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帶我進入中國輝煌的歷史

【正見新聞網2010年06月06日】

2010年6月5日,神韻紐約藝術團繼續在風景迷人的夏威夷首府檀香山布萊斯代爾音樂中心(Blaisdell Concert Hall)進行第2.3場的演出。吸引了各界人士,文藝界、文化界,也有企業界等名流。他們在觀看完神韻晚會後,對晚會的藝術水準讚嘆不已。

喜歡晚會呈現的多樣性文化 受益匪淺

大學講師斯坦費爾老師看過神韻後,驚嘆於神韻節目的多樣性與廣度,她從中受益匪淺,深受啟發。

克麗斯塔‧斯坦費爾(Krista Steinfeld)是夏威夷大學(University of Hawaii at Manoa)的講師,專門教授夏威夷研究的課程。她說:“演出太美了,服裝非常棒。我很喜歡(晚會)表現出的多元化文化,而且後面有很多的故事,用舞蹈講述的故事,我非常喜歡。”她說演員在表演時,都能準確的表達出扮演角色的心裡狀態和情緒,表現出故事情節的跌盪起伏。

她認為舞蹈《苗鄉秀》非常獨特,體現出這個民族文化的特色。“(舞蹈)太美了,我非常非常喜歡這種舞蹈形式,而且能看到(中華文化的)多樣性。觀眾們能看到中國舞不只一種形式,中華民族也不只是一個民族,而是有很多的民族,這樣觀眾也能學到一點新的東西,這一點非常好。”

她對神韻的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她的廣博,林林總總,包羅萬有。神韻的現場音樂給她深刻的印象,“整個樂隊演奏得非常美妙,音樂和舞蹈的節拍配合的天衣無縫。”

她還特別欽佩神韻的編舞家們,他們在舞蹈中編入了那麼多美妙的隊形線條以及不同隊形之間的交錯和韻律。她讚嘆說,不但編舞家出色,舞蹈演員的演繹也非常棒,尤其是這麼大規模的場面。

斯坦費爾老師自己也跳舞,跳不同類型的(玻裡尼西亞)南島民族舞蹈,而且協助老師做服裝的設計等。她表示從神韻的節目中得到很多設計的靈感。當看到某些神韻的服裝時,她就在想是否可以給自己的舞蹈服裝中加入一些這樣的元素。她很惋惜沒有能帶她的舞蹈老師一起來觀看神韻。

神韻的節目中有關精神信仰的部份深深地打動了她。她表示,晚會將文化中的這部份內容表現出來,這非常好。那個講一家人因修煉法輪功被迫害的節目(《擋不住神的路》)講了一個很美、也很震撼的故事。很不幸這樣的事情還在中國和其他一些地方發生,人們需要了解這些事情的真相。

資深名主持:製作水準高超

神韻晚會以其高水準製作,純善純美的藝術表演,吸引著觀眾,許多社會名流與當地名人,讚嘆神韻晚會的同時,決定幫助推廣神韻。神韻紐約藝術團2010年6月5日連演兩場,在晚上場演出中,夏威夷人所共知的娛樂界名流艾爾‧沃特森(Al Waterson)夫婦倆,就是這樣的觀眾。

夏威夷娛樂界的名人,45年的資深名主持艾爾‧沃特森(Al Waterson),他主持的“沃特森與你(Al Waterson & You)演唱比賽”,被譽為當地夏威夷的“美國偶像”。

沃特森表示很早就聽說過神韻晚會了,在6月5日觀看完晚會後,他稱讚道:“神韻的製作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傑出。”因此他與妻子開始在夏威夷幫助推廣神韻晚會。

提到神韻晚會的觀後感時,個性幽默風趣的名主持沃特森稱讚神韻:“製作非常傑出,二胡的表演相當出色,我很喜歡天幕上的人物,栩栩如生地出現在舞台上,比如那個《擋不住神的路》節目,那個家庭與小孩被暴力虐待後,結果卻是神佛下來,轉暴力為和平。”

他認為音樂很關鍵:“在節目《武松打虎》中,音樂隨著武松打虎而跌宕起伏,節奏把握得無可挑剔,非常完美,現場伴奏精確無誤。”他慨嘆:“做到這些,需要傑出的才能與技巧,(神韻藝術團樂團的)指揮的確了不起!”

