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復興盛期的美術(一):文藝復興盛期(Hight Renaissance 1500?-1520)

---達文西介紹
周怡秀


【正見網2007年12月30日】

文藝復興盛期(Hight Renaissance 1500?-1520)

從十四世紀的喬托開始,義大利的藝術家們出自於對希臘羅馬古典美學的嚮往,開始重視對自然的觀察與對物體真實表現。十五世紀的馬薩其奧(1401-1428)更往前邁進一步,成功的以透視法和光影法製造了立體的三度空間。此後近百年間人才輩出,雖然在技法上仍屬摸索和實驗的階段,然而形成的藝術風格已經多樣而可觀。當代的人自己也意識到所處的時代非同小可。如十五世紀中葉的馬提奧・帕米利就曾說:“感謝上帝讓我出生在這個充滿希望的新時代,在這時代中已經有許多才德並茂的人,其數量之多,越過以往的一千年。”確實,藝術上的蓬勃發展帶動著社會風潮,幾乎遍及於人們生活所接觸的、所看到的一切,藝術家和他們的活動成了眾人關注的焦點,人們就在街談巷議中見證著美術的成長。義大利人把這成果豐碩的15世紀叫做“Quattrocento”[1],後來成為藝術史上一個傲人時代的代詞。這些先輩的努力奠定的堅實的基礎,為文藝復興盛期開啟了大門。

人們經常把達文西、米開蘭基羅、拉斐爾等三位藝術巨匠的成就和文藝復興盛期等同起來。因為他們的出現,意味著人類的藝術真正的達到了成熟,並且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峰,許多作品至今仍被認為是難以超越的經典之作。三位藝術家的人品、特質各不相同,藝術上的表現也各有所長;然而他們對完美的追求和一絲不苟的工作態度,則是一致的。上蒼在賦予這些藝術家們天縱英才的同時,也託付了他們帶領人類的藝術走向成熟的歷史使命,讓人們知道什麼是美,什麼是真正的藝術,以及如何去完成作品。所以他們的作品對當時人們影響至深,對此後數百年的藝術和審美觀也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文藝復興盛期一方面是以整體藝術的成熟度和豐碩成果來定,一方面也正好是三位藝術巨匠的藝術生命重疊期間。大約自15世紀末到十六世紀的前二十年,這些重量級的藝術家和作品相繼出現。但也由於上述三位巨匠的光芒過於耀眼,有時似乎掩蓋了其他人的藝術成就。事實上以當時藝術整體上的成熟,許多其他藝術家也都達到了相當高的藝術水準。如果把時空範圍擴大,北方的杜勒、和威尼斯的吉奧喬尼和提香也都在這段時間有傲人的成就。由於各地有其特殊的環境背景形成的特色,所以北方的文藝復興和威尼斯畫派將另闢章節討論。

文藝復興盛期背景概述:

佛羅倫斯逐漸沒落:

佛羅倫斯是文藝復興的發源地,早期的大師們在此打下了基礎,在藝術成就上也一直是處於領先其它城邦的地位。然而十五世紀末的一連串動亂,使得繁榮的景象不復往昔。1494年佛羅倫斯遭法國入侵,表現軟弱的美迪奇家族因而被市民推翻。一度掌權的多明尼克修士薩弗納羅拉[2]以極端的清教主義,強烈批判佛羅倫斯的奢華腐敗和文藝復興藝術崇尚的異教性質和“傷風敗俗”的內容[3] ,對佛羅倫斯藝術家造成極大的影響和衝擊。也由於他對人民的管轄措施過於嚴苛,後來導致佛羅倫斯人民再度反抗。1498年薩弗納羅拉被教皇判為異端,最後在西格諾瑞廣場遭火刑處死。

1494年美迪奇家族被人民驅逐後,城市開始採用共和體制。1502年索德裡尼被選為總督(等於國家元首),不過共和政體很短暫,美迪奇家族不久再度掌權。

教皇延攬人才,羅馬成為藝術中心:

雖然文藝復興幾位重要藝術家如達文西、米開蘭基羅和拉斐爾都曾在佛羅倫斯發展,然而最終都離開佛羅倫斯前往他處[4] 。而羅馬相對平穩,又是位高權重、財力雄厚的教皇國所在,歷任教皇為了樹立教廷權威,也經常召喚各地優秀的藝術家前往榮耀天主的殿堂。例如波提且利、佩魯吉諾、基蘭達憂等人都曾在梵第岡獻技;而雄心勃勃且出手闊綽的教皇朱利阿斯二世更積極建設梵帝岡;召引了布拉曼特、米開蘭基羅和拉斐爾前來梵帝岡工作,藝術家們因而有大顯身手的機會。在這時期的羅馬產生的作品風格,由於多為宗教題材,具有莊重、嚴謹等特性,正好承襲了佛羅倫斯藝術家重視結構的特質,為後世留下了許多震古鑠今的經典作品。因此在16世紀以後,藝術重心逐漸從佛羅倫斯移至羅馬。

文藝復興晚期重心在威尼斯:

然而文藝復興的盛期並不長久,繼達文西1519在法國去世後,年僅37歲的拉斐爾在1520年也驟然病逝。隨後在1527年羅馬受到外敵劫掠,大傷元氣。義大利政治經濟一落千丈,災禍頻仍,給藝術帶來極大的衝擊,可能由於局勢的不安,藝術風格也逐漸脫離古典均衡美學原則。又因為文藝復興盛期的古典完美形式已達到頂峰,後世藝術家們在模仿的同時自覺難以超越,於是衍生出一些形式誇張,寓意隱晦的作品,後世稱為“矯飾主義”(Manierisme)。此時文藝復興盛期已告結束,藝術人才凋零,相對之下平靜而富裕的威尼斯則繼續發展出其獨特風格。

主要藝術家介紹及作品賞析

1. 雷歐納多.達.芬奇[5] Leonardo da Vinci (1452 ~ 1519)

“到了文藝復興時期以後,達.芬奇與那些藝術家的出現,其實也是神有意叫他們引領人走向藝術的成熟、告訴人怎麼樣去完成作品,所以當時他們的作品對人類的影響很大。”(《在美術創作研究會上講法》,2003年)

雷歐納多.達.芬奇可說是人類美術史上最負盛名的藝術家了,他的名字幾乎是無人不曉。除了《蒙娜麗莎》、《最後的晚餐》等經典作品之外,他的博學多才也是為人所樂道的。達文西不僅集畫家、雕塑家、建築師於一身,對音樂、數學、機械、工程和各種自然科學領域也有深入的研究,在解剖、視覺和水力方面的認識更是超越了他的時代,同時也憑著想像力發明了許多器械。然而,歷史賦予達文西天縱奇才的真正目地,應該還是讓他將這洞悉事理的智慧,結合對人性的觀察和對美感的敏銳直覺力,在藝術創作上充分發揮,以完成他引領人類藝術走向成熟的使命。有學者認為,從達文西的《最後的晚餐》開始,文藝復興的美術才正式進入了盛期。所以雖然達文西大半生屬於15世紀,但由於他是使藝術達到成熟階段的第一人,所以後人將他與兩位後進 ─ 米開蘭基羅和拉斐爾,並列為文藝復興盛期的三位巨匠,並稱為“文藝復興三傑”。

生平簡述及作品

童年

1452年四月十五日,雷歐納多.達.芬奇出生於佛羅倫斯境內的Vinci鎮。父親Ser Piero da Vinci是一名公證人,其家族四代都從事公證業。母親Caterina出身農家,父母並未結婚。達文西5歲時才由父親帶回家族中教養。

達文西的私生子身份和離開生母的童年,對他的性格是否造成影響不得而知。但是聰慧清奇的雷歐納多,深得父親家人的喜愛,對他視同己出。

根據記載,達文西自幼表現出不凡的才華,數學能力強,舉止高雅,談吐不俗,喜歡交朋友。在音樂方面也很有天分,能彈奏豎琴即興伴唱。當然,最出色的表現還是在繪畫上。而芬奇鎮座落在山丘之間,又提供了達文西一個從小接觸大自然的環境。少年時代的達文西必定花了許多時間暢遊在大自然中,觀察動、植物、飛鳥、溪流,岩石、山巒……這些偏好大量在反映他未來的筆記本和草稿中,並且也成為他日後創作中的資料來源。

達文西隨父親在1466年搬到佛羅倫斯[6],老達文西發現兒子的繪畫的才能後,便將他的一些習作帶給藝術家好友維洛其奧(Verrocchio, 原名Andrea di Cione,1435- 1488)評鑑,結果維洛其奧大為激賞。不久之後,年輕的雷歐納多便高高興興地成了維洛其奧的入室弟子。

