中堅持真理。他這個堅持真理的精神得到大家的認同,也影響著後代很多很多人。因為中國有句話叫“自古英雄出磨難”,大家知道漢朝的賈誼也是很有才的,才高,人家就妒嫉,給他貶到長沙,他就做了《吊屈原賦》,實際上他從屈原的身上吸取了精神力量。

司馬遷“一心營職,以求親媚於主上。”。司馬遷各方面都做得特別好,希望皇上能重用他,但是皇上不但沒重用他,還把他宮刑了。大家知道宮刑是非常屈辱的。那麼他怎麼辦?他就從屈原放逐乃著《離騷》中吸取了力量,屈原在放逐中寫了那麼光耀千古的偉大作品,那些對生命,那些對宇宙的思索,他從這上面感受到力量,所以司馬遷就忍受住這種宮刑的屈辱,寫出了同樣偉大的作品《史記》。司馬遷不就是在學習嗎?所以屈原的傳,司馬遷寫的特別好,因為他們聖賢的心是相通的,都是顧不得自己的什麼屈辱、什麼髒,都是為了這個世界的美好,為了真理來做自己該做的事情。

南宋詩人陸游,大家知道南宋的陸游報國無門,身老家中。大家聽過這個嗎?《示兒》“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那麼大歲數了,還希望“王師北定中原呢,所以他寫了《離騷》,詩中說“離騷未盡靈均恨,志士千秋淚滿裳。”那些偉大的人,憂國憂民的人淚滿衣裳,他是替國家擔憂,所以陸游流的眼淚也是像屈原一樣,所有這些都體現了屈原這種人格的魅力,這種精神的感召力量。

大家看一下屈原的一些名句,他的影響很大,我們一起念一下:“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句話一般有點文化的人都知道,就是那種堅持追求真理,他知道這種追求真理之路的漫長。但是他是對的,他是正的,所以就要追求。所以“路漫漫其修遠兮”,修是長,“吾將上下而求索”漫漫長路,追求真理之路就是那樣漫長。在這個漫長過程中,其實都有艱難困苦。那麼“吾將上下而求索”,這是今天很多人不好解釋的,路應該是前後的,其實這裡面很有意思。

老子的《道德經》第一句就是“道可道,非常道”,那麼常道是前後走,遠近走,那麼真理之路,生命的昇華之路,其實是上下走的。咱們要詳細讀《離騷》,裡面說的非常清楚,他真的下到地府裡去了,他上到了南天門的,他都看到南天門了,他想要進去,只是門不給他開,為甚麼不開門呢?他很納悶。所以我們今天看就能感受到那種真實,他不是編的。應該是他的使命沒完成吧,還得寫《離騷》哪,還不能回去,他又下來了。就是說屈原真的是上下求索。我們平常這種物質的路是前後走的,遠近走的,而一個生命昇華之路、真理之路是上下走的,要往上,所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大家再看這句,“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大家明白這意思吧,“長太息”經常嘆息,“太”本來就是嘆息,嘆息還太息。“長太息以掩涕兮”鼻涕眼淚的,涕過去是淚。那麼就說為甚麼那樣哭?那麼痛苦。“哀民生之多艱”,就是這樣,不是為自己,我丟了官了,還是我沒掙到錢了,“哀民生之多艱”!大家想想,所以過去他們給這些聖賢扣了一個大帽子,就叫愚忠,所以現在不祭奠這些聖賢,為甚麼?古代皇帝都是封建地主頭子,都是剝削階級,這些帝王都是地主頭子,楚國國君不就是奴隸主頭子嗎?屈原還替他說話,就扣了一個愚忠的帽子。

實際上岳飛不是愚忠,岳飛他是心憂天下,他是堅持真理。屈原也不是心在楚國,他是心在天下,甚至於他們這些人心在千秋萬世。這些給聖賢扣上愚忠帽子的人,好像岳飛多忠於南宋的趙構,趙構值得他那麼忠嗎?不是。屈原真的就忠於楚懷王嗎?不是,他對真理的堅持,他是“哀民生之多艱”,而這種“民生之多艱”歷朝歷代都出現這樣的情況。詩聖杜甫不是就哭嗎?所以杜甫也是非常尊崇屈原的,他有一個“竊攀屈宋宜方駕,莫與齊梁作後塵。”齊梁那種虛靡的風氣,說一個女人頭上的簪子,多麼多麼美那樣,沒有精神的力量,為藝術而藝術。所以他暗暗地把屈原作為自己的追求的標準,願意跟屈原一起來追求真理,來憂國憂民。所以都是非常理解他的。

