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漫步〗肉蓯蓉

天一


【正見網2003年07月21日】

記得在讀書時,一次一位美國同學問我:「肉蓯蓉是葷的還是素的?」我差點沒笑出聲來。這種顧名思義的笑話只有在西方國家才能聽到,因為一但翻譯成英語,「肉」這個字怎麼也逃不出葷的範圍的。

蓯蓉在中醫藥中是一味補腎抗衰老的良方。自《神農本草經》起即有記載,說它能「養五臟,益精氣,久服輕身。」唐代名醫甄權亦云:「肉蓯蓉益髓,悅顏色,延年。」

肉蓯蓉屬列當科多年生寄生草木植物蓯蓉的肉質莖,入藥較早,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被列為「上品」之藥。因其補而不峻,「有從容之號,從容和緩之貌」,故名肉蓯蓉。另有金筍、地精、碧水龍之稱。

在明代之前,許多醫生都不了解肉蓯蓉還有潤腸通便的功效。明代名醫家繆希雍在臨症中發現肉蓯蓉有潤腸的作用,並為後世醫家所採用。故事的經過是這樣的:

一日,一個老者有來求見,他對醫生說:「胸口悶,大便不暢。」見老人白髮蒼蒼,形體消瘦,容顏憔悴,繆醫生替他切脈察舌之後說:「這個病是因血液枯槁引起的腸燥便結,用肉蓯蓉治之有效。」老者服後,果然大便通暢,胸中快然,精神爽朗。不料不久,老人舊病復發,請另一位醫生診治,並將繆醫生所開的處方拿給那醫生看。那醫生看後搖搖頭說:「蓯蓉乃溫燥之品,有助火卻陰之弊,豈可通便。」於是改用其它藥物治療,結果症狀不僅未有改善,病情反而加重了。老人悟出繆方比此方高一籌,於是重新服之,病去人爽。此例證實肉蓯蓉能補靜填虛,滋液而潤燥,是治老人燥結的良藥。

肉蓯蓉在文人雅士的詩詞中,也常入典謠。

一次,北宋著名史學家劉貢父請蘇軾等文人學士喝酒。蘇軾的子弟有事找他回家,蘇便起身告辭,此刻劉貢父正喝得高興,意欲挽留,笑曰:「幸早裡,且從容。」蘇軾不加思索,答道:「奈這事,須當歸。」在座賓客們聽見這般對答,都紛紛稱讚兩位才智過人,出口成對。

原來,劉貢父的出句表面意思是時間還早,不要著急,這六字中卻包含了三味水果和一味中藥:即杏、棗、李和蓯蓉。蘇軾的答句中也含三果一藥:柰(蘋果之一種)、蔗、柿和當歸。這樣貼切地對應,非高手不可及。

筆者在臨床中也常用此藥。這裡藉此機會給讀者一個保健藥膳。詳細方法是:

取肉蓯蓉15-30克,入砂鍋,忌鐵器,先煮爛,然後去渣,再放入精羊肉100克,粳米100-150克,如同常法煮成稀粥,待粥將成時,加入蔥姜少許,再煮至沸即可。這是一個治療便秘很有效的方子。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中醫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