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古鑒今:太貪橫霍家敗亡(二文)

陳必謙


【正見網2016年09月04日】

一、太貪橫霍家敗亡

漢朝的大將軍霍光,是一代名臣,權傾天下。他就是不想作威作福,自然也有威福。連新即位的漢宣帝,對他都十分恭敬,當然也特別提防。

但是,霍家終於大禍臨頭了,這事首先出在大將軍的夫人霍顯的身上。當初,大臣們建議宣帝娶霍家的女兒作皇后,漢宣帝委婉地拒絕了。但是霍顯,並不甘心。她一心要讓小女兒霍成君,當上皇后。怎麼辦呢?

那一年,許皇后懷孕,要生孩子,女醫生淳于衍,常進宮中,為許皇后治病。這女醫生也是霍家的常客,她丈夫在宮裡當看門人,很不甘心,便要老婆到大將軍夫人那裡,去討個官兒做。霍顯聽了,心生一計,悄悄對女醫生說:“女人生孩子,是件九死一生的大事,你想辦法放進毒藥。要是我的(霍)成君當上了皇后,我們的富貴少不了你的一份兒!”這種要人命的大事,淳于衍哪裡敢答應?她推說:“藥是幾個人合著配製的,事先還有人嘗過,怎麼行啊?”霍顯說:“大將軍主管天下大事,誰敢多嘴多舌?你看著辦吧!”

許皇后臨盆那天,淳于衍事先配好毒藥,瞅準時機,和在湯藥裡,端了上去。許皇后喝罷,頓時覺得口渴胸悶,嚷著:“頭好悶呀,是不是藥裡有毒?”話沒說完,人就死了。後來,也有人揭發這事,霍顯便一五一十地告訴了霍光。這位大將軍聽了,嚇得一時說不出話來。去檢舉吧,這可關係著一家人的性命啊!這封揭發信,最後的確轉到了他(霍光)的手上,他乘機簽字結案,命令不予追究。隨即,霍家的小女兒霍成君,也進了宮,做了新皇后。

三年後,霍光病死了,漢宣帝親臨送葬,無比隆重。接著,霍家的親友通通加封,安排在重要的位置上。太夫人霍顯,極情享受,比皇宮裡的生活更加奢侈。她已經是個老太婆了,公然叫侍婢們拖著五彩車,在廳堂裡作遊戲,和大管家馮子都,淫亂作樂。子孫們都是大官,卻懶得上朝,每天外出遊盪,請人到朝堂裡去點卯簽到。女人們進出皇宮,日夜不停。

有一次,霍家的奴才,在大街上行走,碰到御史大夫魏相的家人,爭著搶道要先走。霍家奴才火了,衝到御史府,打傷了看門的人,還抬腿踢大門,“嗵嗵”地震天響!門差點兒要垮下來。魏御史慌忙出來,好說也不行,直到跪下賠禮,才算罷休。

霍家人越鬧越邪,長安城裡人人厭恨,有些不怕事的人物,開始揭老底,放風聲,說霍顯毒死了要生孩子的許皇后;又玩弄手腕,硬把自己的女兒填進宮去,傷天害理。傳得多了,皇帝(漢宣帝)也聽到這個消息。直到此時,皇帝才接受大臣們的意見,調動霍家親友的職位,重要部門的,轉成閒職,用自己的親信來代替。

霍顯感到大事不好,全家人合計,決心造反,殺死宣帝,這樣,霍家人不就能坐上龍床了嗎?不過,事情已經晚了。皇帝早有覺察,搶在前面,把霍家的幾個主要人物調出京城,放到邊塞去。偌大的家族,缺少了頭兒,一下子失去控制,惶惶不安,有的竟憂愁得提前自殺了。

最後,霍顯和幾個兒子,被判處腰斬,小女兒被廢掉皇后,關入雲林館,孤零零地活了十二年,也自殺了。霍光從接受漢武帝的佐命遺詔,經過昭帝到宣帝,整整二十年,轟轟烈烈,氣焰熏天。最後,整個家族,徹底敗亡,斷子絕孫,沒留下一個人!

古諺云:“富者莫驕,窮者莫怨,要看到底,眼前不算!”霍家驕橫,逞惡招怨。現在終於看到底了:霍家“斷子絕孫,沒留下一個人!”

二、鳴不平徐生受賞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就在霍家風頭十足的時候,茂陵人徐生,早已看出苗頭:“霍家非敗不可。因為奢侈必然驕傲,驕傲便要犯上,犯上就是叛逆。驕傲又要欺人,欺人就要趴在別人頭上,趴多了會引起公憤。霍家掌權十多年,害的人太多了,人人都討厭,加以犯上叛逆,不敗能行嗎?”他(徐生)並沒有冷眼旁觀,還多次給漢宣帝上書,要趁霍家得意時多加調節,避免到時候不可收拾。”徐生三次上書,皇帝既沒有接受意見,也沒有理睬徐生。

後來,霍家果然敗了,漢宣帝下令,凡是揭發霍家罪惡的人都要封賞。可徐生卻什麼也沒得到。太奇怪了!

有個人,替徐生鳴不平,並且還給皇帝上書。這人很聰明,在表章裡先用了一個比喻,他說:有個人作客,看到主人家的煙囪是直的,旁邊還堆滿柴草,於是建議主人,把直的改成彎的,柴草搬遠些,防止發生火災。主人滿不在乎,沒作答理。後來果然失火,鄰裡們都來搶救,把火撲滅了。主人殺牛擺酒,酬謝救火的人。救火的人中,受傷最重的坐上席,依次排列,卻沒有想起那位提忠告的客人。有位鄰居,批評主人:“主人您若早聽那位客人的話,什麼事沒有,今日何須花費這麼多?現在論功請客,怎麼能忘了他啊!你現在恰恰相反:‘曲突徙薪無恩澤,焦頭爛額為上賓’,顛之倒之,不知從何說起?”鄰居是說,教你彎煙囪、移柴草的客人,得不到半點好處,救火的人,卻成了貴賓,不是十分糊塗嗎?

漢宣帝看了這封奏章,仔細一想,徐生不正是那位客人嗎?我不也是失火請客的糊塗主人嗎?錯了必須改,他立刻召見徐生,送給他十匹絲帛,留徐生在宮裡作侍衛。同時對這位鳴不平的聰明人、即打比喻寫信的人,也有賞賜。

“曲突徙薪無恩澤,焦頭爛額為上賓”這兩句詩,後人常常引用。“曲突徙薪”的典故,即來源於此。

(事據《資治通鑑》及《通鑑記事本末》)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