大家看,屈原既影響詩仙李白又影響詩聖杜甫,就是“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有人就不喜歡杜甫,為甚麼?說他哭哭啼啼。杜甫哭什麼呢?兒子都死了,“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當他茅屋被風颳破的時候,自己沒地住的時候,他卻想的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自己沒房子住,想的是天下寒士全部能夠有地方住。這種聖賢的心都是相通的,他不就是“哀民生之多艱”嗎?當然那些聖賢沒地住的時候,有德的人沒法活了,老百姓就更慘了。所以屈原既影響詩聖杜甫,同時他能影響詩仙李白,你看看他多了不起。其實李白、杜甫那真是中國詩歌或者中國藝術的兩個高峰,雙峰聳立。

這句詩跟前面類似,“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九死未悔這樣一個成語就是這麼來的,死九次都不後悔,何況死一次。其實還有其它的句子。“吾不能變心以從俗兮,故將愁苦而終窮。”我不能變心、從俗,剛才說像人家一樣。“故將愁苦而終窮”一輩子倒霉,一輩子發愁,一輩子苦,一輩子窮,一輩子不得志,但是我也不能變心從俗,這是自己堅持的,“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他這種堅定的信念,剛才說影響了兩千年來無數仁人志士,對真理的堅持,這種人格,九死未悔,大家想想投江算什麼呢?

大家再念這句,“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這種堅定性,沒有一個人相伴的時候,自己也堅定這種真理的信念。那麼後來賈誼也好,李白也好,陸游也好,是不是就有他這樣一個聖賢來相伴,就從他身上得到這種精神的感召。賈誼也好,司馬遷也好,認為不是自己很孤獨,還有一個朋友——屈原。所以他們就會更感受到屈原精神的力量,那叫獨領風騷。所以獨領風騷本來是從文藝角度說的,實際我們說人格角度,屈原給大家的人格榜樣力量,也是獨領風騷。

當然還有,比如“世溷濁而不清:蟬翼為重,千鈞為輕;黃鐘毀棄,瓦釜雷鳴;讒人高張,賢士無名。”就這個世道渾濁而不清,“蟬翼為重”大家想蟬,輕如蟬翼,那麼薄,卻變成最貴重的東西。“千均為輕”,這不是顛倒黑白了嗎?世道顛倒了嗎?“黃鐘毀棄,瓦釜雷鳴”,大家想想“瓦釜雷鳴”,釜是什麼?鍋,破瓦片子,吧嘰吧嘰響。這個小孩子敲起瓦片還行,那要像國家級的劇院裡面,到國家級的影視裡面去,這破瓦片子,其實說起來現在很多小品也好,很多那些歌也好,是不是這種瓦片子,擱那兒劈哩啪啦,雷鳴一般,多噪音啊,多污染啊。“瓦釜雷鳴”破瓦片子還像雷一樣響。而“黃鐘毀棄”,大家聽過黃鐘大呂,“咚”,這一聲洪鐘多麼悠遠,多麼清涼,讓人振奮,使人清醒。神韻晚會全世界巡演,主流社會稱頌,至善至美的中華正統文化,國門都不讓進,典型的“黃鐘毀棄,瓦釜雷鳴。”

讒人當高官,那些貪污分子,那些小人,那些行賄受賄的,不斷得到高位。賢士卻離這些名利很遠,這不是一個顛倒的社會嗎?當然我們也說的清,咱們講《八卦》的時候說過,所謂後天八卦有一個陰陽顛倒,就是上面跑下面去了。所以這裡髒也有好處,就是能造就出一種偉大,就是荷花、蓮花的高潔。就是用泥給你弄髒了,看你的反應,但實際上現在比過去壞無數倍。泥是髒,但是你不能拿硫酸,要是硫酸澆到荷花上不得燒死了,現在下毒了,所以今天都不是一般的髒泥,泥是黑,你說這個東西你要是給它澆上硫酸,那不就毀了嗎?所以那個理就走到盡頭了,極端敗壞。

這句跟大家一起念念,如果講屈原可以作為結尾,“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齊光。”這是屈原寫的,但是也是對屈原最好的概括。他的身體葬身魚腹了,但是他的精神和天地同壽,就是兩千年以後,我們還在這裡和他進行心靈溝通,這不就是“與天地兮同壽”了嗎?這不就是“與日月兮同光”了嗎?兩千年中他仍然在不斷地感召著人,他也影響著那些明君、賢臣,那些人有他做榜樣,就使社會安定、穩定,所以這也是屈原最好的寫照,就是“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齊光。”這是他人格的魅力。

