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學而》背後的秘密

一點


【正見網2019年11月19日】

「學而」 是儒家經典 《論語》的第一篇。其中第一章只有三句話: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一章被歷代的儒家學者推崇備至。宋代著名學者朱熹說它是「入道之門,積德之基」 ,對此章評價極高。

從上初中時就會背這幾句話,到如今頭髮都白了。可是在我的內心深處,一直有些疑惑:這三句話看起來風馬牛不相及,沒什麼關係啊。為甚麼古時候那麼多有智慧的人都在學?還說是「入道之門,積德之基」?而且朱老先生雖然給了這麼高的評價,也沒說說自己的理解,告訴大家為甚麼這一篇是「入道之門,積德之基」 ...

後來在大法中修煉多年,對道家的思想不知不覺間有了越來越深入的認識。有一天忽然恍然大悟:孔聖人這三句話,背後藏著一個天大的秘密!

這秘密,自然和道家的理論有關。「道」和「德」名詞和概念都出自老子的《道德經》。不過要把它說明白,就不得不了解「相生相剋」的理論,和古人比喻的智慧。這兩點,在兩篇前文 「相生相剋」中的「相生」 和 「古人的比喻」 中已有詳細的論述,這裡就不重複了。

先說明一下,以下也只是我的一點理解,未必對,更不敢給經典下定義。關於這個問題,我會在《論語.學而》背後的秘密 (下)裡詳細的說明。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 「對於已經學會了的東西,時常複習一下,不是一件輕鬆快樂的事嗎?」 明悟了「相生」 的道理,就會看到事物的反面 - 因為陰陽生萬事萬物,所以任何一種事物都對應著它的反面 (詳見前文 「相生相剋」中的 「相生」): 複習對應著學習新東西;快樂對應著痛苦。這句話背後的意思是:「學習新的東西,是一件痛苦的事!」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同理,朋友其實是我們認識,熟悉,並喜歡的人。背後的意思是:「了解認識一個我不認識的,不熟悉的,而且不喜歡的人,是一件痛苦的事!」

這前兩句話之間的聯繫,是古人洞徹了「萬物皆有靈」的道理,形之於文,就是以人喻事,以事喻人的智慧(詳見 「古人的比喻」)。複習學過的東西,就好比見一個老朋友;學習一個新知識,新技能,或者新事物,就像是去了解認識一個陌生的人。

這兩句話,是孔聖人的諄諄教誨:只有不怕吃苦,才能不斷接受新的東西 - 了解原來不了解的人和事,從而增長知識和智慧,擴大身心的容量。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裡對應的反面,要結合前兩句話才能明白。既然接受新的事物,知識,觀點是一件痛苦的事,認識了解一個我們不熟悉的人也是一件痛苦的事,那麼,不一定每個人都能做到這一點,做到的程度也不盡相同。對於不了解甚至不喜歡的人和事,眾人的反應必然不同,其中就免不了有因為不理解而出現的排斥甚至責難、攻擊。那麼,反過來看,如果我們自己是那個別人不了解的人,或者是提出新的觀點,認識,理論的人呢?面對別人的不理解 (甚至是責難、攻擊),我們該如何對待呢?這就是第三句要說的:「如果能坦然面對這種不理解(甚至責難、攻擊),那這樣的人,是君子啊!」 那麼,這種別人的不理解 (甚至是責難、攻擊),對於提出新理論的人而言,也是一種苦,能夠不逃避,坦然面對這種痛苦,而且無怨無恨,這個人的境界不就是在昇華嗎?

舉個例子。在科學界,提出一個超越當時普遍認識的新理論的人,往往不被別人理解和接受。愛因斯坦提出的相對論,在當時,即使是物理學界,也不被絕大多數的人理解。如果愛因斯坦因此著急上火,弄不好會身心受傷。又或者他迫於同行的壓力,不敢提出和別人不一樣的理論,那我們對物質世界的認知和發展,也許會推遲好多年。

學習其實就是提升自己的過程,其實也就是修煉。修煉關鍵在於不怕吃苦。「勞其筋骨,苦其心志,」 (《轉法輪》〈第九講〉)那麼,孔聖人為甚麼不明示這個道理,非要反過來說呢?再者,朱熹老先生顯然對這三句話也心領神會,不然不會說它是「入道之門,積德之基」。那為甚麼他也沒把這些道理解釋明白給後人留下呢?吃苦是轉化業力,提高層次的關鍵。大法修煉者都明白這一點。這三句話作為儒家經典 《論語》的開篇,大有深意。說它是「積德之基,入道之門」,恰如其分。

既然是「入道之門」,那修道人必然知道。但知道的人都不說。不說的原因是這是天機,天機不可泄。該說的已經在經典裡都說了,剩下的要靠人自己悟。所以朱熹只是給了個提示,並不把實質的東西說出來。北宋的邵伯溫,是邵雍之子,這樣回憶他的父親:

邵伯溫《聞見前錄.卷一九》:「康節先公於書無所不讀,……平生不為訓解之學,嘗曰:『經意自明,苦人不知耳。屋下蓋屋,床下安床,滋惑矣。』」

邵雍既是儒家的大成者,又是先天大道的修煉者,天上地下無所不知。我理解他說的這幾句話,大意是:經典的意思本身已經很明白,只不過(一般)人不知道罷了,若是給經典下定義來解釋的話,就好比在屋子裡面再蓋個小屋子,床下面再支個小床,會把人們局限在更低的認識框框當中,這是滋生禍患啊!

時移世異,當初聖人不為的「訓解之學」,如今被共產邪靈改頭換面,大行其道。前些年大陸有個特別火的節目,叫「百家講壇」,找了一大堆的「專家學者」,用無神論思想隨意解釋老子、莊子、孔子......隨便下定義。表面上是「恢復傳統文化」,實際上是打著傳統文化的幌子,繼續加深破壞傳統文化。

「學而」 的第一章這三句話,也被邪靈安排進了中小學語文課本裡,讓上過學的人都耳熟能詳。其用心卻是極其險惡的:它知道,這三句話,背後的意思常人難以明白,被無神論灌輸的人更難理解。而表面上看卻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三句話。它就是要把這三句話堂而皇之的收入教科書,目的就是讓被洗過腦的人們覺得:「所謂的古聖先賢,四書五經的經典,被千百年來的古人學子推崇的東西,其實是胡言亂語,不合邏輯的歪理邪說……」。 表面上是讓學生學習傳統文化,實際上是潛移默化的引導學生反對排斥傳統文化。

反饋評論:

讀了您的文章給我很大啟發:為學與為道需要三步走——第一步:「學而時習」,這是為學與為道的先決條件。不學或不反覆學沒辦法得到高深道理的指導,那麼得到「指導」是多麼的「說」呀!第二步:「遠來之朋」,這是為學與為道的環境。在過程中跟與自己認識、實踐非常不同(自遠方來嘛)的同道中人往來切磋形成好的環境多麼有助於提高啊,有人幫助提高這是多麼「樂」呀!第三步:「不知不慍」,這是為學與為道的通關秘訣了,「不知」是提高的台階,無論是「不知人」還是「不知我」。這個關口能做到「不慍」就能獲得「新知」,就能提高。那麼你為學與為道就更近一步,持之以恆離「君子」就不遠了。朱熹說是「入道之門」,也的確是這麼回事。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