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7年04月18日】
真說老子的「消極」
人們一提到老子,往往都想到了「消極」的思想。其實,這是多年來對老子的曲解與誤導造成的後果,而且給「消極」這個詞加入了很多不好的內涵。
就其「消極」本身來言,也不是壞事。歷來中國都流傳著「物極必反」「盛極必衰」「否極泰來」「剝極必復」的言語和思想。老子之所以消「極」,也蘊涵中庸之道,是為了永遠保持不敗,因為老子深知「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道德經》第五十五章)。相反,如果一個人過於積「極」,往往會造成「兵強則滅,木強則折」(《道德經》第七十六章)。
因而,對於老子我們要重新審視。甚至於對以前很多的誤導、扭曲,我們都不能人云亦云。「重為輕根,靜為燥君」(《道德經》第五十五章),一定要靜下心來,理智思考,才能究其因、洞其意、明得失、「不出戶,知天下」矣( 《道德經》第四十七章)。
鯉魚問龍
一日,大士講經畢。
池中一鯉問曰:吾嘗聞鯉魚化龍,真否?
士曰:真!
魚不悅,遂曰:魚龍之分,繫於偶躍,天地非公也!
大士笑曰:差矣!成龍大事,豈為兒戲,龍門萬丈,哪得偶躍?
欲成龍者,必先修心養氣,去躁安神,雖香餌不能誘,萬難不為動,天傾不為懼,勞心苦志,日有所損。經此數載,具無為心,除有為漏,成矣!雖為魚身,實為龍也!豈凡魚所能比哉!
他日一躍,心不在成龍,志不在越門,雖萬丈龍門不可擋!凡魚身重,心欲成龍,意含妄念,雖龍門三尺不能越。天地無私也!
魚大喜拜曰:善哉,吾知矣!
二仙論才
一日,鍾離、洞賓二仙論道。
賓問曰:吾嘗聞曠世英才,一生困頓,何也?
鍾離笑曰:爾得道千年,豈不明其理乎?
賓曰:吾知帝遣文曲臨凡,創學著說,以益後世。何故必困其身也?
離嘆曰:汝輩竟不知其理,況世人乎?
文曲雖為聖,然入世俗必為所染,驕氣縱生,才高自恃,貪名慕利。
欲之成器,必困其身,苦其神,去其浮,喚其真。曲星經榮辱,歷萬難,必脫俗,心清欲寡,徹悟世理。此時為文,意真境悠,足益後世也!
然世人多以其困而憤,難知真意也!
洞賓喜,嘆曰:真吾師也!
寫作感悟
開始寫作已經一年多了。也想交流一下心得體會。其實,寫作的目地是為了表達思想,而且是健康美好的思想。因為文章、文學、語文都講一個「文」字,說話不能「野」。那麼,學好語文的人至少不是一個莽漢。那麼,真想把文章寫到極致,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東西,就是人要重德。當然,現在的人們都不相信善惡有報,都不重德,相信宗教的很多人都不知道其本意,或者都抱有有求之心。誰如果真正的提倡道德善惡,都要挨棒子的。人們只喜歡口頭上宣揚道德,甚至期望享受在這種「宣德」換來的別人的誇耀聲中。道德已經成為一個工具,或者是一個空殼,甚至成為人們的傀儡。
古代,儒生都要學習儒家經典,都知道重德。而文章寫的真是有神韻的,甚至需要更高的道德修養,更高的境界。
為甚麼呢?因為真正能夠打動人心的文章或者話語必須具備以下的條件:一是站在真理的角度上,符合真理,才有力量。二是不要帶有維護個人的因素。什麼不要讓別人誤解我呀,別傷害到我的利益呀等等。三是個人的思想要純淨,因為你的話都帶有你本人的一切內在的思想內涵,是掩蓋不住的。我們平時體會不到這一點,是因為每個人的思想中都多多少少有一些污染,特別是現在的社會。如果一滴墨水滴在清水中,決不會象滴在污水中,不易被察覺。
歷代許多高僧都清修的原因之一,恐怕就是受不了常人話中的凡心。有人會說,現在也有很多的作家和影視藝術家都不錯啊。其實現在的不錯的最高層次恐怕就是「象」吧!和社會非常象,和人們的外在表現非常象,和人們的真實思想非常象。那麼,這樣的作品也只能與時代同生同滅。人們的思想一變,作品就要變。也就是說,人們的標準要是下滑,作品也得跟著下滑,因為作家要善於觀察生活嘛。這樣的效果也只能是推波助瀾。
而好的作品必須能夠啟迪人的善念,給人以美的、心裡陽光的感覺。
正是:文章千古好,只因道德高;仕途一時榮,名利隨風飄。
說文
語言的變化,人心的不古都導致我們對於聖哲著述的難於理解,古代也是一樣的。因此每個時期都需要有人以文載道,結合實際將古聖的教化重新展現,引導人們遵循大道。這大概就是文學――使人文明之學吧。
其實文學本身即發源於此,西方文學以《聖經》為依託,而中國文化不也有人提出以道教為根基嗎? 這樣「文以載道」就有點理順了。
那麼是不是所有的「文」都能載道呢?不一定。佛陀出現了,魔也跟過來了,它們也會「文」,但目地是破壞。「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無毒不丈夫」不也流傳下來了嗎。既然這樣,是不是只重道而不要文了呢?也不是。真正的文還要辨析善惡、明理正道呢! 佛主之妙喻、老子之智慧不是如此嗎?聖人之心妙哉、善哉!
今日之「文」實為術,難為學,何況道!讀者慎之。「非禮勿聽,非禮勿視」不也是聖人的教誨嗎?
為文之難
為文者,須上承聖哲之意,下啟芸芸之眾。
古之賢者,身行聖道,勞心苦志,體聖哲之微意,察當世之民情,然後能作。
錦心繡口,字字珠璣,非嘔心不能成,非瀝血難以得。
然猶恐負於天命,微薄自身,力推古聖,豈非難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