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二千年 元宵節俗內涵由來知多少?

作者:容乃加

【正見新聞網2025年02月11日】

元宵節俗有哪些?嘉節當前,讓我們一起來猜一猜、追一追元宵節俗的來源時空背景與文化內涵。(Shutterstock)
 

元宵節是個天上人間交會的美好日子。一說到元宵夜,誰能不想起賞花燈呢,宋朝詩人盧炳說「燈火樓台萬斛蓮」,元宵花燈照亮天人之間,一夕如晝,更少不了「燈謎」共歡伴,還有那元宵「嘉夜煮浮圓」讓元宵的記憶更深印人心!你可知道這些元宵節俗的來源嗎?包含什麼深厚內涵呢?嘉節當前,讓我們一起來猜一猜、追一追元宵節俗的時空背景與底蘊。

一、燃燈慶元宵最早起源於何時?根源是什麼?

元宵節最早稱為上元,上元燃燈自漢代以來已經傳承二千餘年。關於燃燈慶元宵的起源,有多種說法。據宋代宋敏求《春明退朝錄》指出,上元節燃燈的風俗源於漢武帝祭祀太一神(泰一神)。漢武帝篤信神仙,熱烈追求成仙之道,《史記‧孝武本紀》記載,漢武帝接受薄誘忌(即著名方士謬忌)之奏,設神壇奉祀泰一神(太一神)。《史記‧樂書》記載「漢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神)甘泉,以昏時夜祠,到明而終。常有流星經於祠壇上。」上辛是黃曆正月的第一個辛日(祈求豐年之日),這一天從黃昏燃火點燈敬拜神佛,燈火通霄光明無際,伴隨鐘鼓笙歌不息,可視為燃燈慶元宵最早的起源。

另一種起源說法則與佛教傳入中國有關。據載,東漢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蔡愔等人求得佛法歸來,漢明帝下令仿照天竺(今印度)的作法,在正月十五夜,於宮中和寺院一律「燃燈敬佛」。一夕火樹銀花,光華萬千,形成了燈節的雛形,演變成今日的元宵燈會。

二、元宵節為甚麼又叫「燈節」?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在上元夜(元宵)賞花燈慶「燈節」是始於初唐。睿宗景雲二年(公元711年)上元,有胡人婆陀上奏請燃千燈,睿宗應許,當晚併到安福門觀賞與官民觀燈同樂,開啟了天子在御樓觀燈的風尚(《帝京景物略》、《事物紀原》)。《舊唐書》和民間《事物紀原》中,都提到了唐睿宗、中宗和玄宗在「正月十五夜」觀燈,中宗還連續二年在「上元夜」微服出宮賞燈會。《帝京景物略》又說玄宗正月十五及前後二夜,不宵禁。唐玄宗不僅愛煞元宵賞燈,還和群臣舉行「臨光宴」、「連夜燒燈」(《舊唐書》)。玄宗觀賞的花燈有留下名稱:白鷺轉花、黃龍吐水、金鳧、銀燕、浮光洞、攢星閣等等,多姿多彩。當時的燈節、燈市和當今宛然沒有兩樣。

「燃燈敬佛」是元宵夜燃燈、點花燈的民俗起源之一。(龔安妮/大紀元)

三、正月十五最早被稱作「元宵」是在什麼時候?

正月十五日古代稱為「上元」,在唐代時有「上元夜」與「元夜」的叫法,而以「元宵」代指正月十五日最早見於唐末詩人韓偓(公元840—923年)的詩作《元夜即席》,他以元宵代稱元夜:「元宵清景亞元正,絲雨霏霏向晚傾。」到了宋代,「元宵」之稱已經普遍。北宋民俗志《東京夢華錄》用「元宵」稱呼正月十五日的夜晚,並記錄當時汴京的元宵盛況,宮廷與民間同樂,燈火輝煌。不過,把「圓子」稱為「元宵」還是後來的事。

四、元宵吃元宵(圓子)從何時成為食尚?