神韻的製作是沃特森最仰慕的,他表示:“晚會製作水平高超,節奏完美精確。”“舞蹈節目一個接一個,加上之間的換服裝,都會要求晚會的銜接天衣無縫。”

沃特森的妻子南希‧貝納爾(Nancy Bernal),是“沃特森與你”娛樂公司的經理,非常欣賞神韻晚會。她稱讚:“晚會不僅令人心悅,更使人平和。”

她認為神韻晚會的舞蹈 “卓越超群”,節奏把握上“恰到好處”,服裝“美妙絕倫”,再與天幕和諧搭配“美妙無比!”她表示:“晚會的組合就使人心平氣和,舞蹈動作非常流暢優美,現場伴奏悅耳動聽,音樂令人舒暢安寧,不是打擊樂,音樂配器非常出色。”

她特別讚賞神韻晚會的兩位主持人:“主持人使用雙語介紹節目,他們經驗豐富,語言流暢,確實是此行業的專家,在節目之間起著穿針引線的作用。”

晚會製作精美絕倫

專業藥劑師與運動員的伍迪‧卡爾(Woody Carr),2010年6月5日晚上偕朋友阿什麗(Ashley),觀賞了神韻紐約藝術團在布萊斯代爾音樂中心(Blaisdell Concert Hall)的演出,他與朋友都對神韻讚嘆不已。

卡爾表示:“晚會精美絕倫!我著迷於演員們的舞蹈動作,色彩美得令人難以置信。”阿什麗說: “晚會很壯觀,用藝術將中國文化與發生的故事呈現在舞台上,還有服裝上的裝飾品,很精美。”

卡爾很欣賞舞蹈動作的協調一致。他說:“動作是那樣的和諧一致,比如繡花的長袖,可以同時舞動,而且這樣的一台古老文化演出,也不是從計算機上合成出來,因為沒有參照。”

阿什麗對演員們的整齊動作也印象深刻。她說:“我最喜歡《藏舞:為神歡歌》,動作非常協調整齊,而且與音樂配合一致,非常完美。”

卡爾觀賞完神韻晚會的感慨是:“雖然人們生活在地球不同的地方,擁有不同的文化,感受是相同的,我們的心是相通的,知道什麼是真相,彼此相互關愛。”他很欣賞節目《擋不住神的路》:“那個女兒被迫與母親分離,(法輪功學員)遭受迫害的故事,最後神下來指引他們,他們也因為堅持自己的信仰而得到好報。”

對於神韻晚會的製作,卡爾表示:“晚會製作無可比擬,這樣出色的製作,我認為編舞起到很大的作用。我絕對會(把神韻)推薦給其他人。”

“晚會中的精神內涵觸動了我”

Kathryn Moerrk盛裝前來觀賞了神韻紐約藝術團在檀香山布萊斯代爾音樂中心的第三場演出。她說:“神韻的演出令我感到震驚。晚會中的精神內涵觸動了我。”

Moerrk 女士說自己過去是學藝術專業的。她認為:“神韻絕對非常棒。看到這麼多高雅的服裝,我感到很特別。我尤其喜歡藏族舞蹈。”

“我以前晚上在林肯中心工作。讓我有機會觀賞俄國的芭蕾舞演出。白天,我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工作。”她激動地說﹕“神韻的演出令我感到震驚!”

她進一步說明 ﹕:“我的嫂子是中國人。當中共占領中國時,她的家庭逃離了中國。當時她們住在紫禁城。”

此時,Moerrk女士聲音梗塞,眼中泛著淚光。她說:“晚會中的精神內涵觸動了我。在西方舞蹈中,表達的都是物質方面的。神韻晚會中對於天堂的表達,讓人看到人性,以及‘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令人鼓舞。”

分公司經理:學到中國文化更深的內涵

西部建築公司的分公司經理米奇杜都瓦看完神韻後,表示演出充滿新意,讓他學到很多有關中國的藝術和文化。

米奇‧杜都瓦(Mitch Dudoit)和太太德布絲(Debs Dudoit)都是美國著名的建商西部建築公司(Western Construction)的主管,杜都瓦先生還是分公司的經理。他們在中場休息時接受採訪,表示演出精彩絕倫。他們非常希望將正在哈佛大學學習中文的外甥帶來觀賞神韻。

杜都瓦先生表示,從演出中學到很多中國文化更廣、更深的內涵。他非常喜歡節目中的色彩。他說:“非常鮮亮,動感十足!”但現場伴奏的神韻樂團更讓他著迷。杜都瓦太太也表示,包括音樂、天幕和燈光,一切都跟舞蹈配合得天衣無縫,她開始甚至不相信是現場的伴奏。

