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叢談:白描淺探

莊敬


【正見網2016年03月16日】

一位文學評論家,十分讚賞《三國演義》的白描技巧。他說:這部古典小說,少用冗長的景物描寫,更不用繁瑣的內心剖白;而是多用白描,藝術成就甚高,魅力極大。白描,的確是我國傳統的藝術技巧;這份優秀文藝遺產,值得我們認真的總結和繼承。在當前,不少西方文學家,從自然主義的繁瑣氛圍中,醒悟過來,摒棄細碎無味的描寫,轉而傾注我國的傳統小說所採用的白描手法,是有卓識的。

所謂白描,原系我國國畫的一種技法。它的特點是在白色質地上,純用線條來勾勒畫面,而摒棄任何彩色顏料的塗抹。簡言之就是:不施粉黛,崇尚純樸。文學上借用白描這個術語,是指:用簡潔、樸實的筆調,描寫景物,敘述事件,刻畫人物。我國有一位老作家,曾經對文學上的白描手法,給予了一個精要的注說:“白描就是和障眼法反一調:有真意,去粉飾,少做作,勿賣弄而已。這與傳神寫意畫一樣,並不細畫鬚眉, 不過寥寥幾筆,而神情畢肖。”

白描的手法,用在景物描寫上,要求抓住客觀景物的特徵,作精彩簡潔的描繪,創造出動人的意境,把客觀的景物與作品中人物的心思情緒,結合起來,並為情節的進展服務。例如《水滸傳》第十回《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中的描寫雪景——

“嚴冬天氣,彤雲密布,朔風漸起,卻早紛紛揚揚,卷下一天大雪來。”“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緊了。”

寥寥幾筆,就在讀者心頭眼底,活畫出一幅《冬雪圖》,意境鮮明生動。其中的“卷”“緊”等字,運用古典詩詞的“鍊字”功夫,十分精警。有位老作家稱讚:“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緊了”一句,謂有“神韻”。這段描寫,又不是孤立地寫景,它是為書中情節的展開服務的。因為雪下得大,草廳才會被壓倒,草廳壓倒了,林沖才能逃脫被奸人燒死的厄運;林沖倖免於死,後文的故事,才能繼續進行。

白描的手法,用在情節描寫和人物塑造上,要求選材嚴,開掘深。以精煉的筆墨,傳達豐富的內容;以生動的細節,反映人物的性格。“以一斑略窺全豹,以一目盡傳精神”。《三國演義》中的敘述和描寫,多採用白描手法。羅貫中寫曹操這個人物時,有如下一段——

曹操幼時,好遊獵,喜歌舞,有權謀,多機變。操有叔父,見操遊蕩無度,嘗怒之,言於曹嵩(曹操的父親-——筆者注)。嵩責操。操忽心生一計:下次,見叔父來,詐倒於地,作中風狀。叔父驚告嵩,嵩急視之,操故無恙。嵩曰:“叔言汝中風,今已愈乎?”操曰:“兒自來無此病,因失愛於叔父,故見罔耳。”嵩信其言。後,叔父但言操過,嵩並不聽。因此,操得恣意放蕩。

上述這段文字,便是白描。它簡潔樸實,但卻非常生動形像,很能“抓人”。這就是白描手法的優越性。我國古典小說大師們,在運用白描手法刻畫人物時,又特別注重對話語言的個性化,使讀者“聞聲知人”。

作者運用白描手法,應該注意如下幾點:

一、抓特殊,抓關鍵,精選細節,突出性格。作品既然想寫得簡潔精粹,那就不能隨意浪費筆墨,而要在人物的特殊性方面銳意搜求,從眾多的生活材料與細節中,去比較,去選擇那足以突出人物性格的閃光的材料與細節,用來刻畫人物。從事創作,“選材要嚴,開掘要深”。

二、相信讀者,留有餘地;含蓄深刻,啟人聯想。讀者都是有想像力的,作者應充分認識這一點,並設法調動讀者的想像。高明的作者堅信讀者的高明;換言之,堅信讀者高明的作者!他自己才會是高明的作者。只要寫出了富有特徵的行為、事件,語言雖筒,但它那豐富的意蘊,讀者仍然想像得出。羅貫中寫曹操“見叔父來,詐倒於地,作中風狀。”十二個字,很有特徵,故能激發讀者豐富的想像。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