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感:對「為而不爭」的一點理解

陸遠


【正見網2024年11月26日】

老子曾說過「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很多人會認為老子是避世之人,不願意參與人世間的是是非非。但這句名言背後卻有另外的理解。

何為為而不爭?很多事情認為對就要去做,不要考慮得失。這就是真正的「為而不爭」。

《三國演義》中,曹操和劉備都是有統一中原的願望的。只可惜都沒有真正的完成。真正得天下的最後是司馬家族。那他們做的就沒有意義了嗎?也不是。我們都知道,《三國演義》真正演繹的就是一個「義」字。這就是為甚麼人們把劉備方作為主線的原因。劉備、諸葛亮、關羽和張飛,以及趙雲都是義薄雲天的。這給我們今天的人的歷史開創了真正的神傳文化。也就是說,沒有他們的這番演繹,今天的我們對義的理解是有欠缺的。

再者,西楚霸王項羽,只是劉邦的陪襯。如果他知道了最後的結局,還會去做嗎?

歷史上所有的文化,都是為了今天的正法做準備的。看上去沒有達到他們的最後目地。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文化的建立。所以很多時候,我們儘管去做,不要考慮得失。最後的結果都是有原因的。

大法師父在《洪吟》<道中>中告訴我們「做而不求 常居道中」。

人所追求的往往都是有執著的,並不是神要的。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不要老是看結果,才是最好的。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