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生態惡化:西部生態惡化人為破壞

周同 編輯


【正見網2003年12月26日】

編者按:由於只顧經濟利益,為了滿足人類對生活的享受,自私的慾望和貪婪。人類對大自然的掠奪已給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產生了巨大的破壞。這種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對人類的生存發生著深刻的影響。

這種最終將毀滅人類的破壞始於人類道德的敗落。這裡將系列報導我們收集的中國生態環境惡化的情況。這種生態的惡化是怵目驚心的。然而,人們仍舊在不可控制的道德下滑中難以自拔。其實,天地乃為人而存。人不循道,不可稱其為人,天地為何而存?

*****

中國西部是長江、黃河的發源之地。他孕育著源遠流長的中華的文明。然而,歷史上人類頻繁的生活方式破壞了西部的生存環境。當今天人們又把眼光回到這片曾經是綠色蔥蘢的土地上。這裡是一片蒼涼,人們已經蹂躪過這片土地。可是,今天貪婪的人們似乎不放過這片已被過度開墾使用的大地。

今天的黃土高原,眼前大多是乾涸的河床和光禿禿的山。然而,據有關專家在結束了對黃土高原西部長達 4 年時間的研究後認為,4000 年前這裡卻有著廣泛的濕地分布,完全可以用「鬱鬱蔥蔥」來形容當時黃土高原的景象。

歷史上,張騫通西域以後,西域廣大地區曾興修水利,發展屯田。如樓蘭、且末、精絕(今民豐北), G彌(今于田)、鄯善(今若羌)、渠勤(今于田南)、于田(今和田)、莎車均有過發達的農業,支撐了「絲綢之路」南道的暢通。至今古米蘭河畔還保留著漢代灌溉總閘、乾渠、古渠的遺蹟。今日,當地的漢、唐遺蹟已被新月型沙丘所包圍,廢棄的耕地變成白茫茫的鹼灘。尼雅古城(漢代精絕)在今尼豐北150公裡的沙漠之中,古且未在今城以北100公裡的沙漠之中,也就是說,沙漠向外(南緣)擴展了相當大的面積,綠洲沙漠化不能忽視人類開墾所引起的河流變遷,植被減少的因素。

再有,河西走廊武威民勤地區騰格裡沙漠西南緣的擴展;唐以後、武威地區人口增殖、墾田截水致使河流下游乾涸。內蒙額濟納旗巴丹吉林沙漠西北緣,原居延地區沙漠化,系因明朝中葉河西走廊人口增殖,墾田灌溉用水多,導致祁連山融化的雪水形成的黑水河的水流不能再流到下游的居延地區,使西夏、元代一直沿用的黑城子被迫放棄。迄今居延海乾枯的湖床上仍保存著因斷水而死的魚。

當歷史走到了今天,人們對大自然尚無虧欠之念,善待之心,變本加厲的掠奪西部尚存的資源。隨著近年中國西部的開發,西部的「生態要素全面告急」。

從 2000 年 3 月開始,中國國家環保總局聯合中科院、國家測繪局、青海等 12 省、區及有關科研部門,歷時一年半,完成了《西部地區生態環境現狀調查報告》。調查報告表明,近年來西部生態結構趨於單一,生態服務功能下降,生態系統更不穩定,生態環境更加脆弱,生物多樣性銳減,自然災害不斷加劇,生態形勢嚴峻。

水土流失繼續擴大。截至 1999 年,西部地區(不包括西藏)水土流失面積為 10436.9 萬公頃,占全國水土流失總面積的 62.5%。部分省區水土流失面積超過其國土面積的一半,局部地區水土流失面積還在增加。

土地沙化依然嚴重。截至 1999 年,西部地區沙化土地總面積為 16255.6 萬公頃(內蒙古、甘肅、青海等七省、區統計數據),占全國沙化土地總面積的 90% 以上,沙化耕地和沙化草地的面積呈持續增長的趨勢。

森林生態系統呈現數量型增長與質量型下降並存的變化趨勢,森林類型比例向不合理化方向演化,導致森林生態系統調節能力減弱,病蟲害加劇。近 10 多年來,西部地區(不含西藏、雲南、重慶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森林面積和森林覆蓋率增幅分別達到 8.27% 和 12.75%,但森林活立木總蓄積量和單位面積活立木蓄積量降幅分別達 18.96% 和 25.14%;經濟林面積增加了 62.96%,而天然林、防護林面積分別下降了 14.49% 和 51.07%。

草地面積持續減少,質量下降,鼠害嚴重,草地質量不斷下降。截至 1999 年,西部地區退化草地和草地鼠害面積分別占可利用草地面積的 29.5% 和 47.1%。

水資源短缺現象嚴重。西部地區河流、湖泊污染不斷加重,出現水質性短缺現象。天然濕地萎縮,自然調控能力降低。

石漠化問題突出。截至 1999 年,西南地區五省(區、市)石漠化土地總面積為 729.5 萬公頃,占該地區土地總面積的 5.3%。

生態環境破壞引發了一系列自然災害,經濟損失難以估算。參與調查的專家介紹說,20 世紀 50 年代以來呈減少趨勢的沙塵暴,90 年代初開始回升;西部地區 90 年代旱災和洪澇災害的發生頻率分別比 80 年代增長了 7.5% 和 49%。根據有可比資料的廣西、四川等 9 省、區計算表明,因生態破壞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約為 1494 億元,相當於同期 GDP 的 13%。

是什麼原因導致了西部生態環境的持續惡化?專家認為,人為因素的作用是造成西部地區生態破壞的重要原因。

毀林毀草開荒嚴重。1986 年到 1999 年,西部地區因開墾草地、林地或果園而增加的耕地面積分別占新增耕地面積的 69.5% 和22.4%。與此同時,每年各地又有大量的耕地因產量低、成本高等原因而棄耕,加劇了土地的水蝕、風蝕。

盲目上馬水利工程,引起水資源時空分布改變、泥沙淤積、河流斷流、湖泊萎縮、地下水位下降。如黑河中游的張掖地區為了發展農業,大量建塘築壩蓄水、開挖溝渠灌溉,導致下游地區的額濟納河斷流,西居延海完全消失。

不合理的開發活動造成了嚴重的生態環境破壞。截至 1999 年,西部地區(不含貴州、西藏)因礦產資源開發破壞的土地面積累計達 181 萬公頃。據有可比資料的青海、陝西、寧夏和內蒙古統計,1999 年因礦產資源開發造成的土地破壞面積比 1986 年增加了 1.2 倍。此外,採金、採油等也使一些地方的地面水和地下水遭受污染和破壞。一些專家痛心地指出,正是由於大量的人為破壞,使得治理速度趕不上惡化速度,生態建設效果被大大抵消,生態環境總體惡化的趨勢難以扭轉。

歷史上樓蘭、尼雅的悲劇正在重演。那時黃沙能吞沒的是古道上的城鎮。今天,一旦西部這占國土面積近三分之二地域的生態系統崩潰,整個中國就面臨著滅頂之災。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