杜都瓦太太是半個華人,母親來自中國。她以前對中國的文藝演出有所了解,但今天仍看到中國文化中的很多新的元素。他說:“比如那個蒙古的舞蹈(《蒙族碟舞》),我還以為她們會像雜技那樣,把碟子頂起來轉,沒想到是這樣的表演。而且服裝又那麼漂亮。”

上半場的節目中他們最喜歡的是舞蹈《水袖》。杜都瓦太太說:“他們像在舞台上滑行一樣,腳動得非常輕快,而且身材又那麼好。”

另外,他們表示,從部份節目中看到很多精神層面的東西,譬如有關法輪功的節目。他們以前對此不太了解,但對人們堅持自己的信仰表示欽佩。

建築學教授﹕神韻非常棒 眼見為實

形像顧問黃麗純和朋友──夏威夷大學建築學院教授Fred Creager仍在劇院內徘徊,久久不願離去。

“晚會真棒,我要告訴我的親朋好友都來看神韻。”黃麗純說﹕“神韻晚會的節目太精彩了。演出很美,展現了我們中華文化傳統,所以我帶了教授來體驗中華文化。想不到我們在海外還能組織這樣的團,真的要感謝那位組建神韻藝術團的人。”

黃麗純表示,神韻展現了很多很好的中國傳統價值,“人的本性如果沒有好的價值觀作指導,人就會腐敗,變惡。人不應該看重物質、金錢,百年之後誰也帶不走。”

她並說,神韻的歌曲就像一首詩,揭示著人生真諦,感人至深。夏威夷大學建築學院教授Fred Creager在一旁點頭表示同意。

Creager 教授說﹕“晚會發出了強烈的信息:停止迫害。這個信息通過藝術的形式來表達,這是我看到過的最有效的方式。那些畫面非常生動,我了解迫害。”

Creager 教授表示:“接下來神韻還會在華盛頓DC演出。我們會告訴那裡的朋友要去看演出,神韻非常棒,眼見為實。”

前社區大學系主任﹕神韻演員舞藝超人

Elizabeth Ashley退休前是夏威夷社區大學的系主任,2010年6月5日下午,她觀看了在檀香山布萊斯代爾音樂中心(Blaisdell Concert Hall)上演的神韻晚會後興奮地說:“觀賞神韻,讓我非常陶醉。演出非常精彩。我很高興我來看演出了。”

談起神韻,她的臉上馬上露出燦爛的笑容。她說:“我以前學過一些中國舞蹈,如扇子舞。不過我們都是業餘的,今天看到純正的中國舞,真是太好了。”

Ashley女士表示舞蹈演員的高超技巧讓人驚嘆:“我從小學習各種舞蹈,還學過芭蕾。所以我知道今天看到神韻演員們的舞蹈技巧是多麼的不尋常,多麼高超。真是令人震驚。”

她進一步說明:“一般來說,跳舞時將腿抬到超過腰身的位置已經不容易,而神韻演員們可以將腿高舉過頭,與此同時還做著轉身等姿勢,真的了不得。她們一定進行了極其艱苦的訓練。男舞蹈演員們也是,他們跳得那麼高,看起來真勇猛。”

Ashley女士最後重申:“我真的很喜歡神韻的舞蹈。”

心理學家:帶我進入中國輝煌的歷史

心理學家布萊恩‧布瑞斯特(Bryan Brist)也有同感。不過,他表示神韻晚會的美好,有的時候很難用語言表達,窮人類所有美好的言語,也無法形容神韻的卓越和深刻的內涵。

心理學家布萊恩‧布瑞斯特以前聽說過神韻晚會,2010年6月5日下午,他特別前來觀看了神韻紐約藝術團在檀香山的第二場演出。觀賞完晚會後,布瑞斯特告訴記者:“晚會很精彩,顏色很美,編舞水平高,我也喜歡晚會講述的故事傳說,感覺自己就像進入中國歷史一般,故事情節都能夠理解,明白。”

他認為神韻代表了中國傳統文化,“從顏色上能夠看出來,尤其是舞蹈,以前從來沒有觀賞過。”他還表示,“音樂很獨特,我聽出來有東西方的樂器,組合成的樂聲很優美。服裝、色彩都很美。”

他對舞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神韻晚會的舞蹈給我印象極其深刻,編舞非常傑出。”

