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4年06月28日】
小漢斯・霍爾班(Hans HOLBEIN the Younger,1497, -1543)生於德國的奧格斯堡,和兄長一起受教於父親老霍爾班(HOLBEIN, Ambrosius)的畫室。後來畫室關閉,霍爾班先後到巴索(Basle)、琉森(Lucerne)去發展,1523年時他已經成為有名的肖像畫家,特別是為神學家伊拉斯摩斯所作的3幅肖像畫使他享譽國際。由於當時宗教改革引起動亂,他於1526年拿著伊拉斯摩斯的推薦信前往英國,並進入摩亞爵士和沃翰主教的社交圈。在倫敦住了十八個月之後,霍爾班回到德國,發現宗教紛爭更為惡化,甚至教堂中許多繪畫都被破壞,他只好再回到倫敦。此時摩亞爵士已經失去權勢,他就為一些在英國的德國商人畫畫。但是,他的名氣很快再度使他進入宮廷的社交圈。1533年,霍爾班受法國駐英外交官瓊・德・丹特維勒所託,作了一幅真人大小的雙人肖像畫,使他聲名大噪。原本不太欣賞他的英王亨利八世也意識到霍爾班可以令他名垂千古,從此委託他製作大量的皇室肖像畫。
這幅《法國大使》,也是霍爾班傳世最有名的作品。它不僅是肖像畫,也反映出了當時的英法兩國的政治關係,宗教改革的背景,同時隱喻了值得玩味的人生哲理。
畫面左邊站立的人物是法國年輕貴族瓊・德・丹特維勒,奉法蘭西斯一世之命到倫敦,在英國國王亨利八世身邊擔任使節。他右手握著短劍,華麗的劍鞘上註明了他的年齡:29歲。右邊是他的同胞兼朋友,喬治・德・賽爾弗,一位出色的古典學者,幾年前才受命為拉沃城主教的職務,他的肘下方的書上也註明他的年齡:25歲。1533年,喬治到倫敦拜訪丹特維勒,兩人請霍爾班為他們的友誼留下了這永久的紀念。
兩個人物之間有一雙層木架,上面的陳設一方面反映了兩人的學問素養,一方面代表了教育中的四大學科:幾何、算學、天文、音樂。
上層的土耳其桌巾上陳列了星象球和一些天文和航海儀器。一個筒狀日晷儀標示了當時日期為四月十一日;另一個多角形日晷則標示了一天中的兩個不同時間。木架下層的地球儀上顯示的文字《Policy》指出了丹特維勒家族城堡的所在,也是這幅作品未來的歸宿。地球前方有一本夾著T型尺的德文算學著作,旁邊有一把魯特琴,和一袋調音笛子。這些靜物充分表現了霍爾班對透視法的掌握能力。而象徵和諧的魯特琴斷了一根琴弦,可能暗示了當時宗教革命氣氛下,新教和天主教之間的紛爭,也暗喻了世事的脆弱。左上角畫面邊緣有一個十字架上的耶穌像,側面對著畫中的兩位主角;而魯特琴前翻開的讚美詩集,呈現一首馬丁路得翻譯的聖詩:「聖靈來到我們靈魂中,當一切回歸塵土時,基督的信念給予生命永恆的希望。」
畫面下方的馬賽克地毯中央卻湧現一個奇怪的形狀 ─ 霍爾班在此以變形的手法隱藏了一個骷髏;正面看不出來是什麼,只有從左側斜下方或右上方以極為貼近畫面的角度才能辨認出它的原形。
那麼為甚麼在這幅畫肖像畫中要畫個變形的骷髏呢?
在西方,骷髏(死亡)一直是一個警惕世人的標誌:任何人逃脫不了死亡,死亡代表了無私(無情)的審判,也象徵了時間的永恆(相對於有限的生命)。
畫面中兩個學者外交官,雖然在青年時期已擁有了地位、財富、學問、名聲,他們卻沒有志得意滿的神情,反而略帶感傷。因為他們知道人生無常,功名利祿轉眼成空;他們的友誼也只有在藝術的見證下才得以流傳後世。生命短暫,藝術長久,但真正不朽的還是永恆的真理。
這幅畫還有另一層涵義。由於骷髏是隱藏的,只有從特定的角度才能看清,隱喻了世事不能只看表面,要從不同的角度才能看清事物的真象。當觀眾從正面欣賞作品時,被畫面的精緻與逼真所感動,認為表現的是現實景象,而下方的骷髏只是一個模糊不清的幻影;可是當我們走到骷髏的角度看清它的形狀時,骷髏成為現實,而原先華麗逼真的場景反而變成了虛幻。到底何者是真實,何者是虛幻呢?它似乎藉此在說:常人總是迷於事物的表象,把虛幻當作現實,把真象當作虛幻。
這幅畫在被倫敦國家畫廊收藏之前,曾收藏在Policy城堡中。據說它掛在樓梯旁邊的牆上,使得人上下樓梯時就能從斜角看到骷髏的原貌;也有人說它掛在城堡入口玄關的正面牆上,人們一進門會先看到正面的華麗肖像,當他們向右轉進入旁邊的門時就會從側面角度看到骷髏。
不論如何,這幅肖像畫的繪畫技巧純熟,兼顧了視覺寫實與豐富的寓意,可說是文藝復興最富巧思的巨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