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壩威脅河流 長江首當其衝

周同 編輯


【正見網2004年10月08日】

據報導,由世界自然基金會與世界資源研究所共同完成的「險境中的河流--水壩淡水生態系統的未來」的報告,列舉了世界上已經建造或正在建造的水壩對自然生態產生的弊端。報告指出,由於水壩建設威脅淡水生態系統,全球有二十一條河流及其流域生態嚴重退化,中國大陸的長江流域排名世界第一。珠江流域也在其中。

報告指出,水壩切斷了河流與泛濫平原、濕地的聯繫,而泛濫平原和濕地可以減緩水進入河流的速度。水壩會對魚的遷移方式和河濱濕地造成影響,比如瀑布、急流、河岸和濕地。這些棲息地是許多水生和陸生生物的覓食和繁殖的場所,它們對維持其它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如:水淨化)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過減緩水流運動速度,水壩阻止了沉積物向下游三角洲、河口、flooded forests、濕地和內海輸送,影響了物種組成成分和生產力。沉積物的淤積還會影響水壩的運作和縮短水壩的壽命;水壩蓄水消除或降低了春汛或洪水的洪峰,而這些洪峰對維持下遊河濱和濕地生態系統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當水壩終止了這些洪峰後,河濱和濕地以及相關物種會逐漸消失。水壩運作還會對水質造成影響。

同時與大壩建設相伴隨的是直接和間接的重大社會影響。直接的社會影響是庫區移民安置問題。水壩和庫區的建設需要淹沒大量的土地, 這些土地有些是肥沃的耕地、有些是具有重要歷史或文化意義的土地,還有一些是居民地。移民安置通常是強制性的,無論是強制性的還是自願的,都存在著重新安置移民的社會影響。當然,大壩還存在一系列間接的影響。位於大壩下游的社區,尤其是那些依賴天然泛濫平原為生的人們,上游修建的大壩會對下游社區的農業、畜牧業和漁業產生影響。

由於發展中國家對水和能源的需求客觀存在,而且急待解決;生態系統遭受破壞的風險也日益增加,特有物種及其棲息地受到了威 脅。當流域內的居民依賴當地的生態系統為生時,比如從事漁業生產,洄遊性魚類、河豚和水鳥就容易受到傷害。有一些水壩建成後一直沒有產生直接的經濟效益, 經常處於不能提供清潔水也不能提供電的狀態,這些水壩對流域的影響最為嚴重。同時,水壩提供的水大部分被浪費了,尤其是被效率差的農業灌溉系統所浪費。全球每年浪費的水達一千五百萬億升。影響了河流生態。

報告說,大壩集祝福與詛咒於一身。在它們提供水和電力的同時,還對淡水生態系統造成了嚴重的破壞,既影響自然又影響人類。現在,世界上60%大江大河上都被水壩、運河和引水工程所阻斷。由於大壩及其附屬水利設施的建設,導致了眾多淡水棲息地和物種的喪失,比如灌溉系統就是罪魁禍首之一。

報告說,中國是世界上計劃興建或正在修建的水壩數量最多的國家,眼下正在施工的有88個,規劃之中的有36個。長江有46座擬建或在建的水壩,因而倍受關注。現在,長江流域人口有4億,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裡214人,是世界上人口 最稠密的流域之一。根據中國政府的說法,長江的水壩建設將提供電力並推動全國的經濟發展,同時還可以確保農業和工業生產用水。不幸的是,這樣過分注重了經濟的發展,而忽視對淡水生態系統和物種的長期影響。長江流域壩高15m以上的水壩數量眾多,已經把流域切割得支離破碎了。 新增的46座擬建或在建的水壩將會給已經不堪重負的流域帶來更多的壓力。

目前,長江是陸地和淡水生物多樣性中心,擁有322種魚類和169種兩棲動物,這些物種將受到新建水壩的嚴重影響。由於河流和河濱棲息地的進一步惡化,許多物種的處境都很危險,包括中華鱷、江豚(世界上唯一的適應淡水的豚類,據報導其數量正在迅速下降)。白鰭豚是世界上最瀕危的鯨類動物,現僅存幾十頭,處境非常危險。白鰭豚歷史上的分布區包括長江流域的中下游以及流域內的支流和湖泊。現在,三峽大壩是白鰭豚分布區的上游界線。據估計1980年白鰭豚的分布數量剩有400頭,到1993年銳減到150頭。現在,白鰭豚僅在長江幹流才能發現少量的個體。正在建設的三峽大壩和流域中游支流的眾多的水壩進一步威脅豚類種群的數量。

其它受到水壩嚴重影響的物種是鶴類。鶴是世界上最瀕危的鳥類之一,其主要的威脅是棲息地的喪失,尤其是其越冬和遷徙道路上途經的濕地的破壞。中國鄱陽湖邊豐富的洲灘成了白鶴的主要越冬場所,在這裡過冬的白鶴占了世界總量的95%以上。三峽大壩將會改變鄱陽湖的水文動態,這將給該瀕危物種造成嚴重的威脅。

長江擁有的魚類資源豐富,是中國重要的漁業區。重要的商業魚類的種群數量都在下降,如中華鱘、鯉魚和白鱘。過去在長江中下游每年的捕撈量約24萬噸,最大捕撈量是1954年的44萬噸。隨後,捕撈量逐年下降,在1983~2000年間,年捕撈量下降到11萬噸。

有關珠江流域,報告指出,珠江流域在建的大壩有10座。珠江是中國南部最大的河流,它在香港和澳門之間注入中國南海,它是中國最重要的水上通道之一。該流域的開發程度較高,據估計已經喪失了80%的原生森林植被。流域內的人口密度為194人/平方公裡。沿著珠江,在最近40年來修建了大大小小的水壩3000座以上,它們阻斷了鯡科魚類的遷移通道。盾齒?和鰣魚,這兩個物種都已經從河流的管制區消失了,並且主要的鯉科魚類如鯪魚也不再有商業捕撈價值了。

報告還指出,中國的南水北調工程代價高昂,而效益難以預料。據估計,該工程將花費120億美元,這不僅僅對納稅人而言是非常昂貴的,對環境而言同樣代價慘重。此外,可以不破壞環境的節水替代方案就近在咫尺。根據WWF中國辦事處的分析,南水北調調水工程立足於過時的、錯誤的假設,比如過分的高估了用水量。即使按照官方估計,在遭受乾旱的北方三省的節水的潛力達500~900億m3。具有諷刺意義的是,南水北調工程總的調水量要少於600億m3。

報告說,目前的水壩建設項目瞄準的是整個流域,比如長江和亞馬遜河,這兩條流域的生物多樣性具有全球性意義。如果沒有在社會、經濟和環境之間取得平衡,人類和自然可能會付出無法估量的代價。

參考資料

《險境中的河流》WWF與世界資源研究所合作編寫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