整台晚會的色彩令他讚不絕口,不過,布瑞斯特表示很難解釋清楚,具體好在哪兒,真的是用語言難以形容。

《水袖》是他最喜歡的節目:“《水袖》節目給我驚喜,美不勝收!舞蹈演員的表演非常獨特,卓越超群,令人難忘。”

公司經理:晚會表現了普世價值

一家公司的經理凱薩琳(Catherine)與朋友,學前班學校校長達琳(Doley),一起觀看了當天下午的演出。凱薩琳稱讚晚會:“組織配合得非常和諧,一定付出了很多努力。”她說:“節目表現的精神內涵,是普世價值,也表示出了信仰的力量。”

達琳表示:“(晚會)很有威力,演出很成功,我也很喜歡晚會中的信息,總之賞心悅目!”

凱薩琳表示,自己很喜歡節目《白雲仙子》,而達琳最喜歡的節目是《仙娥起舞》,她說舞蹈動作與服裝、舞台的顏色,都令她讚嘆。

凱薩琳還表示: “(晚會)色彩、音樂都非常美好,尤其令我不解的是,演員們是怎麼樣那麼迅速換好服裝、改換道具的?是不是這些要一直帶在身邊?”這些問題令她百思不解。

房地產經紀:神韻演出令人驚嘆

房地產經紀Mark Darby與太太一同前來觀看晚會。他們都表示,神韻演出令人驚嘆。

Darby 先生說:“我非常欣賞神韻晚會。這是我頭一次到劇院觀賞中國文化演出。我被今天晚會中絢麗多彩的服裝吸引住了。”

他繼續說:“(晚會的)舞蹈非常美。我最喜歡舞蹈《苗鄉秀》。她們(舞蹈演員)身上佩戴的銀飾非常特別,舞蹈演員跳舞時,那些銀飾隨之擺動發出的聲音很脆,很有意思。”

Darby 先生並說:“有一個節目讓我特別留意,就是法輪功學員受迫害的節目。我以前讀到過這方面的消息。這是目前在中國發生的事情。這個節目表達了法輪功學員要求停止迫害的信息,我認為這非常好。我知道迫害依然在中國發生,不過我們現在很少看到這方面的消息。”

Darby太太是夏威夷的市府官員,第四代華裔移民。她表示,自己不會說中國話,對中國文化更知之甚少。“我已經很美國化了。能夠看到中國的文化很難得。”

晚會中的舞蹈令 Darby太太大為驚嘆:“演員們的動作準確化一,達到完美的境地。每個演員都那麼完美,真是令人震驚。”

Darby先生表示﹕“神韻演出讓我們能夠更多的了解中國文化。”Darby太太說:“在夏威夷,有很多日裔、越裔,我們希望能看到更多中國的文化。”

“神韻是一台文化奇觀!”

剛剛從紐約搬到檀香山的萊恩萊爾‧思瓦瑞(Lionel Suaree)稱讚神韻晚會:“很棒!我很欣賞和喜歡晚會中呈現出的中國文化內涵。這是一台文化奇觀!尤其女演員,典雅端莊,優美極了!舞蹈演員們的天賦與優美,令我難忘。”

他與妻子薩莎‧阿麗拉塔(Sasha Alearato)對節目《手絹舞》讚不絕口。阿麗拉塔說:“《手絹舞》運用手,控制自如,沒有一個演員的手絹失誤掉地的,令我吃驚,更令我吃驚的是,手絹丟出去後居然可以飛回來!”

思瓦瑞深有同感:“是呀,我經常觀看芭蕾舞,神韻晚會演員的演技令我讚嘆,他們技巧超群,天賦很高,演出時全神貫注,沒有一點雜亂的地方,很棒!”

戚曉春的二胡演奏更讓他們驚嘆。阿麗拉塔表示:“那個樂器獨奏,對,是二胡,聲音非常的優美,演奏家的手指彈奏起來是如此輕快敏捷。中國樂器很奇妙,像琵琶,我們只是在電影中聽到過背景音樂,直到現在才親耳聽到了琵琶演奏,太奇妙了!”

思瓦瑞完全贊同:“對,二胡演奏極酷!原來我一直想知道,二胡是怎樣一種樂器,今天終於看到、聽到了,太酷了!”他稱讚晚會帶給他們難忘的經歷:“今晚的經歷很難得,讓我們受益良多,我們一定要告訴其他人,一定要來觀賞神韻。”

(大紀元)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