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簡介(七):神傳漢字

心緣 編著

【正見新聞網2020年09月15日】

漢語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許多方言。為甚麼有著如此眾多方言的中國卻在幾千年的發展中仍舊在大部分時間中保持著統一和文化的傳承?而使用同一語言的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卻早已四分五裂?其根本原因就在於記載漢語的工具─漢字是一種非常獨特的方塊文字。漢字不論是刻在龜甲上,鑄造在青銅器上,刻寫在木簡上,還是書寫在紙帛上,五千年來漢字的形態在變,但漢字表意的特性沒有變。

相傳神祗女媧在中原大地造了人後,又有一些神來到人間教給人類基本的生活技能。最初,人們相互溝通是通過一些簡單的音節和手勢,神祗伏羲則給人類創造了最早的文字符號以代替結繩記事。

到了黃帝為天下共主時期,文字、醫學、算數、曆法、樂器、陶器、蠶桑等各種發明相繼出現。相傳黃帝身邊的一個叫倉頡的史官創造了文字。據說,倉頡的頭上有四隻眼睛,可以看見神明。他抬頭可以看到奎星圜曲的形狀,低頭可以觀察龜殼的紋理及飛禽走獸的足跡。通過廣泛收集世間眾多美麗的圖像,倉頡將它們綜合成文字,這就是後人所說的「上古文字」。這件對人類相當重要的事當然也驚動了上蒼,所以有「倉頡造字,天雨粟,鬼夜哭」的傳說,意思是倉頡發明漢字時,天上落下了小米,夜裡都能聽見鬼在哭泣。由此可見,最初的漢字是神通過有德行的人傳給人類的,對於人類未來的發展有著決定性的重要作用。

在神傳文字的基礎上,周朝時,人們提出了造字方法「六書」(見《周禮》)。根據東漢文字學家許慎的說法,「六書」是指: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和假借。「象形字」是通過對客觀事物的主要特徵來進行描摹創立的文字,比如:日、月、山、川、人、大、女、田、井、雨等。「指事字」一類是單純的符號性文字,如「一、二、三」;一類是在象形字的基礎上增加表義符號的文字。比如:本、末等。「會意字」是指通過將兩個或兩個以上漢字組合而形成的文字,比如林、森、步、取等。「形聲字」是指通過將代表意符的漢字與代表聲符的漢字組合後形成的文字。比如空、悲等。形聲字是最多用的造字方法,所以漢語中的形聲字也是最多的。「轉注字」指在同一個部首裡兩個意義相同的漢字可以相互解釋,比如考和老。「假借字」是指借用已有的同音字來表示某一概念。嚴格說,「轉注」和「假借」並不是造字法,而是字法。

上述造字法表明,中國的古代漢字和萬事萬物都有著緊密的聯繫,和事物的本質是同一來源的。東漢的許慎,就成功的用易經、五行來還原了漢字的構造,首次系統的析解出了540個偏旁部首,編制出來了一部空前絕後的《說文解字》。

隨著人類文化的逐漸發展,中國的語言文字更加豐富起來。人們依據上述造字方法和許慎提供的部首基礎上,根據需要,創造了大量的漢字。漢字不僅可以表音,而且可以表意;不單在構成上十分生動形像,而且內涵具有傳神性。她與中國古代文化一脈相承,博大精深。正統漢字的每一個字,都貫穿著中國傳統的道德、天地人等內涵,乃至修煉的道理。

比如「儒」字,從字的偏旁部首來看,從人從需,講的是人的需要,人需要什麼呢?一需要食物,二需要教育。營養食物從母乳開始,教育從孺子開始,所以,儒字由人和需組成,並且與「乳」同音。再說「羞恥」二字,羞字,此事做得差(從羊),看起來丑(從丑);恥字表示責備人時的話:你耳朵還沒聽到嗎(從耳),還不止住你的行為嗎(從止)? 比如「福」字,何為福?一口一田一衣為福,可見古人對福字的理解是非常的樸素和樂觀。

比如「仁」字,是會意字,從人,從二。《說文解字》說人是「天地之生,最貴者也。」還說,凡是屬於人的都從人。二,是會意字,古文作「?」,就是上字。二、上都是高的意思。《說文解字》說,二是地之數。那麼,結合起來看,仁就是專屬於世上的人的高尚情懷。儒家講「仁義禮智信」,仁是僅次於德的,人類所特有的一種美好的情操。《說文解字》說,「仁,親也。」人與人相互親切關愛。《禮記》說,「上下相親謂之仁。」「溫良者,仁之本也。」「仁者可以觀其愛焉。」。《春秋・元命苞》說,「仁者,情志好生愛人,故立字二人為仁。」 仁者是對有仁德者之稱。有時候,用仁來指有恩於萬物生育的事物。古代歷來推崇仁政,認為尊德行仁的才可以叫做王。現在稱果實的核為「仁」,其實古代稱其實為「人」,果人、核桃人。明代後才改作「仁」。

