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朝「皇帝」是「太極」小宇宙在人間的體現形式之一

漢家


【正見網2023年05月11日】

太極是道家對小宇宙的抽象,對應到人間社會的體像上之一是「皇帝」,所以皇帝內涵陰陽。在朝廷施政上,「陽」體現為「仁政」(善政);「陰」體現為「刑法」。因此歷朝皇帝都是善、惡同用,這是陰陽的屬性所決定的,體現在朝廷官員上就有了善臣、惡臣之分。而皇帝在皇朝的成、住、壞、滅階段,行為是有區別的,因此人們在不同的階段會有不同的體驗、或觀感。

善、惡在人間的體現很極端,惡給人類造成的痛苦很可怕,在超越人間的高層,是沒有這樣可怕的。善、惡只是兩種特性不同的物質。歷朝皇帝對此都有不同的演繹——中華上下五千年的三皇五帝時期,善、惡對人類的影響很小。在惡的方面,如黃帝戰蚩尤,對尋常民眾的影響小,而征伐結束後,社會又無為而治,民眾沒有負擔,皇權對民眾幾乎沒有約束,這時的人們生活的是最幸福的。

自「夏」開始,中華出現了朝代,是人間層次又往下走了一層,因此善、惡的體現就更低了一層——朝代更替是波及面更廣的「有道伐無道」的兵爭天下,幾乎波及到了所有的民眾,善的更善,惡的更惡。王朝更替後,皇帝仁政為主,刑政為輔。雖然民眾有了賦稅之擔,但很小,生活也是很幸福的。夏、商、西周、東周(春秋、戰國)、西漢、東漢在他們的「成、住、壞」時期都是非常美好的時期,這些朝代跨度90%的時間內,人們都舒心、祥和、幸福的生活著。而在「滅」的時期,劫難中的眾生,其痛苦的程度也比後世朝代小了很多,而此時皇帝也同時處在劫難之中,他的痛苦比民眾更大。

一個朝代四百年甚至更長,包含了多少代人的美滿生活,因為那時人類的平均壽命只有三、四十歲、甚至三十歲左右,那時的一代是十幾年,所以很多代的人終其一生都活在最美好的時期。很多人不到三十歲就會離世,這可是大福份啊,因為人活著就會造業,活的時間越短,造業就越少,而且人間是非常苦的,又處於迷中,所以早走是福份。

基本上,夏朝奠定的是後世人類生存環境的形態,「邊界」的概念就是此時確立的,「邊界」是極其重要的生存條件,比如帝有涵蓋、王有所屬,國有界、郡有界、地球有界、宇宙有界,人只能生活在陸地上,到水裡會淹死、到火裡會燒死,殺了人要償命,這些都是邊界的理念。而在這之前,人類的思想是無界的。

之後的商朝奠定的是人類如何生存。人類如何生存呢?根本上是與上天的關係,因此商朝最基本的生活狀態就是敬天、祭祀,按照上天的點化而生活。商朝末期大量出現了占卜,此時已經偏離正道了。此後周朝建立,八百年時間奠定了「禮、樂」,豐富了人類的內涵。禮樂是生命的另一種存在方式,不但有益身體,還是教化之功。

戰國末期,來自宇宙中的負面因素在地球上發酵腐爛而爆發,侵染了當時的戰國七雄(含秦國)、及中原大地的周邊,諸子百家,邪魔謬論也充滿了中原大地,千古一帝秦始皇此時應運而生,他奮起反擊,掃滅六合,清除諸子百家,北修長城,南攻蠻荒。秦律嚴酷,針對的是當時敗壞的生命,敗壞的生命沒了,就不能再存在了,所有秦朝無法長久。始皇帝不但肅清了中原的敗壞生命,還擬定了陰間的秩序,這是秦始皇修建舉世無雙皇陵的原因之一。陰間自秦朝時開始正式確立,之後的大朝,開國皇帝除了開闢人間乾坤(皇朝)外,同時還要定下自己朝代的陰間帝國。當這一切都塵埃落定的時候,秦始皇駕崩,接著大漢天朝來了,他為奠定後世人類兩千年的文明而來。

漢朝古稱「天漢」,他與他的人間疆域類似,在天上是自我流轉的河流、湖泊。人體是水構成的,也傍水而生,人間幾乎所有的文明都建立在河流水泊旁。黃河、長江在大漢天朝的體內日夜流淌,滋潤著中華兒女的身心。漢朝是漢族的生存之本,兩漢四百年充分的把後世人類生存所需要的一切文化奠定、普及了出來。

