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氣與疾病關係淺談

鄭欣


【正見網2002年06月08日】

一年有二十四節氣,這二十四節氣的更替均可反映氣候的變化差異,對疾病的發生和變化也有不同的反映。

立春前後,是生物激素變化最旺盛的時期,人們過敏性疾病增多,皮膚容易發癢或出現濕疹,鼻炎患者病情加重;人體內血液循環旺盛,易於上火,血壓升高,痔瘡患者容易發生出血。穀雨到端陽節是陽氣越來越旺盛時期,人體頭、胸部血流上沖,不少人會出現心悸、眩暈等症狀。小滿、芒種到夏至期間,多是梅雨季節,乾燥性皮膚病患者症狀有所改善,濕性皮膚病和風濕熱、久治不愈的神經痛患者的病情多數加重。小暑、大暑到處署,氣候轉熱,腹瀉和痢疾、腸胃病等增多,有的人因炎熱而中暑。白露到秋分期間,早晚溫差變化大,易引起鼻炎及哮喘。秋季,鼻炎往往會轉為哮喘病狀。寒露、霜降到立冬期間氣候逐漸下降,哮喘會越來越重、慢性扁桃腺炎患者易引起咽痛,痔瘡患者也較前加重。冬至到小寒、大寒,是最冷的季節,患心臟和高血壓病的人往往會病情加重、患「中風」者增多,天冷也易凍傷。接近立春時瘙癢症狀又會加重。

氣候變化與人們身體健康密切相關。人們如能掌握氣候變化規律,主動調節自身,對增進健康是大有益處,這也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人是宇宙中的產物,那麼就要受宇宙特性在人類這一層的表現的制約。氣候變化規律也是宇宙運行規律的一方面表現。人類只有符合宇宙特性,更好地適應宇宙運行規律,才能獲得更高的生活質量。


( WORD文件格式 | PDF文件格式 )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科技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