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五千年:歷史真貌―漢室天下的復興:東漢(二)

(公元25年--公元220年)
心緣


【正見網2004年08月05日】

明章之治

*明帝開明治天下

公元57年二月戊戌,光武帝去世,他的第四個兒子,即太子劉莊繼位稱帝,改年號為“永平”,是為漢明帝。

明帝劉莊自幼就十分聰慧,勤學好讀書,10歲就能讀懂《春秋》,後又精通《尚書》等儒家經典。光武帝劉秀甚為驚奇,因此特別寵愛他。雖然歷來皇位繼承人是立嫡或立長,但劉秀最終改立他這個才華出眾的兒子為皇太子,讓他繼承了皇位。

光武帝統治時期,政治上相對安定,社會經濟也得到了一定發展。明帝即位後,一切遵奉光武制度,使這一局面得以繼續。

明帝繼續實行與民休息的開明政策。在政治上以刑理治國、法令分明,整肅吏治、嚴懲不法官吏,要求“有司勉遵時政,務平刑罰”。他嚴令后妃之家不得封侯與政,對貴戚功臣也多方防範。如尚書閻章因二妹為貴人,不得遷任要職,館陶公主為子求郎,明帝也不允許,僅賜錢千萬;功臣竇融子孫驕縱不法,永平五年(公元62)下詔諸竇為郎吏者皆攜家屬歸故郡,後竇融長子穆,孫勛、宣皆因罪下獄,被處死。永平十四年楚王英謀反事發,被株連以至死、徙和系獄的京師貴戚和諸侯更達數千之眾。

范曄在《後漢書》中評價明帝“善刑理,法令分明。日晏坐朝,幽枉必達。內外無幸曲之私,在上無鄉大之色。斷獄得情,號居前代十二。故後之言事者,莫不先建武、永平之政。”

明帝還要求臣下奏事一定要實事求是,不要用浮誇之詞。

社會經濟方面,則減輕賦稅,鼓勵農桑,興修水利。當他看到黃河水給百姓帶來的災禍時,不禁憂心忡忡,因而召集大臣商議治河之道。公元69年,他派水利專家王景治理黃河,王景修治汴渠完工後,消除了自西漢平帝以來河汴決壞、汴渠東侵之害,從此使黃河900多年未發生重大改道。他還多次下詔招撫流民,以郡國公田賜貧人、貸種食。永平九年至十二年,由於“歲比登稔”,出現了粟斛三十,牛羊被野的繁榮局面。

在思想文化方面,明帝提倡儒學,命皇太子、諸王侯及大臣子弟、功臣子孫等習經,又為外戚樊氏、郭氏、陰氏、馬氏諸子立學於南宮,號“四姓小學”,設置“五經師”以授其業。他還曾親臨辟雍給大學生們講授經義。明帝好佛,當他聽說西域有神,其名曰佛,便在公元68年派遺蔡愔、秦景等出使天竺(今印度)拜求佛經、佛法,並於第二年在洛陽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佛寺--白馬寺。明帝聘請天竺高僧在此譯經、傳教,從而促進了佛教在中國的傳播。

在對外方面,漢明帝很少用兵,實行民族團結政策,使漢族和少數民族的友好關係得到了恢復和發展。

永平元年,西自武威,東盡玄菟的塞外諸族皆來內附,邊境屯兵得以省罷。永平十二年,西南夷中的哀牢王柳貌率其民五萬餘戶內附。至十六年,自汶山以西白狼等百餘國也皆稱臣奉貢。永平十六年,明帝派將軍竇固、耿忠等分兵四路征伐北匈奴。漢軍出酒泉,進抵天山,擊呼衍王,斬首千餘級,追至蒲類海(今新疆巴裡坤湖),取伊吾盧地。明帝詔置宜禾都尉,並留吏士屯田伊吾盧城。公元73年,他派班超出使西域,設置西域都護,西域諸國皆遣子入侍,從而進一步加強了西域與中原的聯繫。自公元9年至此,西域與中原斷絕關係六十五年後又恢復了正常交往。

明帝是個謙遜、自省的皇帝。每當遇到天災時,明帝常常下詔責己。有一次,出現了日食,明帝下詔說:“朕以無德,奉承大業,而下貽人怨,上動三光。日食之變,其災尤大,春秋圖讖所為至譴。永思厥咎,在予一人。有司勉修職事,極言無諱。”於是大臣們紛紛上書論述得失。明帝看後,深自引咎。