比如「義」字,正體的「義」是會意字,從我,從羊。我是會意字,從戈。戈是兵器。象形字羊表祭牲。這個金屬的戈使得義字凸顯了陽剛,因為要承擔風險和責任;而獻祭的羊又表明義是富含自我犧牲精神的。古人講:義不殺生,義不殺少。義的本意是,合於道德的行為或道理。捨生取義是因為古人篤信義不容辭。而現在簡化成了「義」,完全看不出最初的內涵了。

比如「禮」字,《說文解字》「禮也,所以事神致福也。」最初的意思是舉行儀禮,祭神求福。儒家歷來重禮,這個禮字可是有的說的。禮是會意字,從示,從豊。豊字從豆像形,古代祭祀用的器,如果用於事神就叫豊。
示是會意字,小篆字形,示字、上面的「二」是古文「上」字,下面的「小」本是三豎,三豎代表日月星,《周易》講「天垂像,見吉凶。」只有觀察上天的天文,才能洞察世間的變化,這是因為天象是神用來垂示人類的手段。
示作為一個漢字部首,其字多與祭祀神明有關,比如:祝,祭主的讚詞;福,天神呵護才叫福;禪,帝王祭天;社,是土地之神。結合字來看,「禮」的內涵是對神靈的祭祀、表達敬意和尊重,這是儒家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
引申到日常生活,那就是對別人的尊重。《左傳》說,「夫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而簡化後的「禮」,已經完全沒有了敬神敬人的內涵。

比如「智」,是會意兼形聲, 「知」的後起字。從日,從知,知亦聲。知,會意字,從矢從口。矢是象形字,象鏑括羽之形,本意是箭,引申為正直、端正,再引申為出口無悔的發誓。知是智的古字,通曉天地之道、深明人世之理的才能叫智,也就是知。而且,真正的知、智,一定是真理,一定是真相,也一定不會偏離道德仁義。

比如「信」,是會意字,從人,從言。信的本意是真心誠意、專一不移。人的言論應當是誠實的、真實的、不虛偽的。言是指事字,甲骨文字形下面是舌字,下面一橫表示言從舌出,是張口伸舌講話的象形。以「言」作偏旁部首的字,都與說話或道德有關。《說文解字》說,「直言曰言,論難曰語。」就是說,心裡有什麼直接表白才叫言,而推理辯論詰問的話應該叫語了。因此《法言義疏・問神》曰,「言,心聲也。」 如果一個人言不由衷、說假話,肯定是不會有信譽。《詩・衛風・氓》曰:信誓旦旦。古代的人一旦信誓,就決沒有不兌現的時候。

從以上的一些例子可以看出,正統漢字的內涵是何等的豐富。

而漢字的形體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經歷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和楷書,而後在漢朝末年終於固定下來,使中華文化得以歷代相傳。
科學家們研究發現,奇妙的漢字十分有利於大腦的開發。1982年5月,心理學家查德林博士在全球最著名的科學雜誌《自然》的文章,在世界上引起強烈轟動。他對英、美、法、西德、日本五國兒童智商進行了測查,發現歐美四國的兒童智商平均為100,而日本兒童平均智商為111,原因是日本兒童學習了漢字。一位法國教師說,「教法國孩子學習漢語文字,主要目地不在於掌握另一種語文工具,而是通過學習漢字來開發法國孩子的智慧。」

但是近百年尤其是近五十年來,在中共邪惡的統治下,中國古老文明遭到了一場浩劫,優秀傳統被破壞殆盡,無數珍貴文物被付之一炬,中華文化的載體--漢字也在劫難逃,在無法被廢除後,被扭曲成了所謂的「簡體字」。

「簡體字」的出現大大影響了漢字內涵的準確表達,比如前面說的「柳」和「義」。再比如傳統漢字的「?」字中間是車身,上下是車輪,一根車軸連了起來。從?字可以容易看出?的內涵,簡體的「車」字根本看不出原始的涵義。

此外,簡體字的出現,使1949年之後的中國人再也不懂得如何去給新生事物正確命名了,即使起了一個名字,也喪失了和事物深層的、本性的聯繫。從這個側面講,漢字也只是剩下了膚淺的、表面的一點點意思。簡化字還把漢字原本的陰陽屬性、五行屬性給喪失殆盡。

簡言之,傳統漢字變異到「簡體字」,其實就是在割斷五千年中華文明歷代相傳的血脈,毀掉人之所以為人的正統道德觀念。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