當然還有屈原文學上的成就非常高,一個叫“香草美人”傳統,就剛才說的,明君用美人來形容了,香草來比喻賢臣。當然還有其它那些惡草、毒花,都是那些小人、奸臣、佞臣。所以香草美人有這個傳統,這樣我們後世,包括荷花、松柏後凋這些,所以中國人都特別注重這種以物喻人。當然《詩經》裡面有叫“賦比興”,大家聽說過嗎?“賦比興”,比就是比喻,興就是興起,一般說姑娘窈窕淑女,先說花特別漂亮,興,“關關雎鳩,在河之洲。”都是從美好的事物來興起,這叫興。比就是比喻。其實這種就是一種比喻,就是用美德來跟人聯繫起來,所以叫香草美人,這樣留下了很多的比喻,後來一般寫美人都是形容內心完美的志士、聖賢。

還有一點就是他創造了這種新詩體,就是楚辭,那麼楚辭非常靈活博大。楚辭又影響了漢賦,其實漢賦是由楚辭分出來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就是漢賦,漢朝的大賦就是由《楚辭》演變出來的。他創造楚辭這種新詩體,表達他心中無限的美好,非常的容易,所以他用香草美人傳統創造新詩體。

屈原有他獨特的語言。剛才咱們讀了一些《離騷》,他裡面有很多神話故事,氣勢非常恢弘。中國過去古代有非常多的神話,很多都失傳了,但是因為屈原的文學作品,保留了許多,這都是非常大的功績,留下的那些神話都是非常美好的。這就是屈原的偉大,也就是屈原的影響,當然文學作品又影響了他的人格,他的精神感召力量非常好的傳達給後人。

屈原的至善至美咱們就講到這兒了。咱們再講端午節。

端午節,屈原投江以後老百姓都來找,這樣大家划船撈他的屍體,大家不願意他的身體受到傷害,所以大家就打撈他的屍體。因為底下有那種蛟龍,所以就往裡面倒江米,還有這些雞蛋什麼的,希望他們吃這個,不要吃屈大夫的屍體。有一個老人拿一壇雄黃酒,倒在江裡面,要把蛟龍藥暈了。大家撈了半天也沒有撈到屈原,一會兒那個蛟龍因為被雄黃酒藥暈了,就翻上來了,大家就把它拉上來,一看它的嘴角還有屈大夫的衣襟,大家都特別恨它,這樣就把它的龍筋抽出來了。龍筋抽出來給小孩纏在手腕上、脖子上,這就是現在纏五彩絲線習俗的由來。後世,大家紀念屈原的時候都有龍舟比賽,因為救他著急,打著鼓,打著鼓要嚇唬蛟龍,免得這些魚蝦傷著屈原,還要往江裡倒吃的、倒酒,敲鑼打鼓,都是為了保護屈原。

但是為甚麼後來變成粽子呢?開始並不是扔粽子,開始扔的是江米。後來在漢朝的時候,曾經屈原白天顯聖了,他就跟大家說,你們倒那些食物都被那些魚蝦吃了,他說要給他吃,就得用什麼樣的葉子包成那個粽子的樣子,用五彩線繫上,這些魚蝦都害怕,它們見到就跑了。原來那樣祭祀屈原,他還沒吃著,等於都讓那些魚蝦吃了。漢朝有這個歷史記載的,屈原白天顯聖的,就告訴大家包粽子,這樣就開始包粽子。開始把竹筒用粽葉給封上,用彩繩給繫上。

到後來出現角黍,就像牛角似的。南方包粽子用竹葉,尤其用新鮮的竹葉,煮出來的粽子有清香,幹了的竹葉就沒有那種清香味了。北方沒有竹子,所以就用蘆葦的葦葉,因為葦葉比較窄,所以一般就用兩三個疊起來。後來端午節就吃粽子、雞蛋,端午還有立蛋的風俗,現在台灣等地還有這個風俗。我們也可以家裡比賽,就是立雞蛋,看誰立的多。

剛才說有解粽節,大家都吃完粽子,比誰的粽葉長,都吃完了,大家比一比。有兩三個粽子,吃了一個粽子、兩個粽子,有粽葉,大家比,這不就是一個遊戲嗎?就是吃粽子,比誰吃的粽葉長,這不就是一種福氣嗎?吃粽子可以有這麼一個遊戲,就是比誰的粽葉長,這不是很好玩嗎?