從高一層次來看,西漢長安所在的關中平原,在上古時期是河道,從抽象角度看,河水落下去之後,關中平原出現——西漢就現身了。因此後世人認為漢朝尚「赤」,屬火。是的,火能克水,大漢天朝生命都在水裡,如果要顯現在人間,就只能用火克讓水落,河床上的大漢建築、民眾就出現在人間了,漢族天下就出現了,這正是兩漢開國皇帝要做的事。漢高祖劉邦駕崩後,埋葬在長安以北的高坡上,這條高坡是上古河道的河沿,西漢的皇帝、後宮、大臣都埋在這條河沿上,守護著河道內的大漢眾生。

東漢世祖光武皇帝劉秀將大漢天朝要奠定的一切推到了頂峰,把人類的衣、食、住、行、風俗文化充分的演繹了出來,儒家文化的正統地位也從西漢時的初立,到東漢被推到了鼎盛,因此後世史界稱東漢為儒風最盛、風化最美的朝代。現代人喜歡漢服,它儒雅、飄逸、舒服、靚麗,但誰是真漢服?看兩漢就知道了。

人間最基本的人倫是夫妻、及掙錢養家之道,世祖光武皇帝「劉秀」、與光烈「陰麗華」皇后為後世親身演繹了最美好的愛情婚姻及處世之道——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官不要多大,舒心就行,此中庸之道;做事而不求,乃是天道,因此美好的一切會找上你。而娶妻呢,要娶象陰麗華這樣的溫柔、秀美、典雅、賢淑、仁孝、謙讓之女子。人只要在道中,一切就會有上天最好的安排。光武皇帝本來不求做皇帝,是群臣逼宮式的強推上位的——您再不答應登基,漢家社稷危矣,吾等也失去了功成名就的希望,就只有解散了。

光武皇帝還親身示範如何對待犯錯的人——要善心、愛心、感恩心。郭聖通皇后因為實在鬧的太厲害了(她為演繹此負面文化而來),導致大漢後宮不得安寧、宮人提心弔膽、皇子難得教養,光武皇帝不得已廢了她的皇后之位。但是接著又封她為「中山王太后」、「沛太后」,讓她顯赫、富足的與兒子劉疆生活在一起,而且她的娘家也被厚待,被封賞的金銀之多以至於被當時稱之為「金穴」。她母親死後,光武皇帝又帶領大臣親自為其發喪。被廢皇后如同皇后一般、甚至更高的待遇這在中華歷史上獨此一家,這也只有世祖劉秀才能做出來。劉秀、陰麗華,秀、麗,似乎是上天有意安排這一朝,以展現出人間最美的社會、與家庭狀態。劉秀的廟號稱為「世祖」,真是漢家在人世間最美的祖先之一啊。而劉邦稱為高祖,是另一層次的體現。

東漢還有個鮮明的特點——節儉。劉秀開朝征戰是「能不打就不打」,統一天下後,封賞功臣,修文偃武,休養生息。西域各國在東漢建朝後,屢次想依附東漢,都被光武帝給拒絕了,這有節儉的因素,也有西域本身不屬於東漢天體範圍的因素,因此光武帝不想管。光武帝好稼穡,最初起兵時,還騎著牛征戰,這是多麼的敦厚、與無欲無求啊,因此後世有人戲稱他為牛背上的皇帝,因此他知道如何發展農業、富足百姓。

到了東漢明帝即位後,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以36人收復了西域,這是自王莽滅亡西漢、西域脫離了中原王朝統治的65年後,再次被東漢統一,且近乎沒耗費國家錢糧,這在中國歷史上似乎無人能及。明帝這麼做與他好佛有關,他有為中國引入佛法的使命。他曾經做了一個夢,夢見西方有尊者,頭上有神聖的光圈,第二天他在朝堂上問大臣,有大臣根據古籍說「這是佛」,明帝很高興就派出使者去請,從此為中國引入了佛法,自此,中華大地上道、儒、佛都到位了。

東漢經過「明章之治」(明帝、章帝執政)後,在漢和帝時期,國力達到了鼎盛,北匈奴被車騎將軍「竇憲」一戰而徹底摧毀,他在塞外三千裡的燕然山上「勒石燕然」,記錄曠世之功。此時南匈奴也被同化入了漢族,自此,前歷代帝朝最大的北方威脅被東漢給徹底的消滅了——匈奴徹底消失在了中國歷史中。其實匈奴自光武帝建朝之後,並沒有怎麼危害東漢,且南匈奴是主動的親近融入東漢,甚至很多人都改姓劉,這可能源於光武帝明君的魅力與卓越武功的影響。而漢和帝在大臣們反對討伐北匈奴的情況下,還要出兵,可能是為了後世朝代永遠不再有匈奴威脅的考量,因為皇帝執行的是天命,做事不論有意或無意,考慮的基點與大臣們都不同;而在南方,伏波將軍馬援等以較低代價平定了南方、及交趾(越南)。

