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庭清妙即禪關

纖纖


【正見網2024年08月09日】

自古以來,很多修煉人也都是詩人。他們的詩詞往往都是與修煉有關的。清朝詩人張問陶的這首《禪悅二首•其二》頗有神韻。全詩共二十八個字:「門庭清妙即禪關,枉費黃金去買山。只要心光如滿月,在家還比出家閒。」

「門庭清妙即禪關,枉費黃金去買山。」如果自家的門庭清淨,沒有太多的人打擾,就已經處於閉關狀態了,又何必去買座山,進山修行呢?這裡的「門庭」也包括庭院內。「清妙」二字頗有推敲,因為一個人心中清淨了,就會有一種玄妙之感。

「只要心光如滿月,在家還比出家閒。」一個人只要心中充滿善念,在家修行比在外邊更得清閒。詩人眼中的「心光如滿月」是指充滿善念,毫無惡念之意。與佛家的那句「佛光普照,禮儀圓明」有點相似。

從文中確實可以感受到詩人真的有一顆修行的心。古人有「小隱隱於野,大隱隱於市」的說法。很多人喜歡遠離誘惑去深山修行,也不是不行。但也會有其它的干擾,比如生活的不便,人們會為生活而奔波,反而靜不下來。而在鬧市修行,要考驗自己的定力,在誘惑面前能不能抵得住。也有好處,就是生活上往往會無憂。其實都不好修行,都有各自的難處。

大法弟子在工作崗位一邊工作,一邊修行。在古人看來幾乎是不可能的。詩人雖在鬧市修行,其實也在遠離誘惑(清妙)。真的面對名利的誘惑時,未必能行。

大法弟子修的是宇宙大法,有能力在誘惑面前抵得住。這是大法的莊嚴和威德所致。

其實古人的修行,都是在奠定一種修煉文化。無論是進入深山還是在鬧市。只有今天才是真正的在修煉。詩人同其他的名人一樣,都是為今天的正法開創文化。那麼今天大法來了,詩人在哪裡呢?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詩詞曲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