還有剛才說那個就是拴五彩線,給孩子手腕上、脖子上,還有香包。端午節,也叫龍舟節。龍舟為甚麼受歡迎呢?剛才說夏天,因為是夏天,夏天大家其實運動運動才好呢?但是運動,你要街上跑還熱,水上就涼快,大家都在水上,又涼快,又運動了,旁邊人在水邊上也涼快,看看這個划船比賽,所以夏天跟運動也有關係,跟這種清涼有關係。其實夏天剛才說人有火,有瘟氣,所以划船的時候,把這些毒氣、瘟氣就散出去了,夏天的節日的習俗有的跟運動有關係。

咱們再說一下菖蒲節,菖蒲和艾草。有艾不殺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因為黃巢起義,要滅鄧州全城。大家都逃命,黃巢巡視時發現一個大嫂抱著大的孩子、領著小的孩子,很奇怪,他以為大的是親生的,人自私嘛,沒想到小的是親生的,大的是別人的孩子,黃巢被大嫂感動了,她把別人的孩子當做自己的孩子那麼珍惜,這樣考慮別人,完全為別人著想的精神,連黃巢這樣殺人不眨眼的人都感動了,所以對她說:你們家插上艾草,就不殺你們家了。沒想到這位大嫂還更善良,告訴全城每家都插了艾草,這樣一個殺人不眨眼的人都遵守諾言,遵守承諾,只要插艾草的人家就不殺。河南鄧州全都插上了,怎麼辦?黃巢帶著隊伍就撤了。大家想想這樣一個殺人不眨眼的人,說話還要算數,讓人感慨。端午節我們也要講有艾不殺,其實是有愛不殺。真正有愛心的人,自有天佑。很多預言說現在要大淘汰,淘汰誰?淘汰不是那些沒愛的惡人嗎?惡的東西誰都不願意接近,誰都不喜歡。

這就又說到惡日和惡月,咱們從毒的角度來說,就是夏天萬物都容易增長,那些蚊蟲蛇蠍也容易長。那麼怎麼辦?所以就有香包,一個艾草和菖蒲本身有香氣,所以插艾草、菖蒲。還有一個菖蒲像劍一樣,菖蒲的外形像劍,所以那些邪的東西也怕這個。因為菖蒲像劍一樣,他們當做劍。艾草,咱們知道針灸,針是拿針扎,治病。這個灸字底下有個火,就是拿艾草揉成小團,艾球,往那個穴位那兒按著,塞穴位那兒點燃,這叫灸,說針灸針灸,實際上拿艾草,叫艾灸,用艾草揉成小團,把它擱在穴位上一點火,一燒,這叫灸,針和灸是兩個事,不是一個事,灸,這就是艾灸。所以端午節要插艾草和菖蒲,驅毒驅邪。

還有一個就是戴香包,剛才說什麼是瘟疫,因為它是瘟疫,所以這些香草本身就有祛病、祛瘟疫的作用。有人提起零三年薩斯病的時候,什麼瘟疫流行?薩斯、手足口,今天人們不重視那些預防。薩斯的時候,蘿蔔都值多少多少錢一斤了,還有的買醋熬,板藍根也值錢了,買了那麼多,斷檔了。有人提議,中國古代注重這個,一人發個香包就會好,香包裝上那些香草,那些東西本身就衛護人的正氣,有驅邪的作用。今天就是人心不正,人心不正的時候就容易染瘟疫,就是沒有內賊引不來外鬼。這個瘟疫古人認為是邪氣,他沒有什麼手足口那種現代的說法,他認為都是邪氣,如果人正氣足,那些東西就到不了人身上,因為人本身有可能沾染邪氣,而戴上這個香包就是非常好的一個辦法,既起了裝飾的作用,又能夠最好的衛護人。因為香包本身它就有香味,我們在呼吸的時候不斷地呼吸,因為身上戴著,老呼吸這種香味,它就可以起到驅毒、祛蟲的作用。