北宋民俗志《東京夢華錄》在元宵節食中提到了「圓子」,到了南宋,據民俗志《武林舊事》記載,受人愛好的「元宵節食」榜首就是「乳糖圓子」,即甜湯圓,另外還有「澄沙糰子」,即豆沙圓子。按照字意來理解,糰子是比較大顆的圓子。可見在兩宋時,元宵節吃「圓子」已經是普及的食尚。

五、元宵節的圓子稱為「元宵」?

元宵節的代表食物「圓子」為何叫「元宵」呢?(Shutterstock)

元宵節的代表食物「圓子」為何叫「元宵」呢?從它的名稱,就容易讓人產生食物和節日名稱相應和的聯想。也有些人說北方人叫「元宵」,南方人叫「湯圓」。真是如此嗎?

乾隆皇帝和群臣的詩——《元宵聯句》「題注」說了「元宵」此名稱的來歷:「浮圓子,都人以元宵節食之,遂名元宵。」就說都城人家過元宵節吃圓子,於是就把圓子叫成「元宵」了。

六、台灣稱元宵節的湯圓為「元宵」是從何時開始的?

晚清民初台灣府歷史學家連雅堂(連橫,1878年—1936年)的《雅言》有一條相關記載:上元日的「元宵」是元宵節「供祭之物」。可見大約晚清民初時,台灣也把元宵節湯圓叫作「元宵」了。當時人吃元宵先用來供祭神佛。

七、元宵節猜燈謎最早的起源為何?

元宵猜燈謎是歷史悠久的傳統遊藝活動,充滿多元文化智慧。(Shutterstock)

猜燈謎古時稱「射燈謎」,燈謎的起源可追溯至漢代的「射覆」遊戲。「射」意為猜測,「覆」指覆蓋之物。「射覆」是漢代流行的一種高段的猜測遊戲。漢武帝曾召集高人猜測覆碗下的物品,據《漢書‧東方朔傳》記載,這些高人都是當時研究占卜、數術的易學大師,他們非常熟悉起卦、卜卦的推測法,用所起的卦來卜算蓋碗下的東西大概的樣貌、性質特色等等,最後綜合這些線索猜出謎底。這種「射覆」的猜物遊戲就是「射燈謎」的前身。今天的「猜燈謎」依然具有這種鬥智的標配特色。

後來,東漢時期又出現了文雅的「酒令」遊戲,行酒令的雙方都以「詩文、成語、典故」來較高下,內容如同製作燈謎的題材。後漢通儒賈逵的文學作品中就含有「酒令」一類(見《後漢書》)。

八、元宵節猜燈謎從何時開始流行?

南宋時元宵的絹絲燈上可以看到剪寫詩詞、藏頭隱語、舊時京都諢語,用來「戲弄行人」(《武林舊事》)。明代時杭州人在元宵玩「猜燈」,就是猜字謎、藏頭詩句,猜燈謎遊戲與元宵燈會賞燈正式結合了起來(《西湖遊覽志余‧熙朝樂事》)。如今猜燈謎依然在考驗著人們的智慧,不僅增添元宵樂趣,也是很棒的鍛鍊腦力、創造力和增進文化涵養的活動!

九、燈謎內容包含哪些題材?

中華文化的燈謎內涵真如海量,不可小覷。趣味風雅是燈謎文化的特色包裝,而其內涵既廣又博,難易深淺不限,範圍無所不包。古代文人不僅樂於猜燈謎的鬥智,有不少人更樂於搜索典籍制謎,上至經史典籍,下至稗官野史、小說雜談……中華五千年文化的內容取之不盡用之不絕,文句、詩句、人名、地名、詞牌名、算術名、俗語、用物……五花八門,內容龐博,反映了五千年積澱而成的深厚文化。

結語:體驗一場天人交會的盛會

元宵燃燈起源於漢代虔敬敬奉神佛的信仰文化,後續加入了賞燈、吃湯圓、猜燈謎等民俗活動,讓人沐浴在祈福、團圓與歡樂青春的氛圍中。元宵節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無論是賞燈會、猜燈謎,還是品味元宵(湯圓),在這一火樹銀花燦如星月的新春夜,用心體驗一場天人交會的盛會,用善念、善心與天地之德融合為一,讓我們在溫暖與神佛護祐中迎向充滿希望的一年。

(大紀元)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