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中的做人理念

薛桐


【正見網2024年06月19日】

近些年,媒體經常報導孩子殺害父母的新聞事件,比如,2018年一個六年級的男孩在家用刀把母親砍死,2019年一個12歲孩子用錘子殺親生父母,2020年一對教授夫婦被90後的兒子殺死。聽到這些消息,很多人都嚇出一身冷汗,唏噓不已。咱們中國歷來都是重視孝道的社會,怎麼會有這麼多的社會亂象。

傳統文化中的「孝」

中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儒釋道為中國人奠定了重德行善的文化內涵。常言道:百善孝為先,作為「百善」基礎的這個「孝」,有多少人明白其內涵和能做到呢?「孝」,這個字,上面是「老」字的上半部分,下面是個「子」字,表示「老在上,子在下」,這是長幼尊卑的次序,禮節。

回顧幾千年來中華燦爛的文明和歷史,那些輝煌的基礎,正是我們祖先所奉行的那些做人做事的原則,如孝道、友愛等。大家都知道「伯俞泣杖」的故事。 漢代韓伯俞,梁州人,天性很孝順,母親教育他,一向很嚴格。每次有小的過錯,就用手杖打他,伯俞跪著被挨打,沒有什麼怨恨。一天,母親又用手杖打他,伯俞大哭。

母親驚訝的問:「往日用杖打你,總是心悅誠服的接受,沒有哭泣的現象,今天用杖打你,為什麼哭了呢?」伯俞說:「以往兒子犯了錯,挨打感到很疼痛,知道母親身體康健,今天母親打我,一點兒也不覺得疼,說明母親體力衰退了,所以心裡難過,才情不自禁地哭泣。」

現代社會中的「孝」

但是中共篡政後,正統文化遭到了打壓,它還系統的、有目的篡改歷史、扭曲文化,在這樣的統治下,許多民眾頭腦中有意無意的形成了根深蒂固的進化論、無神論等觀念,這些觀念和世界文明、中國正統文化對立、衝突,造成了嚴重的認知障礙。

有的年輕人對「孝」提出質疑。他們說,父母沒有經過他同意就把他生出來,與自己無關,是所謂的父母無恩論。還有的人說,孝是迂腐的,西方人不講孝,也生活的很好;更有的說那些宣揚孝的別有用心,是為了控制別人。

也有人認為自己很孝順,給父母買衣服、保健品,給父母生活物質上的保障。我們是否把父母放在上面,把自己放在下面,帶著恭敬心去對父母說話和做事呢?很多時候我們不開心了,生氣起來,父母首當其衝成了自己的「出氣筒」。

另外,許多年輕人沒有感到應該對父母感恩,是因為在社會中深感生存不易、生而少樂甚至生而無望,如果他們的父母一輩也是為生活奔波,兩代之間彼此互壓互斥、互傷互害,內心的苦楚無法表達,更難以感受到生命的可貴,在假惡鬥的共產社會中只能用暴力來發泄自己的不滿。

生活在這樣的體制下,我們有種種的無奈,但如果隨波逐流,是自毀前程。歷史上的賢德之士已為我們留下了做人的理念。正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古訓,孝道對於提升個人的道德、涵養、為人處世技巧有好處,孝順孝順,做人有孝才能順。實踐孝道也有利於家庭、社會乃至國家的良性發展。

以孝道治國:康熙皇帝

清朝康熙皇帝,8歲登基,在位61年,開創了「康乾盛世」,是中國歷史上最有作為的皇帝之一。康熙帝的父母在他小時候就去世了,是祖母孝莊文皇后撫養長大的。康熙帝說,真正的孝道是一顆體貼父母及長輩的善心。

孝莊太皇太后晚年時患有「老寒腿」,膝關節酸麻疼痛。她老人家想到溫泉去洗浴治療,康熙帝火速派人前往湯泉處修建行宮。行宮建好後,康熙帝親自陪同祖母前往,一路上,遇到路況窄險,他都親自下來扶祖母的馬車。過浮橋時,康熙帝怕橋不牢固,先親自上橋試一下,然後才讓祖母的馬車通過。

每到吃飯住宿時,康熙帝都要親自侍奉。孝莊太皇太后在溫泉行宮呆了51天,這期間不管雪雨寒天,康熙天天去請安,往返路程六十多裡,甚至有時一天去兩次。《康熙起居錄》的筆錄官不無感慨地說:皇上天性純孝,古帝王未之有也。

祖母的事,都常在康熙心中,關照入微,馬虎不得。孝莊太皇太后大病時,康熙親自嘗湯藥、衣不解帶,生怕祖母想要用什麼東西卻準備不及時和周到。當康熙知道了祖母非常想念女兒巴林淑慧公主時,就立即安排接公主入京。康熙帝晚年的時候說他見過很多家族能昌盛幾代,他們一般都是孝敬之家。

康熙帝不但對祖母孝順,而且還愛民如子。在赤城停留期間,距縣城南二十多裡有個村子,那裡的土壤不好,產糧甚少,聽說皇帝要路過此地,百姓們便跪在路上攔住皇帝騎的馬,請求免除官糧和賦稅。康熙帝聽後當即下旨免除,後來百姓將村名改稱「攔馬站」。

一個孝順的人,心中是有愛的。遇到不該做的事,往往會不忍心去做,所以講百善孝為先。一個人如果能運用孝道把家裡的各種矛盾解決,那他在社會上,在工作中,也一定是一個不錯的領導者和管理者。家是一個人走向社會的基礎,家裡搞得一團糟,他在社會上的工作也很難出色。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今日神州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