這個香包,還可以做得非常好看,裡面還可以加上各種各樣的中草藥,直接可以買乾的艾草,藥店都有,買艾草咱們可以做點香包。過去在南方的時候,說小孩自己包個紙包,拿個紙疊個包,南方的路上有香草,就隨便在路上采一些,裝到紙包裡,自己裝兜裡,那就是香包,就是最簡單的香包了,就可以驅毒、祛邪氣,對人本身呼吸道有好處,其實對人身體正氣的維護都有好處的。所以香包是挺好的,有香氣,都是針對毒氣來說的。我們大家也是一樣,戴個香包也有好處。咱們提倡給孩子送個香包,香包其實也沒多少錢,過去小孩戴著身體就好了。

還有就是喝雄黃酒,剛才說那個老先生把雄黃酒倒在汨羅江裡面,毒了這個蛟龍,所以端午節就有喝雄黃酒這個習俗。雄黃酒大家知道最著名的就是《白蛇傳》了,《白蛇傳》裡面白蛇喝了雄黃酒就顯了形,就說蛇蠍這類東西怕雄黃酒。過去大人喝雄黃酒,小孩不能喝酒,可以用雄黃酒在額頭上點上一點,過去是用雄黃酒給孩子七竅都抹上雄黃酒,後來省事了,在額頭上面寫一個王字,也是驅毒、驅邪的,所以雄黃酒也是一個端午節的特色節日用品。

因為那個五月邪氣重,就需要有驅邪鎮鬼,懸鐘馗像就是一個方法。唐玄宗的時候,唐明皇有一天得瘧疾了,看見兩個小鬼,一個大一個小,小鬼穿著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的香囊和唐明皇的玉笛在那兒蹦著玩。按說這時候皇帝就比較虛弱了,得瘧疾了。這樣就來了一個大鬼,穿著藍袍,帶著帽子,捉著小鬼就給吃了,一口就給吞下去了。唐明皇就問他,你是干什麼的?這個人就說是鍾馗,他武舉不第,因為他長的丑,其實本來可以考上官,因為他長的太醜,所以就沒中,這樣死了以後就管捉鬼,他說我願意為陛下除妖。

因為鬼搗亂,才有瘧疾病,鍾馗除了小鬼,唐明皇病就好了。這樣唐明皇就讓著名的畫聖吳道子,畫了鍾馗的像掛起來,也起鎮邪滅鬼的作用。所以過去端午節的風俗有懸鐘馗像。還有叫走鍾馗的,就是到街上有人扮成鍾馗,在大街上拿著劍那樣走。鍾馗是一個很有正氣的人物,這裡體現的鐘馗跟屈原表面反著,鍾馗長得難看,但是充滿陽剛正氣,正氣凜然。而屈原既有陽剛之氣,又至善至美,長得也漂亮,穿的衣服也美,每一個佩飾都做的那麼完美。兩人外貌不同,內美相同,他倆同樣都是聖賢。

端午節也可以說是一個衛生節,過去古人在南方要採藥,這一天采完藥回家以後把它泡成湯,來洗浴、沐浴,這也是祛毒,所以都跟毒有關,跟衛生有關,所以一個風俗是採藥。再一個就是浴蘭湯,浴蘭節,就采那種蘭花泡水來洗,都是為了身體的健康。雄黃酒,硃砂酒,還有南方採茶做涼茶,都是端午的習俗。

還有很多辟邪的習俗,可以給小孩系五彩線,系在脖子上、手腕上、腳腕上。還有一個叫踏百草,踏百草甚麼意思呢?大家都說“神農嘗百草”,所以那天南方肯定是光著腳上草地裡面去走,不是剛才說有瘟氣嗎?那種濁氣,那種毒氣,草不是祛火嗎,就把它拔出來,這一天早晨起來就出去,相當於郊遊了,踩草,踩了回家以後再一洗腳,這毒氣都拔出去了,叫踏百草。

還有鬥百草的遊戲,我們小時候玩過什麼拉老根,就是楊樹葉的根,拉老根,其實鬥草和這個類似。鬥草還分文鬥和武鬥,可不是文革時的文鬥、武鬥,就是誰的草最韌、最硬,大家比,這叫武鬥,男孩子喜歡武鬥。再一種叫文鬥,大家看《紅樓夢》裡面有文鬥,一人采一大堆草坐著,你拿一個草說出名字,他拿一個草對,就像做對聯,比如他說一個“夫妻蕙”,那你就對一個“並蒂菱”,香菱就拿了一個“夫妻蕙”,就是這一花長兩個花頭,大家就笑話她。