明帝十七年春正月,甘露降於甘陵。當年,甘露再次降臨,樹枝內附,芝草生殿前,神雀五色翔集京師。於是大臣們就以明帝威德懷遠,祥物顯應,乃並集朝堂,向明帝祝賀。明帝卻說,這是高祖、光武帝的聖德所致,自己並沒有什麼德行。

明帝在位期間,吏治清明,境內安定。《後漢書》上說,“天下安平,人無徭役,歲比登稔,百姓殷富,粟斛三十,牛羊被野。” 出現了一片繁榮昌盛的景象。史書記載當時民安其業,戶口滋殖。光武帝末年,全國載於戶籍的人口為兩千一百多萬,至明帝末年,在不到二十年的時間裡激增至三千四百多萬。

因此,明帝以及隨後的章帝在位期間,史稱“明章之治”。

明帝在位19年,於公元75年8月去世,終年48歲,葬於顯節陵(今河南洛陽市東南),廟號顯宗,尊諡孝明皇帝。明帝第五子劉炟,繼位為帝,即漢章帝。

*章帝施仁政治天下

漢章帝劉z兀?6―88),永平三年(公元60年)立為皇太子,年方四歲。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明帝病逝後,章帝即位,時年十九歲。即位第二年建年號為建初(76年一84年七月),後來又改為元和(84年八月―87年七月)、章和(87年八月―88年),在位共十三年。  

章帝劉炟為人仁厚寬容,好儒學,年輕時就受到明帝器重,即位後他基本遵循光武帝和明帝時的規章制度和政策,勵精圖治,光大漢室。

在位期間,章帝重視農業生產,提出"王者八政,以食為本",並親耕農田以示鼓勵;又平徭薄賦,減輕農民負擔,鼓勵墾荒,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他十分關心百姓疾苦,有一年,因為秋雨不適導致春旱,章帝非常焦急,他下詔自責說由於自己無德,所以才使百姓受苦,因此“痛心疾首”。於是章帝下令官員整理理冤獄,並從輕處罰;同時向天地山川禱告,祈求上天降下雨來。

在內政方面,他一改東漢前期“苛切”政治,刪簡殘酷刑律50餘條,實行“仁政”、“寬政”。他下詔說:“律雲‘掠者唯得榜﹑笞﹑立’。又令丙,棰長短有數。自往者大獄已來,掠考多酷,鑽鑽之屬,慘苦無極。念其痛毒,怵然動心。書曰‘鞭作官刑’,豈雲若此?宜及秋冬理獄,明為其禁。”

在思想文化方面,漢章帝於公元79年在白虎觀召集諸儒討論《五經》異同,並親臨主持,又令班固將討論結果記錄整理,編成《白虎通義》一書,將儒學推向系統化、神學化,對此後中國歷代王朝的政治法律制度、思想意識、倫理道德,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章帝不但精通經學,又是歷史上一位有名的書法家。他尤其善草書,後世流行的“章草”,據說就是由於漢章帝的愛好而形成的一種書體。

章帝時期,東漢的社會經濟,思想文化,都在光武和明帝盛世的基礎上有更大的發展,東漢王朝的發展至此達到頂峰階段,歷史上將明帝和章帝時期稱為“明章之治”。

漢章帝於公元88年病逝,年僅31歲,葬於敬陵(今河南洛陽市東南),廟號肅宗,諡號孝章皇帝。章帝四子劉肇繼位,即漢和帝。

明章之治

明、章二帝統治時期是東漢王朝的極盛時期。他們能夠遵循光武帝時的各項政策,積極恢復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鞏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使漢室中興。明帝和章帝可以說是東漢繼光武帝之後比較有作為的皇帝。歷代史學家都對此予以肯定,然而肯定的角度則有所不同。大抵明帝以嚴明著稱,章帝則以寬厚著稱。范曄《後漢書》論曰:“魏文帝稱明帝察察,章帝長者。章帝素知人厭明帝苛切,事從寬厚。”薛瑩《漢紀》也說:章帝“除苛法,蠲禁銅,抑有仁賢之風矣!”范、薛二家只見明帝持法過嚴之弊,而未見章帝持法過寬之失。袁山松《後漢書》則說:“孝章皇帝弘裕有餘,明斷不足,閨房讒惑,外戚擅寵,惜乎!若明、章二主損有餘而補不足,則古之賢君矣。”

而章帝持法過寬的失誤在於,他一改光武帝和明帝嚴格禁止外戚和宦官參預朝政的政策,寵愛皇后竇氏,重用竇後之兄竇憲,又優待宦官。自此之後,外戚和宦官這兩股勢力重新登上了漢家王朝的政治舞台。東漢王朝的開明政治從此結束,漢家天下也由盛世走向衰退。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歷史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