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老子》幾章

清風


【正見網2017年06月16日】

《老子》又名《道德經》,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所撰寫,是道家的經典之作,千古以來對《老子》的解釋很多,但可以說絕大多數是站在常人的基點上,從字面上去理解的,理解不了老子說這些話的真正含義和老子所在層次的心態,因為老子是如來層次的覺者。

《老子》其實是一本講修煉的書,書中涉及了不少修煉的理,以及站在修煉的角度看治國,處事的原理,方法等。

本文試圖從修煉的角度解讀《老子》的部分章節,也是在筆者所在層次認識到的,供大家參考指正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讀:這裡其實是講的相生相剋的理,有好就有壞,有美就有丑,有難就有易,等等。需要說明的是這個理是一個很高層次的無形的生命,老子用功能看到了他,而不是常人認為的通過實踐總結歸納出來的。這裡講的聖人其實是有教化世人的使命的修行深厚的人,他們自身強大的能量場可以正一切不正的因素,表現在人這裡就是他們說的不多,做的看上去也不多,但人們可以自覺的跟著他們做正的事,而聖人又沒有對名利的執著,所以從來不自我標榜,而威德永存。

第三章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大家 。

解讀:這裡其實就是說聖人為君教化民眾放下對名利情的執著,這樣人群總的來說德的成分就很大,國家就長久,強大。

第四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解讀:這是老子對在很深的禪定中看到的景象的描述。這種景象其實是某次宇宙的初始狀態,要定到那樣的程度一般的修煉人是很難做到的。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解讀:聖人的層次遠遠高於常人,他看常人就像常人看動物一樣,所以他說的不多,守住心性,只是簡單的教化眾生,每個人聽不聽得進去,聽進去多少,能做到多少,是他們自己的事。 

第六章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解讀:同第四章,不同的是某次宇宙的演化過程。

第七章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解讀:天體,宇宙是大法開創的,因為他們同化了大法故能長久,聖人能放下生死,也就是同化了「真善忍」,所以同樣超越生死,樹立威德。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解讀:生命的本源是層層層層的水,原始的生命或者是修煉得很好的人一言一行都是善的,沒有任何爭鬥心的。

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

解讀:每個人的福分不同,但都是有數的,要惜福更要知足,作為有使命的人而言,做完了自己應該做的就應該自動退出。

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解讀:執著於感官的享受容易失德,而德又是最珍貴的物質,所以聖人告誡大家知足。

第十四章: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象之象,是謂恍惚。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解讀:同第四章。

第十五章: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濁而靜之,徐清。安以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解讀:這是在描述上古修道人的言行,品格,神態,作為。

第十六章: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覆命。覆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歿身不殆。

解讀:前面幾句是老子描述他在很深的禪定中看到的萬物的演化,後面是說守住心性,同化於道才能長久。

第十七章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解讀:民眾的道德水準越高,社會就越和諧,君王和政府需要做的就越少,民眾也就感覺不到他們所做的。

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解讀:同第四章,講老子在禪定中看到的物質演化過程。

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解讀:事物是不斷變化的,作為修煉人心性到了那一個層次,就能同化哪一層次的法,修不修,修得精不精進,都是自己的事。

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解讀:同第四章,後面是說天地人其實是一個整體,都是按一定的規律在演化,在過程中三者又是相互對應的。

第二十七章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鍵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神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解讀:前面講的是功能,後面是說聖人會用功能或各種看似常人中的方法來點化教化其他人。

 第三十五章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解讀:修道的君王之間相互交往能相互受益,修道的理其實聽起來並不難懂,很樸素,人們反而不以為然。

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解讀:這是不同的層次對人心性的要求,層次越高要求越高,反過來也是這樣。

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解讀:不知足,努力的所謂奮鬥,得到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就會損德,個人這樣做會給自己帶來災禍,整個社會都這麼幹,就會有危及社會的災禍。

第四十七章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解讀:這是講的遙視和宿命通功能。聖人都是有這樣的功能的。

第四十八章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解讀:在常人中所謂的學習,往往執著心越來越多,而修煉執著心會越來越少,達到很高層次後,威德很大,別人會被同化,也就不需要具體做多少了。

 第四十九章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解讀:聖人的威德大,心性高,不會計較別人對他的態度,如為君王則看淡百姓的一切,包括好的和不好的。

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於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用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解讀:人有長命的也有短命的,但修行的人德的成分大,業力小,所以很少遇到危險,即使遇到,他的師父也能幫助化解。

第五十四章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 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解讀:德是一種物質,可以往下積,惠及子孫,誰修行誰受益,修行的人越多,受益的人也越多,也可以相互之間比較。

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嘎,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解讀:修行深厚的人層次高,不好的東西夠不著他,他能洞曉天理。事物過分的發展往往會適得其反。

第五十六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解讀:修行好的人層次高,常人中的事一目了然,所以不怎麼說,同時也儘量做到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親疏厲害,貴賤一視同仁。

第五十八章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解讀:古時的君王多修煉起碼是知道並推崇修煉,他本人的狀態民眾的狀態有很大的關係。所以聖人為君的話表現出來的狀態都很好。福和禍是可以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換的。

第七十章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

解讀:大道至簡至易,說出來很容易懂,似乎也容易做,但真正做起來很難,要理解其真正含義達不到那個境界也很難,所以真正理解的人很少,能身體力行的就很可貴了。褐而懷玉只是一個比喻。

第八十章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至治之極。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解讀:這是老子對理想國度的描述,這種國度的人個個信道,懂得知足,修心,德的成分很大,福分也很大。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