就是這樣比,你比一個,我比一個,你拿出一個草來,他拿出一個草來。咱們不用非得手裡拿著草,就用嘴說,雞冠子花對狗尾巴草,這就叫文鬥,他說觀音柳,他就對羅漢松,這是鬥樹了。各種花草,文鬥就是拿那個像對聯一樣,互相能對上,誰對得多當然就贏了。今天我們還可以更簡化,讓孩子們說幾種草,說幾種花都行,有的小孩就能說出幾種花來,百合、芍藥,牡丹花、荷花,看誰說得多誰就贏。看誰知道的花或者草多。

還有一個叫貼五毒,或者剪五毒,就是剪窗花,剪五毒,蛇、蜈蚣、蠍子、蟾蜍、壁虎什麼的,剪五毒,拿剪子給五毒剪掉,所以叫剪五毒。還有用五根針扎在畫上,這樣叫刺五毒。

端午節我們主要講了屈原,講了一些風俗,其實咱們主要還是從核心精神說了一些屈原和《離騷》,這樣我們才能更理解端午節為甚麼能流傳到今天,他對人心的安定,對人心境界的提升,對社會穩定都有好處,所以人們才那麼尊重屈原,一代一代地紀念他,就是“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齊光。”

我們希望大家都能夠像這些聖賢一樣,把這種美好留給世界。端午節它與清明節有一個區別,清明節體現的,有一個先後,就是先感恩先祖,然後大家歡樂。那麼端午節體現的,它更多的是一個毒、惡,就是在那麼一個濁的世道裡,一個惡的世道裡,其實這種成長,就我們都知道肉體的增長,這些蛇、蠍,這些蚊蟲是肉體的增長和數量的增多。而我們人內心境界的昇華,心胸有多大,我們學一學屈原,我們不是內心長得更大嗎?長得更快嗎?在這樣毒的世界裡,不是像荷花一樣嗎?它越毒,那個人境界不是昇華得越快嗎?所以我們從這個端午節裡面提取這樣一個含義,實際上五月是一個毒月、惡月,五月五日是最毒的一個日子,但在這個惡、毒裡面,人的高潔、純正、堅貞、堅定、堅持,追求真理的精神,這時更顯出它的珍貴。在人生大道上,人的精神境界昇華上不要怕毒,那些表面物質的毒只能促使你的精神、你的美德增長的更快。

端午節是夏天的節,是一個成長的節,那麼我們希望大家心靈更淨化,道德更提升,生命境界生長最快的這麼一個月,生長最快的這麼一段時間,這就是我們要說的端午節、端陽節。我們的陽氣,我們的正氣開始更快地增長。這個端午節也與夏至節聯繫起來,夏至大家知道,夏至是陽氣最盛的時候,我們也希望大家內心的這種陽剛正氣,這種博大的胸懷,這種善意更快地增長,端午節作為一個起點,或者清明節我們已經播種了那些美好,那麼我們讓這些美好在這個時候,在夏天的時候成長的更快,增長的更快,當然就要驅邪、驅毒,把那些不好的東西清除出去,這樣我們的人生更美好,我們的社會也就更美好,這應該是我們今天講端午節的意義。

後記

以史為鑑,中華五千年文明歷史都是為我們的今天能做的更好。講到端午節,講到屈原,講到《離騷》的時候,我們不由得想起今天的現實。那些苟且偷安的黨人,不就是邪惡的中共和它們用黨文化毒藥灌輸了的中國民眾嗎?在舉世皆濁、在世人皆醉中,獨清獨醒、憂國憂民、憂心如焚,不斷用詩篇、用淚水、甚至用生命喚醒著民眾的屈原,使我們不禁想到今天面對鋪天蓋地的謊言誹謗,在非法勞教、判刑、洗腦、令人髮指的酷刑、甚至被活摘器官中,慈悲堅韌的講著真相的法輪功學員,他們面對的不是壞人,而是邪惡魔鬼,他們經受的苦難之多、持續時間之長,他們講真相的智慧之大、方法之多,他們喚醒了的人數之眾,都是空前絕後的。現在全世界範圍內的民眾了解了法輪功的善良與美好,中國大陸就有一億六千萬以上的民眾退出了邪共的黨團隊,解除毒誓,抹去獸印,走向新生。楚國必然傾覆,中共天滅之中。記住“法輪大法好”“真善忍好”九字真言,退出邪黨,認清邪黨,從語言、行為、精神上解除黨文化的毒害,是每個真正中華兒女的鄭重選擇與神聖使命。

祝福所有善良的人們二零一四年芳香端午節幸福快樂!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歷史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