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為什麼是這樣的?

文甫


【正見網2019年10月20日】

 為什麼會有文化,為什麼是這樣的文化

世界為什麼是我們看到的這個樣子的?人類為什麼會有文化?這些文化與我們到底是什麼樣一種關係,對我們什麼作用?

中國傳統文化的系統化,可以粗略的說是在周代開始的。西周出了三位聖人,文王、武王和周公。西周建立了禮樂文明,典型的有六藝,包括禮、樂、射、馭、書、數既五禮、六樂、五射、五御、六書、九數。具體就不詳細介紹了。還有一種說法,六藝即六經,就是《易》、《書》、《詩》、《禮》、《樂》、《春秋》,這大概是孔子之後的情況,更關注于思想文化方面的內容。孔子說,「周鑒於二代,鬱鬱乎文哉!吾從周。」就是說,周朝借鑑夏商兩代經驗,創立了比較完善的周制,因此我遵從周。也有人把周文明稱為禮樂文明,很關鍵。經過諸子百家的紛繁多樣化發展,又經過焚書的過濾,傳於漢,形成了道德水平很高,博大精深的以儒家為主的思想體系,以及出世的道家學說,中華文明文化呈現出蔚為壯觀的景象。

問題是,在三千年前的西周,為什麼會出現遠超人食色本性的禮樂文化?按照現在的觀點,那時人類社會很落後,生產力很不發達,生活資料等比較匱乏。在當時情況下,人們主要關心的應該是如何吃飽穿暖,如何獲取生活資料,而且,作為較為原始的人,社會性應該很低,本能應該是驅動各種活動的主要因素,個體更關注自己的生存和物質占有,哪有閒情逸緻搞什麼禮樂呢,那最多不過是少有的溫飽以後的的暫時取樂而已。在忙於生存和動物本能為主的人群中,產生出遠脫離於生產、生活的高度文明,幾乎是不可能的事。用現在的話講,忙於生活生存壓力的人,搞什麼禮樂。

但是,這就是呈現在人類社會的現實,中華先祖們在那樣的早期,創造了成熟、典雅、高尚的文明,使自己具備了用現在的觀點看都是很發達的禮樂文明。周文明的高度,如果以道德要求為核心標準來衡量的話,比我們現在的文明程度要高,如果以精神文明與所處時代的物質基礎之間的距離來衡量的話,也遠超越我們現在的文明程度,高出目前世界上的所有文明。

既然這種文明不太可能是從食色本能進化來的,那她來自哪裡?是誰刻意教給了我們這些,使祖先具備這些作為純生物意義的人不應該具備的東西?目的又是什麼呢?

為什麼要重複演出這些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從種類、類型、承傳形式,發展到現在,可以說異常豐富,建築、服飾、習俗、人際交往、官民關係,以及文學、藝術、傳說等等方方面面。每個行當、地區都有著五彩繽紛的文化展現。不管形式怎麼多樣,自漢以後,就其核心而言,中華文化可以說就是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世俗文化和以佛道為代表的出世文化。儒家文化,中庸,仁義禮智信,忠孝,滲透各種文化形式的陰陽五行觀念等。佛和道的教義,把儒家名留青史的青史延伸到另外的生命階段或超出人世的境界,善惡有報及來世思想等對於世人約束行為與思想、自覺符合道德規範,起著積極作用。具體講,我們都知道真誠、善良、寬容,這是好的,虛偽、狠惡和自私是不好的。同時,不管相信程度的深淺,人都知道有神佛,知道神佛是慈悲的,與人為善的,在宏觀上保護著人,等等這一切。

