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族傳統舞蹈:莽式舞

茹之


【正見網2007年12月21日】

曾在中國歷史上建立了一個輝煌王朝的滿族,在中華文明史上亦書寫了燦爛的一筆。歷史上滿族就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其舞蹈大體可分為祭祀舞、筵宴舞、民間舞三類,一些舞蹈今日依然在民間流傳,其中最為著名的舞蹈之一是筵宴舞:莽式舞。

「莽式舞」又稱「瑪克式舞」,是滿族的傳統筵宴舞,舞蹈名稱是滿語的音譯。當滿族人有盛大的宴會時,男女主人要依次起身表演舞蹈,其表演形式是:「先舉一袖在額前,然後反一袖在背後,盤旋作勢」,稱為「莽式舞」。其間還有一個人高聲歌唱,其餘人等唱「空齊」相和,稱為「空齊」。

清朝人吳振臣在其所著的《寧古塔記略》一書中記載道:「滿洲人家歌舞名曰莽式,有男莽式,有女莽式。兩人相對而舞,旁人拍手而歌」,主要是在新年或者喜慶之時表演。祭祀太廟的時候只用男莽式禮。

「莽式舞」一般分為三大段:第一段為起式,預示著舞蹈即將開始;第二段為「對舞」,即男女相對而舞。第三段為「亂舞」,即舞蹈的高潮,多人參與舞蹈,表演各種技藝,場面十分熱鬧。

「莽式舞」相傳有「九折十八勢」,分指舞蹈的不同段落的動作和舞姿。「九折」指起式、拍水、穿針、吉祥步、單奔馬、雙奔馬、怪莽出洞、大小盤龍、大圓場。

起式,是男女兩隊出場動作,手上下擺動,一袖於前,反一袖在背後,腰不動,走方步。隨後,男女動作逐漸分開,女的有「吉祥步」、「扶賓」、「捧天」、「展臂」、「小旋」等動作。男的有「躍武」、「擲石」、「玉身」、「大旋」等動作。

「拍水、穿針」是模仿滿族人捕魚時的動作。「吉祥步」是表現吉祥歡慶的動作;女性舞者體態輕盈的走在路上,忽走忽停,忽而揚手忽而甩紗,舞姿婀娜多姿,似水流雲。

「單奔馬、雙奔馬」是男性舞蹈動作,舞者模仿打獵和出征時的動作,反映滿族人剽勇、驍悍的特點。「怪莽出洞」是模仿莽蛇蜿蜒出洞,舞者左右手臂握拳,分別從額前向下環繞,雙腳「正步」踏步;大蟒出洞後與人相遇,最後被眾人降服,蟒退人歡。

「大小盤龍」是表現龍戲水的動作。女性舞者揮動手中的素綢,時連時分組成龍的動態,好似蛟龍出水。「大圓場」是男女舞者共同起舞,表達歡慶、喜悅的心情。

「十八勢」指十八個舞姿,包括手勢、腳勢、腰勢各三個,肩勢、轉勢、走勢各兩個,鼓勢三個。其中的「鼓勢」是舞者手持抓鼓(滿族的一種打擊樂器)正步前進或後退,右手持鞭擊打鼓面。

清朝入關後,將莽式舞的舞姿吸收進宮廷舞蹈中,規模越來越大,舞姿也趨於柔媚。在乾隆時期,定名為「慶隆舞」。「慶隆舞」內分大、小馬護為「揚烈舞」,是為武舞;大臣起舞上壽為「喜起舞」,是為文舞。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今日神州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