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似精靈的章魚面臨滅絕:罪魁禍首可能正是手機

【正見新聞網2017年01月06日】

在NOAA的“大洋神探索者”(Okeanos Explorer)號科考船任務期間,一台名為“深海發現者”的遙控潛水器發現了一些不同尋常的東西——一隻待在岩石上的小章魚。

據國外媒體報導,2016年2月,科學家在夏威夷附近的內克爾島海域大約4000米深的地方發現了一種半透明的章魚,其外形酷似卡通人物小精靈“卡斯柏”(Casper)。現在,有研究者發現這種章魚正面臨滅絕的危險,而罪魁禍首可能正是手機。

在發表於12月19日《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的報告中,研究者指出,這種深海章魚通常將卵產在死亡海綿的莖幹上,而海綿主要附著于海底的金屬結核,後者含有許多貴重的金屬,廣泛應用於手機和電腦的製造中。

“可以推測,雌性章魚會守護著這些卵,可能直到它們孵化出來,這可能需要數年時間,”德國亥姆霍茲極地海洋研究中心魏格納研究所的奧坦·珀澤(Autun Purser)說,“對這一育幼行為的觀察非常重要,因為這些海綿只生長在分布有小塊結核或岩石的部分區域,礦業公司對這些結核很感興趣,因為它們含有許多貴重的金屬,包括錳等。”

金屬結核的開採可能會對深海章魚的生活史帶來威脅。奧坦·珀澤將這些深海錳結核比喻為牡蠣體內的珍珠,但其形成卻需要數百萬年的時間。從一個小小的“種子”——可能是貝殼碎片或鯊魚牙齒——開始,礦物質和金屬不斷累積,形成許多包裹“種子”的岩石層。“這些結核看起來有點像土豆,它們是由一層一層富含金屬的物質組成的,”珀澤說,“許多公司都對結核感興趣,因為它們含有的許多金屬是‘高科技’金屬,在手機和其他現代電子設備的製造中非常重要,而且,陸地上的這些金屬大部分已經被發現和開採,其購買價格也越來越高。”

奧坦·珀澤表示,目前對深海結核分布區內發現的生物還了解很少。在一系列航次中,研究人員發現了一些生活在那裡的生物,並認為那裡的生態系統可能會受到採礦活動的衝擊。他們的研究顯示,在錳結核豐富的區域章魚數量較多,而那裡正是礦業公司特別感興趣的地方。

“卡斯柏”屬於八腕目(包括各種章魚)中的無鰭亞目(Incirrina),這也是科學家第一次在該類章魚中發現這種獨特的“礦物-生物”聯繫。這些令人著迷的章魚活動速度很慢,壽命很長,如今卻面臨著來自人類的威脅。

“作為壽命較長的生物,它們的種群恢復需要很長時間,而如果所有硬質海底被挖掉的話,就沒有可能恢復了,”奧坦·珀澤說道,“這對於深海的生物多樣性是極大的損失,並且可能造成連鎖反應。章魚是有相當體量的生物,能吃掉大量其他小型生物,因此如果沒有了章魚,其他生物的數量變化就將難以預測。”

珀澤表示,他和他的同事們將繼續對金屬結核及其對微生物和動物——無論大小,包括海星、螃蟹和魚類等——的重要性進行研究。

2016年2月27日,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NOAA)的“大洋神探索者”(Okeanos Explorer)號科考船在首次調查潛水中,原本計劃採集內克爾海嶺的地質樣品,以確定其是否與內克爾島存在聯繫。不過,在任務期間,一台名為“深海發現者”的遙控潛水器發現了一些不同尋常的東西——一隻待在岩石上的小章魚。

此次發現的確切深度為4290米。“深海發現者”拍攝了這隻章魚的精細圖片,使研究者確認它屬於無鰭亞目。顧名思義,無鰭亞目的章魚沒有肉鰭和觸鬚——有鰭亞目的種類則具有這些結構。研究者發現的這隻酷似“卡斯柏”的章魚似乎缺少肌肉和色素細胞,顯得十分蒼白。

此外,這種章魚的吸盤在觸腕是單列排的,而不是像其他章魚那樣雙列排。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NOAA)稱,這種幽靈般的章魚“幾乎可以肯定是未經描述的物種,而且可能不屬於任何已知的屬。”

深海章魚被歸為兩大類——有鰭亞目和無鰭亞目。有鰭亞目的章魚具有肉鰭,比如小飛象章魚。此前科學家曾在更深的海底——超過5000米深——發現過有鰭亞目的物種,而此次記錄的章魚是有記錄的分布最深的無鰭亞目物種,其他發現都是在不到4000米的深度。

NOAA的麥可·韋吉奧內寫道,他在調查之後就聯繫了其他研究者,探討了此次發現的意義。目前研究團隊正考慮將調查再進一步,並綜合來自東太平洋海域的其他觀察結果,整理成論文發表。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