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神的現代觀(新加入錄音)

鄧正梁


【正見網2008年11月28日】

神,就是元神,是道家名詞。中醫有一句話「有元神則生,無元神則亡」,也提到「心藏神」、「元神渙散」這些名詞。

元神的理論

「元神」簡稱「神」,有些象是俗稱的「靈魂」,因為靈魂的定義說的很籠統,也不完全是指元神。《黃帝內經》講:「心藏神」,孫思邈在《千金要方》說:「頭者,人之元首,人神之所注」,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提出:「腦為元神之府」,道家修煉更進一步講元神藏在「泥丸宮」。

泥丸宮的位置就是現代醫學所說的松果體。什麼是松果體?


Pineal gland松果體

依託人腦百會穴之下,雙眉之間,印堂之後深處,西醫言松果體,道家言天眼,佛家言識海的這麼一處地方。鍊氣有成者每日以氣溫養之,久而能視人身之氣,人有五臟六腑,各屬五行,開竅於五官,氣華於面,因此能望其表而知其裡,氣機交感,因此能望其色而斷其病。

松果體是人體的第三隻眼睛。說人體有第三隻眼睛,似乎是不可思議。其實,生物學家早就發現,早已絕滅的古代動物頭骨上有一個洞。起初生物學家對此迷惑不解,後來證實這正是第三隻眼睛的眼框。研究表明,不論是飛禽走獸,還是蛙魚龜蛇,甚至人類的祖先,都曾有過第三隻眼睛。「深居簡出」、「與世隔絕」的第三隻眼睛,雖然不能直接觀察五光十色的大千世界,但能感受光的信號並作出反應。例如人們在陽光明媚的日子裡會感到心情舒暢、精力充沛、睡眠減少。反之,遇到細雨連綿的陰霾天氣則會情緒低沉、鬱鬱寡歡、常思睡眠。這一現象正是松果體在「作祟」。

人的生成

人是「天地合氣」所生成的,所以人包括「天的成份」 (「無形」)與「地的成份」 (「有形」)兩大部分。《黃帝內經》闡述人與萬物是如何經由天與地的作用而產生的:《黃帝內經》說:「夫人生於地,懸命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

人的構成

人既然是「天地合氣」的產物,所以人的組成就包括:「天的成份」與「地的成份」:
(1)「地的成份」:就是一般所說「有形」的身體,是後天形成的。
(2)「天的成份」:與天相同,屬於「無形」,是先天形成的。元神屬於「無形」,是肉眼所看不見的,是道家所說人身三寶「精」、「氣」、「神」中的最高位。

元神是人所必須具備的

人除了「有形」的身體,還必須具備「無形」的成份,尤其是元神。在《黃帝內經》中,黃帝曰:「何者為神?」岐伯曰:「血氣以和,營衛已通,五臟已成,神氣舍心,魂魄畢具,乃成為人。」人的生成,是以母血與父精為基礎,結合成胞胎,發生成臟腑形體,通調血氣營衛後,還必須具備神、魂、魄,才能成為完整的人。

人真正的主宰是元神,所以《黃帝內經》說:「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就是這個道理。

七情

中醫所說的七情就是喜、怒、憂、思、悲、恐、驚,始見於黃帝內經。大腦只是語言的翻譯機,人的真正感受是在元神。

早在2000年前的《禮記》一書裡,就記載著:「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說明了這些天生俱來的情感是不用學習而自己就會的。

養神的方法

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恬淡虛無反而更健康,合於道,也就是有道德涵養,合於做人的法則,則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

反觀現代人,較容易縱情聲色犬馬,食則膏糧厚味、生活務必刺激暢樂於心,黃帝內經對短命的人生活描述記載在《上古天真論》:「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如此生活不知節制,各方面均以享樂主義為上,就會夭壽短命。

七情致病

明朝有一部《普濟方》,把「七情」同病理聯繫了起來:「七情者,喜怒憂思悲恐驚,若將護得宜,怡然安泰;役冒非理,百病生焉。」說明的七情調攝不當會導致疾病。

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人有五藏,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故喜怒傷氣,寒暑傷形。暴怒傷陰,暴喜傷陽。」這一段話更進一步說明了七情容易導致疾病的原理。

七情對五臟的傷害,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進一步說道:怒傷肝,悲勝怒……喜傷心,恐勝喜……思傷脾,怒勝思……憂傷肺,喜勝憂……恐傷腎,思勝恐……

從上述文中大略可以看出來,七情太過對身體都是不好的,七情之間還有相生相剋的關係。如怒勝思、喜勝憂等等。

七情調攝不周,可導致臟腑功能紊亂,氣機失常,七情鬱積可以出現:「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等一系列病理變化。七情變化可影響人的情緒和健康。