以儒釋道為核心的這種文化,在承傳過程中,在中國特有的歷史進程中,每個朝代都在重複著對這種核心思想的獨特表現與深化。中國的朝代不同於其它國家的簡單的歷史階段的概念,而是一朝天子一朝民,一朝文化、服飾等等,但都以儒釋道為其文化要旨。可以說,每個朝代像一顆珍珠,是儒釋道這根線把它們穿起來了,朝代在變,人物不同,表現形式各異,而核心文化精神不變。如,漢朝,從暴秦和楚漢戰爭中剛走出來時,重點遵從老莊思想,無為而治,經過後來大統一局面下孝武帝與董仲舒的三策對,進而形成獨尊儒術的大漢雄風,以及明帝時佛教的引入;魏晉,生活奢靡,崇尚虛無空談,儒釋道更加融合,儒士喜談釋老,如竹林七賢肆意酣暢,逍遙物外;大唐,文功武治都達到了頂峰,社會文化雄渾博大,包容並舉,文化璀璨,明星光耀,儒為主,釋道並行,並有其它宗教傳入。當時儒士名流多涉佛道,如王維詩名天下又篤信佛教,後期更是半官半隱。李白既為詩仙又入道籍,即如所謂作品更關注社會現實的杜甫,於佛道皆有涉獵,在其詩文中多有反映;宋朝,重文輕武,程朱把儒學推進到一個新的高度,同時大儒們如歐陽修、蘇東坡對佛道非常親近,與僧人多有交遊親近;即使元朝,入主中原後立即以儒治國,對佛道也崇敬有加,全真七子得到皇帝的封號,從八思巴喇嘛開始,整個元朝都以喇嘛為帝師,每位帝王即位之前,都必須先跟從帝師受戒;明朝汲取宋的教訓,振興武功,朝廷勤政,甚至天子守國門,儒家思想更為官方所強化,王陽明為儒學一代宗師,有孔孟朱王之說,其學說在日本等地至今不衰。同時,對佛道的信奉,當時在城裡幾乎人人虔誠、家家設爐。明清以降,小說、戲曲發達,這種文化形式更加大眾化,更深入民間,其宣揚的思想依舊是儒家的忠孝節義,仙佛出世和因果報應這些思想。即使到了晚清民國京戲盛行的時候亦是如此,儒家的中庸、仁義禮智信和佛道思想深入社會各個階層,每個地區。漢賦的張揚,唐詩的大氣雄渾與細膩兼具,宋詞的柔美等等為其形,都是傳統文化核心思想的不同表現。

每個朝代開始時,都毫不猶豫的把前朝的儒家思想拿過來,輔以釋道,使儒釋道成為整個朝代主流意識形態。每個朝代,可以說都是儒釋道思想在不同條件、不同時期的演繹或展現,儒這個主線不失,佛道或有偏重但一直都在。總體上,官方以儒學取士,以儒治國,佛道交響輝映,籍蔚民心,十裡八鄉就有寺院或道觀,為民間思想精神中心。與西方比,僧道雖有競爭,強弱互變,地位相對起落,但沒有因相互間信仰之不同的而發生的宗教戰爭或大規模衝突。這是中華文化的包容性體現,就是儒釋道本身包容的展現。

回顧中國歷史,一朝一代,就是一出一出忠奸善惡、因緣果報、仙佛救人故事重複上演。人物變了,故事情節各異,但故事的中心思想,褒揚良善,鞭撻奸惡,歌頌神佛的主題,一直沒有變。這個主題,就像生怕我們忘記了一樣,一代一代的重複,用各種場景上演,以至於灌注到我們民族的血液中。

文化思想、觀念是看待事物、辨別好壞的標準

每當遇到一個事物時,我們是怎樣評判它呢?我們為什麼覺得它好還是不好、對還是不對呢?仔細體察就會發現,決定我們判斷事物好壞的是我們的觀念,而這個觀念是我們經歷的文化氛圍和思想形成的。一個人誠實,善待別人,我們認為這是好人,這個人可以相處,可以信賴,因為我們傳統的觀念這樣告訴我們的。相反,一個奸詐之徒我們不願意和他相處,我們的文化也是這樣教育我們的。進一步,一個民族的文化思想就是這個民族的主流觀念,多數人就會用這種文化觀念看待事物,判斷好壞,辨別是非。而這種文化思想、個體觀念來自文化傳統,來自教育引導,來自成長環境薰陶。

那麼,傳統、正統的思想觀念,文化導向,對今天的我們來說就至關重要。葆有、秉持正確的道德標準和文化觀念,我們才能識別、得到正確的東西,反之,如果我們的觀念都反過來了,失去了正統、傳統的標準,我們就會把好的說成壞的,把壞的說成好的,就會黑白顛倒、混淆是非,或者至少不能辨明是非曲直,難以做出正確的選擇。且看,至今每當我們拿起史書、看到流傳下來的故事,我們仍能被古人的浩然正氣、剛強、節義、忠孝感動的流淚,欽佩他們,願意學習和跟隨他們,我們依然和古賢心心相同。說明我們善心尚存,正念未失。有時,我們對暴惡、虛假、狹隘偏執的現象心中不滿,對反傳統的行為展示不屑,乃是我們來自傳統文化的良心的自然體現。

試想,如果我們失去傳統文化,轉而用別的標準來判斷善惡是非,那社會、人會成為什麼樣子。一個人,失去誠信、善良,就是行屍走肉。一個社會沒有正統的好壞標準,那就是一個混亂、善惡不分,唯利是圖,爾虞我詐的社會,長此以往,就是邪惡的社會,就不是人的社會。我們不是已經看到、觸及到了許多假惡鬥的東西嗎,沒有傳統思想觀念,背離善良的人性,使社會充斥這假賭毒的東西,這些思潮已經毒害和正在侵蝕著整個社會,使社會風俗、政治文化、經濟秩序、人際關係發生著無底線的墮落,帶來可怕後果。我們正在吞咽失去傳統道德標準和文化觀念帶來的苦果。

傳統道德文化、正統思想,對我們是如此重要。那麼如果有人毀壞傳統,破處正統道德標準,那不是要把我們引向歧途嗎?同時,不要被生活的多樣和紛雜所迷惑,不要被各種貌似新奇的學說誤導,表面的眼花繚亂不一定好過真實善良的淳樸行為。那在文明一開始就給予我們的,並不斷強化加深我們印象的傳統文化才是正確的,才是我們的根。

我們將向何處去,誰將指導我們前行?

