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種超級抗藥性惡菌襲港 所有帶菌者均為隱形

【正見新聞網2010年08月20日】

香港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19日公布,10種對香港最具威脅的新型抗藥性細菌名單,所有帶菌者均是“隱形”,並無明顯病徵,亦不一定發病,卻透過不同途徑傳播細菌,常用的重效抗生素亦不奏效。

其中堪稱“末日惡菌”的NDM-1早於去年10月入侵香港,一名66歲印度裔男子證實帶菌,未能排除是本土感染。中心並預測,香港未來將有更多新增感染個案,署方已制訂具體措施,呼籲市民要注重個人衛生。

在南亞地區肆虐的NDM-1超級細菌,幾乎所有傳統抗生素也失效。該細菌蔓延至英、美多國後,去年亦正式抵港,成為10大襲港惡菌之頭號。衛生署表示,去年10月,1名66歲印度裔男子因尿道發炎向普通科門診求醫,至今年3月始證實其尿液樣本含有NDM-1基因的大腸桿菌。患者去年3、4月曾到訪印度,期間不曾入住當地醫院,未知感染源頭,亦不能排除由香港感染,患者現時已痊癒。

衛生防護中心總監曾浩輝表示,NDM-1可以使某組別的抗生素失去功效。NDM-1可怕之處是,帶菌者並無明顯病徵,亦不一定發病,但至少可以透過人與人之間的接觸傳播,其它傳播渠道未明。他警告,NDM-1可以與不同病菌發生“洗牌效應”,基因變化萬千,存在風險較大,目前僅3種特效抗生素可以醫治。

第2、3號惡菌包括,抗生素耐藥性細菌IMP-4及NMC。IMP-4對抗生素亞胺培南產生抗藥性,目前香港已有8宗本地個案,當中2宗死亡;而NMC則對碳青黴烯產生抗藥性,曾浩輝預期,這3大惡菌未來將有更多感染個案。

曾浩輝又指,香港常見的金黃葡萄球菌(MRSA)及小區性金黃葡萄球菌(CA-MRSA)早已在香港“落地生根”。前者每年發現逾 6,000宗個案,大多引致皮膚感染,或出現肺炎感染,後者自07年至今已累積逾1,000宗個案,感染個案與前者相近,但因細菌可在家族成員或小區中傳播,香港雖然未有出現大規模爆發,但仍然值得關注。

他強調,並非所有廣泛抗藥性的細菌都是“無藥可醫”,醫生可轉用2、3線藥物醫治,亦可處方更高劑量的藥物,及棄用傳統口服的藥物改為靜脈注射,惟患者或出現副作用。

香港衛生防護中心會成立專家小組,檢視香港抗藥性細菌的狀況,包括含高度抗藥基因的NDM-1,制定指引,並加強醫院方面的監測化驗;該中心亦已與世界衛生組織和有關衛生機構加緊聯繫,進一步了解情況。他呼籲市民外游時,遇病在外地求醫,必須注意當地的醫療衛生水平,選擇是否接受相關服務,同時亦需注意個人衛生,為健康把關。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