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涇川佛教遺址出土約1777粒宋代舍利

【正見新聞網2014年02月16日】

2月7日,記者從省文物考古所獲悉,截至2013年12月,涇川佛教遺址共發掘500平方米,出土佛教造像260餘件(組)、清理出散落的捨利約1777粒。此次發掘中,宋代龍興寺陶棺及舍利的發現反映了宋代舍利埋葬的新特點。

涇川佛教遺址位於甘肅省涇川縣城關鎮共池村,2012年12月在修整道路時,在現大雲寺博物館東側發現一處佛教造像窖藏坑。本次發掘清理窖藏坑兩個、磚函1個、灰坑20個、井8處、溝1條、墓葬1座、台基1座,出土佛教造像260餘件(組)、陶棺1具、銘文磚1塊、部分磚瓦建築構件、陶器、銅器、瓷器等。其中,墓內出土鎮墓磚一塊,有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明確紀年。

據省考古所工作人員介紹,目前,考古所共清理出散落的捨利約1777粒,舍利大小如米粒,呈白色結晶狀,晶瑩剔透。另在佛骨下還清理出兩個長方形玻璃瓶。此次宋代龍興寺陶棺及舍利的發現是繼大雲寺地宮舍利、寶寧寺舍利出土後涇川地區第三次出土舍利,其瘞埋方式與北周寶寧寺、唐大雲寺不同,反映了宋代舍利埋葬的新特點。

據了解,本次出土的佛教造像從質地分有石、陶、泥等。類型上又可劃分為造像碑、造像塔(龕)、背屏式造像、單體圓雕造像等,其中單體圓雕造像數量較多。造像表面進行貼金或施彩妝奩。造像年代歷經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宋等時期,延續時代較長。

作為絲綢之路東段北道重要驛站,涇州地區留下了眾多的佛教遺蹟,保存到現在的有王母宮石窟,南石窟寺、羅漢洞石窟等。涇川第一次出土十四粒佛舍利,是隨石函、銅匣、銀槨、金棺、琉璃瓶“五重套函”出土,反映出最早將中國傳統的棺槨葬制引入了佛教,並因此被寫到了《中國大百科全書》裡面,具有重要意義。蘭州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杜鬥城先生指出涇川佛教文化在甘肅的地位僅次於敦煌。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