東漢節儉、善政最大化的減輕了民眾的負擔,他是中國皇帝體制中民眾負擔最小的朝代,官員最少。西漢也是,初期更小,但中期漢武帝幾十年的征戰加大了民眾的負擔,但即使如此,漢朝無論在古代(指帝王體制,周朝之前不是帝王體制,負擔更小,而上古,民眾幾乎沒有負擔)、還是在現代,其賦稅之低、民眾負擔之小都是無人能及的。而與此對應的則是東漢極其強大的文治武功、與民眾最舒心的安居樂業環境,這都是東漢體制締結出來的累累碩果。

這也體現了水的強大——水看起來很柔弱,但它卻是本源,是這世間強大的物質。東漢除了光武皇帝六十二歲高壽(陰麗華皇后壽數相當,郭聖通皇后壽數約40多歲,也超出了當時人類的平均壽命)之外,繼位皇帝年齡一般都不大,明帝、章帝、和帝都在壯年時期就駕崩了,與古代人們的平均壽命相仿。而且還有幾位小皇帝。

東漢皇庭後期看起來如此的柔弱,卻能國運238年(含三國,因為它們前期都是東漢皇帝封的王,後期曹丕逼著獻帝禪讓後,劉備承接漢鼎稱帝,也屬於漢朝,東漢如果自獻帝而終,則為195年),並成就了中國歷史上風化最美的朝代、與當時地球上最強大的帝國。一直到亡國都沒有外敵有能力侵犯,後人評論說:「國恆以弱滅,惟漢獨以強亡」,這不得不讓人感嘆人的思想誤人——原來「柔」是強大,他表面看起來這麼弱,實際上卻是這麼強。漢朝推崇的儒家入世文化、與道佛出世文化、及他鑄就的人類衣食住行的文化滋潤著之後的中華2000年,為歷代帝王所承繼,至今不衰,早已成為了中華兒女心中永遠的漢家天國的國風。

東漢似乎也是賢后最多的朝代,和柔敬順、雅性寬仁、仁孝謙讓的光烈陰麗華皇后之後,漢明帝的「明德馬皇后」更是中國歷史上皇后品德的典範。而竇皇后、鄧皇后等不但賢淑,而且神通廣大,在皇帝幼小的時期,強大的衛護著漢庭。她們演繹了「為後、為妻」的品德標準。

光武皇帝駕崩後,埋在洛陽以北的黃河南岸,陵墓面對南面的邙山,北靠滾滾的黃河,後世稱之為「枕河蹬山」之勢,這在所有帝王陵中獨此一家。埋在鬆軟的黃河灘上,而黃河又經常改道,可奇怪的是1900多年來,黃河卻象刻意避開,從來沒有衝擊過光武皇帝的陵墓(名字叫「原陵」,當地叫「漢陵」)。這可能源自水神的尊重?而「枕河蹬山」似乎也是為了開闢河道,不讓山體侵占了河道。世祖劉秀陵墓直接就站在黃河邊上守護著中華民族的母親河,讓滔滔河水無窮無盡的滋養著後世漢家子孫。

在皇帝之外,各朝的名人有的是演繹忠臣,有的演繹惡臣,而有的兩者都要演繹。「漢初三傑」之一的兵仙韓信,他助劉邦打下了漢室天下,這是正面,而在負面上,他也要兼顧到的,他被誣陷謀反而被殺害,是被動的演繹了負面(因為原本是不應該這樣的),但呂雉皇后也因為殺害韓信而殃及了西漢,成為了末法最後時刻舊勢力阻礙劉邦得法的藉口。宇宙是正、負同在的,韓信來源太大,需要兩方面的文化都要演繹,因他而出的「一飯千金」是負面文化——長期供給他食物的亭長家反而不如只給他幾頓飯的漂母,這是人性的弱點——「升米恩,鬥米仇」,他演繹了這種人性,能讓後人明白誰的恩大?誰的恩小?該如何感恩才正確?人排斥大恩的思想是否正確?

本文為個人淺見,難免有不妥或錯誤。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