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傳說:「敖包」的由來

茹之


【正見網2007年10月13日】

蒙古族有一個風俗,就是祭敖包。什麼是「敖包」?「敖包」是蒙古語音譯,意思是「堆子」。《清會典》說:「蒙古遊牧交界之所,無山無河為志者,壘石為志,謂之敖包。」它通常用石頭、石塊壘起來,也有用土堆起來的,還有用柳樹枝條圍建的。

「敖包」大多數都築在山頂或丘陵上,一般呈圓形,高約數丈,頂端種有柳樹枝條或者榆樹枝條;此外,在敖包頂上,一般都插有三根「瑪尼杆」,掛著部落的旗幟,正面緊靠敖包安放著一把明晃晃的三股鋼叉,包前有石制的貢桌。

關於「敖包」的由來,在蒙古族牧民中流傳著許多美好的傳說。

比如在內蒙古希拉穆仁草原上,就流傳著「紅格爾敖包」的傳說。傳說有一個蒙古族牧民的母親得了重病,無法醫治。該牧民就徒步趕往聖山五台山,準備燒香拜佛,為母親祈福。他一步一磕頭,歷經千辛萬苦,終於到達了五台山。等他燒完了香拜過了佛,就一下子暈倒了。五台山上有一座神奇的敖包,裡面的神佛感念他的虔誠,就將信徒供奉的食物放到了他的面前。

牧民醒來後,認為佛祖真的顯靈了,老母一定有救了,一下子便坐了起來。他將貢品包起來,快步的往家走。在漆黑的夜裡,他迷路了。正在這時,一盞明亮的燈在他前面亮了起來,為他指路,這盞燈就是敖包裡的神幻化出來的。在明燈的指引下,牧民很快回到了希拉穆仁草原。在紅格爾山包上,那盞明燈突然站住不走了。當牧民回到家裡,看見母親已經完全康復了。

第二天,牧民攙扶著母親,來到紅格爾山包上,用石塊壘起一座敖包,取名叫做「紅格爾敖包」,他希望讓五台山敖包的神靈永遠在希拉穆仁草原上安家。這一天,是中國的農曆五月十八。從此以後,每年的這一天,牧民和他的孩子都來祭祀紅格爾敖包。

研究者認為,「敖包」大抵分為四種類型:一種是用來標明旗(縣)、省界的界標;一種是幸福為了鎮鬼敬神、保佑旗民平安幸福而設置的;一種是用來安葬蘇木達日嘎(鄉一級的長官)、扎薩克(旗長)、英雄、名人、活佛、喇嘛的;最後一種是作為道路的標記用的。

不過,「敖包」在草原人們的心目中,一直具有神聖的位置,象徵著神靈在其位。人們每逢外出遠行,凡是路經有「敖包」的地方,都要下馬向「敖包」參拜,祈禱一路平安;還要往「敖包」上添加幾塊石頭或者幾捧土,然後才跨馬上路。牧羊人在放牧時路過這裡,總要往「敖包」上添加一塊石頭,以保佑人畜兩旺。

祭敖包的歷史十分悠久。《漢書・匈奴傳》記載:「歲正月,諸長小會單于庭祠。五月,大會龍城,祭其先、天地、鬼神……」蒙古人祭敖包就是延續這種古俗而來。大概在清朝時期,「祭敖包」的習俗才固定在每年的農曆五月中旬,一般持續三四天。遠近牧民,都要來參加,還要請眾多的喇嘛誦經,如同過節一樣,非常熱鬧。據說,吃了祭品,人會得到福氣。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歷史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