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7年03月18日】
從2007年2月8日至2月17日的中國新年,英國《泰晤士報》開展了為期10天的「中國周」活動,掀起了學中文的一個高潮。有趣的是,第二天英國各地大雪,當天的報紙在顯著位置上刊登了「Will it 雪or 雨today?」叫讀者來猜「雪」或「雨」兩個字的意思。
琢磨了一下,覺得這句話很有意思。因為從這兩個字的背後能領略到中英文的不同內涵。
雪(snow)和雨(rain),在英文中描述自然現象時既可用作名詞,也可用作動詞。這都表達了人對這些「客觀」現象或過程的認識、感受。
而在中文裡,一般只用作名詞,而相應的動詞則變成了「下雪」或「下雨」。也就是說,從語法上來看,「雪」和「雨」變成了賓語。因為還要有主語,所以從意思上來,這個過程不再是一個「客觀」的現象或過程,而是某種因素(即主語)的行為。
那麼主語是什麼呢?人們常說「天要下雪」,或「天要下雨」。也就是說,主語是「天」。這樣看來,就體現了其背後的內涵:不管「下雪」也罷、「下雨」也罷,中國古人將其視為「天」的行為,而不是象西方那樣將其視為 「客觀」的現象。也就是說,從中我們不難看出古人這種對「天」認識的世界觀。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颳風」、「打雷」「下雹子」等等,也都反映出這種內涵,這種「天」與人的關係、神與人的關係。當然,從作惡時要遭「雷劈」、遭「天譴」等說法中也能看出來,更不用說雷公、電母這些名詞了。
參考資料:
http://www.epochtimes.com/gb/7/2/11/n16198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