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傳統蒙學經典弟子規、三字經和千字文的關係(二)

童欣


【正見網2016年07月02日】

二、天下第一規——弟子規風采

弟子規被人稱為“人生第一步,天下第一規”,確實非常重要,對我們傳統蒙學經典課程來說,是基礎的基礎,他注重具體行為,對現代人很適合。說起弟子規,很多人馬上聯想到孝,我問過大陸一些喜歡弟子規甚至講弟子規的人,弟子規講的是什麼,都說是孝。我們明確說,弟子規講的是“泛愛眾”,孝是其中之一,但很重要,因為它是基礎,但絕不是全部。

這裡講一下弟子規的結構,起於首孝弟,歸為泛愛眾。這張圖“聖德化眾合和圖”,大家看箭頭往外的叫做聖德化眾,今天就講這一張。聖人講德,講德有的人聽不懂,把它分成了這麼具體的七個德行:孝、悌、謹、信、泛愛眾、親仁、餘力學文七個,七德,聖化七德。

人的智慧越小,就得說的越明確具體。舉個例子,有個很小的孩子,你對他說“你要重德”,什麼是“德”呢?他說聽不懂;你說“你要孝順媽媽”, 什麼是“孝”呢?他說還是聽不懂;你說“拿小拳頭去給媽媽捶捶背吧”,他馬上去了。這點非常重要,大家去品味,如果你能理解,那麼老子說的“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和孔子說的“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也就容易明白了。其實,“上士”聞“道”,勤而行之,希望大家都是上士。

如果從修養上來說,我們從這七個方面著手,善在父子兄弟等關係中的七種表現,所以就是另一個圖,箭頭朝裡,叫“至聖歸善和合圖”,歸到泛愛眾,所以弟子規的內容用這張圖來講就非常清楚,一個是弟子規分為七部分,一個是弟子規的核心是泛愛眾。

弟子規的七個方面和相互關係,我們有專門講弟子規概述的講座,就不細講了。弟子規從“聖人訓”開始,到“聖與賢,可馴至”結束,真是從頭到尾的在說聖人。說起聖人,我們講過,“聖”是天耳天口,是代天說話的人。古代的聖人還可以分成兩種:就是商湯、周公、孔子等代表一種,是人聖,就是入世的聖人;老子、釋迦牟尼、耶穌等代表一種,是神聖,就是出世的聖人。

傳統文化裡邊有出世和入世的說法,聖人有入世的和出世的分別。當然在老子以前,大聖人才是最高的統治者,掌握天下最高權力的人是道德最高的人,就是三皇五帝和夏商周三代明王。那麼既是人聖又是神聖的是誰呢?黃帝,就是開創中華五千年文明的黃帝,他既是人中的聖人,又是出世的聖人,他是大成。也就是說他帝王當的非常好,風調雨順,沒有盜賊,天下富足太平;但他修煉方面也修的好,最後功成圓滿,駕黃龍飛升了,這就是我們的老祖宗黃帝,中國人敬祖、注重祭祖是因為把祖先當做神,就是源於這裡。但老子是民間的人,老子不是治理天下太平的帝王,他是想讓人悟道,因此他就留下一本書,讓後人去參悟。弟子規的聖人訓,聖人直接的說就是指孔子,但我們講的是廣義的,包括古今中外所有的至聖高德。

三、勤學指南三字經

三字經是士弟子勤學的指南,講了博雜的世間萬象。三字經講了幾方面內容呢?總的來說是勤學。這跟弟子規的泛愛眾有區別,泛愛眾是七個方面的其中一個,這裡的勤學不是其中一個,而是三字經整體講的就是勤學。

第一個講的是勤學的原因,也是學習的目地,勤學的原因是什麼呢?“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這幾句就是勤學的原因。人之初,性本善。你本來善良,如果不教育,如果你不勤學習,就會“苟不教,性乃遷”,如果不接受教育、不學習,你那個善良本性就會在俗世的逐漸污染中表現的越來越少,這就是勤學的原因。《學記》裡也說“人不學,不知道”,所以你必須得學習,維護、保持住那個善良本性。所以,我們在概括這一部分時講:人的本性是善,教育的本質是維護善。

第二,就是勤學的義務,或者說叫勤學的對像,或者叫誰勤學、勤學的主體等。三字經裡邊有“幼不學,老何為”的“幼”和“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的“子”“少時”,它從這兩點來說都是指孩子,所以這裡邊的勤學指的是孩子。三字經後邊學習的榜樣說的是有特殊的,像蘇老泉、梁灝等,但它講的學習主體是孩子。在這裡我為什麼說的是義務呢?“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這兩句,講了家長的義務和老師的義務。後邊雖然說孩子好好學習是義務,但三字經先講了家長、老師有支持教育、督促學習、嚴格教導的義務、責任。那麼首先就是勤學的原因和義務。

    

下邊就是勤學的內容,這一大部分是三字經最核心的一部分。勤學的內容,首先有這麼一句話:“首孝弟,次見聞。”所以學習內容大的分兩部分,孝悌和見聞;當然見聞裡邊它又分了三個部分,所以我這裡就把它們放在一起了,都是學習內容。我是用不同的方法、從不同的角度在概括,都是為了大家整體理解。

我們的三字經單元教學計劃也有一個概括,這幾種概括都是對的,我們是為大家更好理解。今天這裡是從內容上說的,原來的單元教學計劃是考慮課時的安排,但現在講的這個,是真正從它的內涵講的。“次見聞”,見聞分三類,第一就是日常生活的常識,就是“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萬”這些數字,還有五行、六畜、七情、八音這些常識。第二是經典,儒家經典,《孝經》與四書、六經、五子等。第三是歷史,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簡史。加上首孝弟,就是三字經學習的四部分內容。

下邊一部分,是學習的榜樣,假如我們把這部分放在廣見聞裡,把它當做學習內容的一部分也成,就是學誰?聖賢勤學、當官的勤學、窮苦勤學、老人勤學、才子勤學、才女勤學,都是勤學的榜樣。

從這個角度,“義務”那兩個字,可以換為“誰學”,所以它整個就是勤學,把這個問題都說清楚了,就是講學習,誰學啊?這裡就是說孩子,那麼學誰呢?學的就是這些榜樣。從教學單元上來講,從課時數上來說,常識是一大部分,經典是一大部分,歷史是一大部分,榜樣是一大部分。但這裡從內涵在說,就是學習的榜樣。最後學習的結果是什麼呢?“光於前,裕於後;上致君,下澤民。揚名聲,顯父母”,這是學習的結果。

所以,整個三字經講的就是勤學,這個勤學圖,就是勤學的原因和義務,勤學的內容有四個,孝悌、常識、經典、歷史,最後是學習的榜樣和結果。我們老師應該很清楚,這樣講三字經的時候就非常清晰了。我們等於把三字經分成五個問題了,非常清晰。這個就是我們所說的“三字經士子勤學有功圖”,最後落在“勤有功,戲無益。戒之哉,宜勉力”上,扣住一個勤學,三字經整個是講學習的。

我們還有一個概括,這裡說一下,從中華傳統文化精神內涵上,可以說三字經講了兩個根本問題:天佑善人和天道酬勤,可以分為善(教育)、天(常識)、道(經典)、皇(歷史)、聖(聖賢)、勤(修養)等幾個方面,非常好,以後有機會再單講吧,今天就不細說了。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