學徒時期[7](1466 - 1472)

當時維洛其奧是佛羅倫斯最有名的全能藝術家,雕塑、金工、木刻、繪畫、銅鑄,珠寶設計等樣樣精通,而且對建築、工程也有涉獵,同時對天文、地理、歷史和音樂都有興趣。他的工作坊不只是十五世紀後半佛羅倫斯最大的一個,同時也是人文薈萃的場所,許多學者、藝術家經常在此聚會,討論學術問題。不少赫赫有名的大師,如波提且利(Andrea Botticelli)、佩魯吉諾(Pietro Perugino,拉斐爾的老師)、吉蘭達憂(Domenico Ghillandaio,米開蘭基羅的啟蒙老師)、和克瑞迪(Lorenzo di Credi)等也都在這裡工作過。

工作坊(workshop)是文藝復興時期一個藝術家技藝養成的必經之途。那個時代並沒有教科書,除了口耳相傳的知識,學徒必須從「做」中學起。十五世紀的藝術家都被視為藝匠,只有達到像維洛其奧那樣的名望才有社會地位。工作坊的任務五花八門,例如裝飾比賽的盾牌、為嫁妝箱畫裝飾圖案,洗禮盤、死者面模、還願的裝飾板,肖像畫、祭壇畫,有時還要做紀念雕像;最多的是禮拜堂的宗教壁畫。工作坊也受到工會等組織的嚴格規範,老師和學徒之間有一定的權利義務。一般學徒在14歲左右進入工作坊,第一年,除了幫忙雜事外,學徒要先學習素描基本功,再花幾年學習其他繪畫必備的相關技能,如研磨顏料[8]、製作畫筆[9]、準備畫板和打底[10]、處理金箔等。在這些技巧熟練之後,學徒才能開始學習繪畫。藝術家也有責任讓學徒有機會參與工作,從實際操作中學習。繪畫技巧達到一定基礎的學徒,老師會先讓他參與繪畫工作中比較不重要的部分,技術好的學徒則可以參與到比較重要的部分。

The Young David 1473-75 Bronze, height 125 cm Museo Nazionale del Bargello, Florence

 

 


維洛其奧的《年輕的大衛像》,據說是以少年的達文西作為模特兒

達文西在維洛其奧的工作坊中可謂如魚得水,獲益良多。維洛其奧本身多才多藝、學識淵博,著重以科學理論來處理繪畫和雕塑的技術問題,對解剖學和透視法尤其重視,是個觀察力敏銳的寫實派畫家。對學生要求嚴格,又能循循善誘;達文西在工作坊打下了基本功的堅實基礎,學會了各種繪畫和雕塑的技藝,才華也得到充分的成長和發揮。在這個環境中達文西還接觸了許多學者、藝術家和科學家[11],吸收了當時最先進的知識與人文思想,這些都成為未來達文西在科學方面研究的基礎和美術創作的靈感泉源。

1472年,20歲的達文西加入了聖路加工會成為正式的藝術家,這意味著他的美術才能已經受到充分肯定。但是,或許出自對老師和工作坊的情感,他並不急於自立門戶,繼續待在維洛其奧的工作坊當了幾年助手。

在這一段時間,達文西幫助老師維洛其奧完成了著名的《基督受洗圖》,這是1472年維洛其奧受佛羅倫斯聖.薩爾非(San Salvi)教堂的委託製作一幅祭壇畫。維洛其奧畫了畫面中央主要的部分 ─ 正在進行洗禮的施洗約翰和耶穌;而最左邊的天使和背後的風景則交給愛徒雷奧納多處理[12]。據說後來維洛其奧看到這靈秀的天使時候,感嘆後生可畏,發誓將來不再畫畫了[13]。達文西在畫中採用了當時還是新技術的油彩,而維洛其奧採用的是蛋彩。這也說明了達文西勇於嘗試新事物。

 

 


《基督受洗圖》

The Baptism of Christ; 1472 - 75, Oil on wood, 177 x 151 cm, Galleria
degli Uffizi, Florence

 

註解:

[1].義大利文原意指400,或1400。藝術上藉以指整個15世紀義大利的文化和藝術活動;涵蓋了中世紀晚期(特別是“國際哥德式”風格)與文藝復興早期的藝術風格。

[2] 1494年一位多明尼可教會的修士薩弗納羅拉Girolamo Savonarola (September 21, 1452 ━ May 23, 1498)成為佛羅倫斯的宗教領袖,他大肆批判佛羅倫斯的奢華和墮落,和美迪奇家族操弄政治。藝術上反對古希臘羅馬的“異教”風格,譴責傷風敗俗的裸體畫。並且預言如果佛羅倫斯繼續背離上帝,將受天譴,災難不斷。他的說道吸引了無數的支持者和懺悔者,包括米開蘭基羅和波提且利都深受影響。後來義大利果真因為法國軍隊的入侵陷入混亂,美第奇家族遭反叛的市民們推翻,佛羅倫斯向查理求和。此時佛羅倫斯經濟衰敗,瘟疫叢生。世人更加相信薩伏那羅拉所言:翡冷翠因背離上帝而導致天災人禍不斷。薩伏那羅拉此時建立了神權統治。但是人們逐漸又對他極端嚴苛的教規產生不滿,最後教皇將他視為異端處以火刑。

[3] 指希臘羅馬的神話題材,特別是藝術風格中對人體美(裸體)的歌頌。

[4] 如達文西1482年就已經前往米蘭,雖然曾經一度回到家鄉,但是數年後又回到米蘭,其後又先後走訪羅馬、法國等地。

[5] Leonardo da Vinci意指“來自芬奇鎮的雷奧納多”,西人多直稱其Leonardo;中文達.芬奇或譯為“達文西”。

[6] 《藝術家列傳》作者瓦薩利曾記載達文西少年時代的一件事。有個農夫拿了一個圓形盾牌請求達.芬奇的父親送到佛羅倫斯繪上文飾,父親把盾牌拿去交給兒子。年輕的達文西為了讓盾牌達到震懾敵人的作用,把盾牌帶入收集了各種蟲蛇等動物的密室中處理。他參考了希臘神話中蛇髮女妖的形像,把昆蟲和動物造型結合、變化,還加上了噴火、毒煙等效果,於是盾牌上出現了前所未見的恐怖怪獸。他花了很長的時間在這個盾牌上,到了父親和農夫都不再催促他的時候,他才讓父親來取回盾牌。老達文西乍見盾牌時嚇了一大跳,以為見到了什麼妖怪。結果父親打起如意算盤,買了一個普通盾牌交給農夫,卻把達文西的傑作以100金幣賣了給一個佛羅倫斯商人。後來這個盾牌又以300金幣到了米蘭公爵手中。

[7] 達文西在哪一年進入維洛其奧的工作坊,說法不一。有人推測是1466年,也有認為達文西是1468年離開芬奇鎮前往佛羅倫斯的,所以認為他的學藝生涯應始自1468-69年。

[8] 學徒的每日必須的重要工作之一是讓顏料供應充足。當時沒有我們今日工業生產的管狀顏料,畫家必須視當日需要量自己製作。製作顏料的方式是先將色料用缽和研杵搗碎、磨細,再與膠質或油質的黏合劑調合。如蛋彩用蛋黃,油彩用亞麻仁油或核桃油等。色料的來源有礦物、植物和有機生物。如昂貴的青金石可研磨成海青色,藍銅礦磨成較便宜的藍色;鼠李的漿果可製成鮮艷的銘黃色;胭脂蟲可製成洋紅色。

[9] 軟毛畫筆是將雪貂的尾毛紮成束,固定在翎毛管上,外面再套上木桿。最好的品質是俄國的黑貂毛製作的。而質地交硬的筆是用豬鬃製作,真正繪畫之前,必須先用豬鬃毛筆粉刷木板或牆壁使之變軟些。

[10] 白楊木、橡木和銀杉都適合作為木板畫的材料。首先學徒必須煮過木料,避免木頭裂開,然後用皮革製成的透明膠料塗遍木板,最後打上石膏粉,使板面平整後才能用來繪畫。畫面的底層也常使用瀝青,能使畫面明暗分明。達文西就喜歡用瀝青打底。

[11] 例如他與當時佛羅倫斯的學者兼哲學家、數學家、醫學家普.托斯卡尼裡相交甚密,向他學習了許多科學與文化知識。

[12] 最左邊捧著耶穌衣袍的確定是出自達文西之手,但是另一個天使有學者認為是波提且利之作。

[13] 瓦薩利《藝術家列傳》。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藝術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