現在我們知道了,為什麼在我們文明的早期,先祖們就為我們創立、留下這麼高尚的以儒釋道為核心的正統文化,為什麼在漫長的歲月中一再重複上演這些文化精神,使我們不失去這些根本。那麼我們將向哪裡去,我們的未來是什麼,這些傳統文化將怎樣伴隨我們前行,她是否還有著與我們休戚相關的關係或使命?

這不能不使我們想起,與我們博大的傳統文化同步成長(也是其一部份)的一種特殊文化形式:預言文化。

中國歷史上,每一個大的朝代都留下了一個主要的預言。漢朝姜子牙的《乾坤萬年歌》;漢朝諸葛亮的《馬前課》;唐朝袁天罡與李淳風的《推背圖》;宋朝邵雍的《梅花詩》;明朝劉基的《燒餅歌》;清朝高靜涵《步虛大師預言》等等。同樣,在國外也有許多著名的預言作品,如法國諾查丹馬斯的《諸世紀》,朝鮮南師古的《格庵遺錄》,歐美各地不同時期出現的著名預言家;以及各大宗教的預言,如猶太教和天主教/基督教關於彌賽亞的預言,佛教關於未來佛及末世的預言。限於篇幅,這裡不再介紹這些預言的具體內容。這些預言有一些共同的特點:一、大多預言了從當時到本次文明最後階段的事情。除了歷史上許多就一人一事的預言,這些預言在當時很快就得到了驗證外,而上面提到的大的預言都以編年的形式講述了從當時到世界最後的事情。二、已經發生的部份都非常準確。現在看來,很多預言的大部份已經發生,而且都準確無誤。三、這些預言都很注重關於人類最後階段的預示,都談到在最後階段將發生巨大的事情或災難,神佛將在最後來拯救好人。東西方預言,不論宗教的還是世俗的,在這些方面是一致的。

我們還會驚奇的發現,根據傳統文化中對人類和神的描述,神是慈悲的,救人的,而人性中善良的東西,也就是傳統文化核心的東西,離神性最近,和神性是相通的,也就是神性在人的體現。那麼,堅持傳統、心地善良的人,就是保留傳統文化思想和品德的人,自然願意相信神,喜歡聽信神的教誨,得到神的幫助。另一方面,如果人背離傳統,失去善良的本性,人的道德越來越低下,就會變得不相信神,也就是遠離神。那麼也就是說,如果我們失去了正統的道德標準、傳統的文化觀念,沒有了一直在我們血液裡流淌的對神佛認識,沒有對善惡辨別的傳統思想,即使神來到我們面前,即使神有意幫助我們,我們也會認識不到他的好,會不相信他,也就不能得到神的救度,我們可能失去永遠的機會。這大概就是神為什麼在一開始就引導我們建立傳統文化,幾千年來一致重複上演這些道德內涵的文化,也就是神在看護和救度我們的一直的努力吧,也就是傳統文化存在的真意和目的吧。

從古代的傳說中我們還知道,神創造了人,這一點東西方文化也一樣。那就不難發現,我們是如此的幸運,神佛一直在眷顧、管著我們。我們知道了,我們這個世界為什麼是這樣子的,我們為什麼擁有這樣文明的歷史,傳統文化對我們是多麼重要,她塑造了我們,在保護著我們,通過不斷上演傳統文化讓我們一直記著神的特徵,保持著與神最近的特性,在神來救度我們時,我們能認出神來。我們也知道了,社會上那些反傳統,反正統道德觀念的東西,都是邪惡的,都是別有用心的,都是要毀滅我們或正在毀滅我們。我們必須看清這些,使自己回到和保持正統、正確的道德觀、價值觀上。

起點即是終點,不失我們文化的根,才能不失未來。我們文明的精髓:真誠、善良、寬容,儒家的仁愛,道家的求真,佛家的慈悲,是在文明的早期聖者們教給我們的。有理由相信,神佛曾經來過,他還要來,他一直在看護和引導著我們,他唯一期望就是我們不要丟棄對神的信念,不要丟棄傳統道德價值觀念和文化傳統,他將在最後救度我們。這也是我們應該和必須做的。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今日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