《黃帝內經・舉痛論》中進一步提到七情致病的具體情況:「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飧泄,故氣上矣。喜則氣和志達,榮衛通利,故氣緩矣。悲則心系急,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榮衛不散,熱氣在中,故氣消矣。恐則精卻,卻則上焦閉,閉則氣還,還則下焦脹,故氣不行矣。……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勞則喘息汗出,外內皆越,故氣耗矣。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矣。」

喜怒哀思本是人之常情,人就是為這情而活著,生氣、高興、喜歡、怨恨都是情,但是七情太過就會生病。強烈的思想情節,大喜大悲,大驚大怒,均能導致氣機紊亂。唐代名醫孫思邈說過:「多喜則妄錯昏亂,多怒則百脈不定,多愁則心攝,多惡則憔悴無歡。」古人還說:「莫道喜怒不傷身,七情過極百病增。」

在實際生活中,我們常常耳聞目睹這樣的情況。憤怒時肝區兩脅痛,肺癆的人易有憂鬱傾向,思慮過度則引起脾胃失調。有人肝火較旺,處事急躁欠冷靜,氣逆上沖,怒火勃發後口吐鮮血等等。這是大怒耗傷血液,陰血虧耗。有人狂喜暴喜後,精神處於十分渙散的狀態,大腦控制能力明顯降低,缺乏理智。

內經曰:「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婦女有難以講出的隱曲,經常憂鬱焦慮,產生月經紊亂。明代醫學家張景岳說:「凡遇大驚卒恐,能令人遺失小便,即傷腎之驗。」有人驚嚇過度,小便自流,神不守舍,婦女則傷及胎氣,崩漏流產。

關於七情與人體健康的密切關係,在文學與史籍上亦不乏記載。《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三氣周瑜,使周瑜三次「金瘡迸裂,」斷送了性命。北宋詩人陸游與唐婉的悲劇,更向人們展示了七情導致的結局多變。當病魂常似鞦韆索的唐婉看了陸游寫的「釵頭鳳」詞後,更加優郁,一病歸西。而陸游卻經受了巨大的精神和政治上的打擊,晚年閒居山陰,生活拮据,但樂觀豁達,總是用微笑迎接逆境,活到85歲高齡。《紅樓夢》中林黛玉多愁善感,當她聽說寶玉和寶釵結婚的消息後,不禁滿含悲憤一氣而亡,而賈寶玉的痴心迷戀與王熙鳳的專橫弄權,無不說明七情在生活中的作用。

中醫臨床上有一種「梅核氣」病,梅核氣指咽喉中有異常感覺,如梅之核阻於喉部,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故名之。此病以婦女為多見,相當於現代醫學所說的咽部神經官能症、癔球、咽異感症。此病是由於精神情志刺激,以致氣機不利,肝鬱脾滯,運化失司,津液不得輸布,積聚成痰,痰氣互結於咽喉而致。此病患者常有多愁善感,性情抑鬱,好生疑心,特別注重自身某些細小變化等性格特點。患者的喉部異物梗阻感,常常在遭受某種精神刺激或心境不良時出現,且每因情緒波動或過度疲勞而明顯加重。發病時,患者做空咽動作常覺梗阻明顯,然而卻不妨礙進食。當患者處於緊張工作狀態或專心欣賞文娛節目,或心情舒暢時,可全然不覺梗阻。更年期婦女因體內荷爾蒙的變化,更易罹患此疾。對梅核氣的改善,必須注重心理疏導,消除或減緩不良心理狀態才能痊癒。

結論

一個人氣血充沛,情緒穩定,則神采奕奕,精神泡滿,健康長壽,反之則產生疾病。法國大文豪雨果說過:「世界最浩瀚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廣闊的是天空,比天空還要浩瀚的是人的心靈。」要實現自己心中的理想必須須有寬闊的胸懷和健全的身體,而擺脫七情的影響是關鍵因素,佛家還鼓勵一般人放棄情的執著,用慈悲心來代替。

人生的道路坎坷不平,磨難重重,但是,只要面對生活微笑,樂觀向上,坦然處之,心境寬闊如海,一切煩惱憂愁執著就會煙消雲散。古人很早就懂的這個道理,思想上安定清淨,不貪慾妄想,體內的真氣就和順,精神內守而不耗散,疾病無從發生,真正達倒養神的目的。

(2008未來科學與文化研討會)

MP3錄音

下載方法:按滑鼠器右鍵,在彈出菜單中選擇「目標文件保存為…」(Save Target As...)。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