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6年05月21日】
「明志」就是明確志向。古人很重視人生志向的確立,諸葛亮說「志當存高遠」,只有志向遠大才能克服眼前的困難和自身的弱點,朝著既定的目標前行。古人常常登高望遠,表明心志,「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站的高才能看的遠,胸懷大志,不計一時的得失成敗,最終實現宏偉的志向。
孔子說:「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論語・裡仁》),大意是求知的人立志於仁義之道,卻對惡劣的衣食引以為羞恥,這樣的人就不值得與他進行談論了。
古人有「安貧樂道」的說法。孔子曾發出「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等慨嘆。孔子最得意的門生顏淵就是一個安貧好學的人,孔子經常誇他用一個筐盛飯、一個瓢喝水、住在簡陋的破屋裡,卻能做到一直不改他求道的快樂。
《論語・泰伯》記載:「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大意是求知的人不可以不剛強堅毅,因為他們責任重大而且路程遙遠。
這句話是孔子的學生曾參說的。對此,他解釋為:「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意思是以實現仁德於天下為己任,這個責任不是很重大嗎?努力到死才停止,這個歷程不是很遙遠嗎?在孔子的弟子中,曾參一向被認為是一個性情溫和的人,可是這幾句話卻擲地有聲,表達了他對道德的自信和對人格理想的不懈追求。
諸葛亮說:「志當存高遠」(《誡外書生》),即一個人立志應當崇高遠大。他還說:「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誡子書》),即不恬淡寡慾就不能確立遠大的志向,不排除雜念就無法深謀遠慮。這是諸葛亮對其子的諄諄教誨,也是他關於修身養德的至理名言。
一個人利慾薰心,就不能有遠大的志向;心氣浮躁,很難有真知灼見。只有淡泊名利才能立志恢弘,心態平和才能深思熟慮。崇高的理想必然要遠離世俗的貪慾,透徹的思維也經常從寧靜的心境中流出。崇高的人格,需要崇高的情志來支持,需要在淡泊和寧靜中不斷追求和昇華。
古人講:「有志者事竟成」(《後漢書・耿?列傳》)。並不是說確立了遠大的志向後,就可以坐等成功了。在立志與成功之間,還需要堅持不懈的努力。如果沒有實際的付出,再高遠的志向也是空中樓閣。唐代高僧鑒真東渡日本弘揚佛法,歷盡磨難,前五次均告失敗。但是他沒有放棄,直到第六次,終於到了日本,把唐朝的文化帶到日本,他本人成為日本律宗的創始人。
宋代文學家蘇軾說:「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晁錯論》),要想成就大事,才能與毅力缺一不可。中華民族自古就有許多俗語,用來激勵人從小立志,如「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長百歲」等等。東漢名將馬援「少有大志」,以「丈夫立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自勉,為國東征西討,立下赫赫戰功。所以說,樹立遠大的志向對人的一生是很重要的,但這種志向必須是符合道義的,否則,就不會有崇高的人格境界。
(English Translation: http://www.pureinsight.org/node/4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