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的啟示



【正見網2007年08月26日】

寺院的鐘

歷史悠久的民族文化,都不可缺少的有「鍾文化」這樣一個篇章。

關於中國最早的鐘,比較流行的說法是以在陝西境內出土的一件陶鍾為起始,年代為原始社會,距今約有5000年之久。在那時,我們的先民就製作出了陶鈴,以在勞作之餘來娛樂。在商代,出現了手執的銅鐃,後來逐漸發展成大小不同、成組的編鐃。周朝初期,出現了掛在架上的編鐘。

兩漢時期,隨著佛教的傳入,為了集僧聚眾,鍾就被請進了寺院,成為佛教的法器。據有關資料記載,在南北朝時,中國已有了截面為圓形的寺院用鍾。相傳南朝時期,京城近五百寺,寺寺有鍾。到了唐代以後,鐘的鑄造有了一個很大的發展,鑄造精美、造型獨特的鐘大量出現。在以後的各個朝代中,鍾更是遍及大江南北,於是有了「有寺必有鍾,無鍾即無寺」的說法,鍾成為寺院的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古代有很多膾炙人口描寫「鐘聲」的詩句,如:唐代詩人張繼的「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杜甫的「欲覺聞晨鐘,令人發深省」;王維的「寒燈坐高館,秋雨聞疏鍾。」常建的「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都此寂,但余鍾馨音。」等。詩中那萬籟俱寂中的悠悠鐘聲,千百年來一直令人心曠神怡、傾心嚮往。

鍾是佛教禮儀中的重要法器,在許多名剎古寺裡,高大的鐘樓,增添了寺院的威嚴。而圓潤洪亮,深沉清遠的鐘聲,也被注入了「驚醒世間名利客,喚回苦海夢迷人」的佛教含義。寺院的鐘依其用途分為梵鍾與喚鍾兩種。梵鍾:又稱大鐘、撞鐘、洪鐘、鯨鍾等。懸掛於鐘樓上,用於召集大眾,或做朝夕報時之用;喚鍾:又稱半鍾、小鍾。吊於佛堂內的一隅。其用途在於通告法會等行事的開始,故亦稱行事鍾。

鍾是佛教寺院裡的號令,在《百丈清規•法器》中說:「大鐘叢林號令資始也。曉擊即破長夜,警睡眠;暮擊則覺昏衢,疏冥昧。」無論是召集僧人上殿、誦經做功課,還是日常的起床、睡覺、吃飯等無不以鍾為號。清晨的鐘聲是先急後緩,警醒大家,長夜已過,勿再放逸沉睡,要早起抓緊時間修持;而夜晚的鐘聲是先緩後急,提醒修煉人覺昏衢,疏冥昧。寺院一天的作息,是始於鐘聲,止於鐘聲。說話聽聲,鑼鼓聽音。同樣的鐘,以不同的心態去敲擊,產生的效果迥然不同。

兩則小和尚撞鐘的故事

有一位小和尚在寺院擔任撞鐘之職。按照寺院的規定,他每天必須在早上和黃昏各撞一次鍾。開始時,小和尚撞鐘還比較認真。但半年之後,小和尚覺的撞鐘的工作太單調,很無聊。於是,他就「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了。一天,寺院的住持忽然宣布要將他調到後院劈柴挑水,不用他再撞鐘了。小和尚覺的奇怪,就問住持:「難道我撞的鐘不準時、不響亮?」住持告訴他:「你的鐘撞得很響,但鐘聲空泛、疲軟,因為你心中沒有理解撞鐘的意義,也沒有真正的用心去做。鐘聲不僅僅是寺裡作息的準繩,更為重要的是喚醒沉迷眾生。因此,鐘聲不僅要宏亮,還要圓潤、渾厚、深沉、悠遠。一個人心中無鍾,即是無佛;如果不虔誠,怎能擔當撞鐘之職?」小和尚聽後,面有愧色,此後,他潛心修煉,終成一代名僧。

有一位老和尚在一天清晨,聽到陣陣悠揚的撞鐘聲音,不由的特別專注的側耳聆聽,待鐘聲一停,他就忍不住召喚,問道:「早晨是誰敲的鐘?」侍者回答:「是個新來的沙彌。」於是老和尚問新來的沙彌:「今天早晨你是用什麼樣的心情敲的鐘呢?」沙彌不知道老和尚為什麼問他,便回答:「沒有什麼心情,只是敲鐘而敲鐘。」老和尚問道:「不會吧?你在敲鐘時,心裡一定想著什麼。因為我聽到今天的鐘聲,是非常高貴響亮的聲音,那是真心誠意的人才能敲出的聲音。」小沙彌想了想說:「其實沒有想別的,只是我尚未出家時,家父時常告誡我,敲鐘的時候應該想到鍾就是佛,必須虔誠齋戒,敬鍾如佛,要用如入定的禪心和禮拜之心來司鍾。」老和尚聽了非常滿意,再三提醒道:「以後處理其他事物時,千萬不要忘記保持今天的敲鐘的心態。」

其實不僅敲鐘是這個道理,做任何事情,起心動念也就是存心尤為重要。第一個和尚為什麼被主持免除撞鐘之職?因為他把敲鐘看作一件令人厭倦的勞作,為了敲鐘而敲鐘,沒有把敲鐘當作神聖的修煉之事,心中沒有誠敬,就沒有用心去做,沒有用負責的精神去做,所以他撞出的鐘聲空泛、疲軟。第二個和尚為什麼能敲好鍾,因為他真正的懂得「敬鍾如佛」的道理,心中充滿對佛的誠敬,自然會用心、負責的、真心誠意的敲鐘,效果當然好。諺云:「有志沒志,就看燒火掃地」,只有用心做好小事才能做成大事。這也驗證了只有心念正了,行為才能走正的道理。

今日感想

在古代寺院,眾僧以鐘聲為號,自覺的按時作息。大家統一的以鐘聲為時間準繩,步調一致的遵守時間修持,保持了寺院的傳統,維護了佛教的尊嚴。在今天的常人社會修煉,當然不會天天有「晨鐘暮鼓」來召喚我們學法、煉功和發正念,有的時候真是因為忙於工作或陷於做事中而錯過了集體整點發正念的時間,那麼如何更好做到按時、準時做好該做的呢?很多同修利用時鐘、手機定點報時,提醒自己,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有的同修利用手機每天二十四個整點報時,只要有條件允許,一到整點就把所有的事情都放下來,靜心發正念,這樣既保證了發正念的效果,也保持了修煉人精進的狀態,很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

修煉是嚴肅的,佛教中有「生命在呼吸之間」的說法,就是修煉人一定要珍惜時間抓緊時間精進不停。因為對於修煉來說,人生最多不過百年,名利如過眼煙雲,只有惜時如金精進修煉才能擺脫輪迴之苦,達到解脫的目地。師父說:「你想,噢,那我過的好,過的不好,反正是我這樣慢慢來就是修煉了,不行!你必須得精進。如果你怠慢了,你不精進,那這顆心我也看的到,你等於對自己不負責任。所以你必須得自己把自己當作一個真正修煉的人嚴肅對待這問題,你才能夠儘快的提高層次。」(《新加坡法會講法》)

修煉人還應該自覺做到守時和準時,到同步整點發正念的時間了,每個人的心中要裝著整體,自己的事再重要,也沒有整體重要,如果所有的弟子真的每天在四個整點都靜下心來,發出強大的慈悲的正念,在另外空間裡,那一定是極為壯觀殊勝的景象,那樣強大的正念也一定能真正起到鏟除邪惡、喚醒眾生的作用。

(明慧網)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