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書法比賽』說開去

沉思


【正見網2010年01月06日】

長孫是個粗枝大葉、遇事滿不在乎、充滿好奇心的男孩兒。月初,媳婦打來電話,說他要代表班上參加校內班際「書法比賽」,我聽了一愣,問他課堂上有學習過嗎?答說根本沒這個課程,只是孫子一口咬定,他在安親班裡曾學過那麼一回!就因為這句話,他就這麼稀裡糊塗的,得在月底硬著頭皮披掛上陣啦!這下糗大了!咋辦?臨時抱佛腳吧,到我這兒現學現賣呀!

看著他滿懷欣喜的把玩著我保留下來的──他老爸求學時代所用過的老舊墨盒,然後再按著我教的步驟研墨、濡筆,接著再指導他正確的懸肘執筆法,再依樣畫葫蘆瓢的寫「一」字,如何按、怎麼提、咋樣頓……,不一會兒功夫,他就耐性全無,說他不干啦!趕明兒跟老師辭掉,另找他人。

瞅瞅他那耷拉著腦袋、滿身墨跡的泄氣勁兒,實在不忍心苛責他,想想,中華神傳文化博大精深的內涵,豈是一時半刻就一蹴可及的?哪是花點心思三兩下就能學會的?不得經過長久的習練基礎才能摸到一點兒門嗎?唉!現代「速食」主義下的人們,是理解不了神州古文明的精華啦!

誰都知道,中國文字相傳是倉頡創造出來的,他是古代伏羲時的史官。後人為了感念他的偉大貢獻,從南北朝起就將他和「至聖先師孔子」同時敬奉。

有一次,倉頡登上陽虛山〔現在陝西省雒南縣〕看見一隻大龜,龜背上面有許多青色花紋。他看了覺得很稀奇,就仔細的研究起來了。看來看去,他發現龜背上的花紋竟是有意義可尋的。於是就想:既然花紋都能表達意思,那麼如果把人的想法用一些符號表示出來,豈不是人人都可用來傳達心意、記載事情嗎?

接著,倉頡看盡了天上星宿的分布情況、地上山川脈絡的樣子、鳥獸蟲魚的痕跡及草木器具的形狀,然後根據自己從大自然觀察到的這些景物,描摹繪寫了各式各樣不同的符號,並且為每個符號定下它所代表的意思。後來他按照自己的心意用符號拼湊成幾段拿給人看,經他解說之後,人們倒也能明白他所要表達的意思,於是倉頡就把這種符號叫作「字」。

倉頡第一次造的字還不是很完備,加上經過蚩尤戰亂後文字有了許多的遺漏。而若要廣泛垂教,沒有詳明的文字實在是一大缺憾,於是黃帝召集大臣詢問何人能使文字更完備時,有一個大臣回答:「相傳六書字法是伏羲時的史官倉頡創造出來的。聽說他後來避入陽虛山修道,至今已經不知多少歲了,如果能請他出山的話,文字可興也。」

黃帝於是準備了馬車和貨幣等厚禮到山中親迎倉頡,倉頡感於黃帝的至誠,就和黃帝一起下山了。當黃帝問到六書字法時,倉頡說:「星辰象緯、流水落花,即是天地之大文章也。」黃帝聽到後知道倉頡可以使文字興盛起來,因此不但以上賓之禮待之,而且還特地造了一座館舍讓他能潛心研究「天地之大文章」。倉頡為了使後人能更清楚文字所要表達的意思,以利廣泛流傳,就把文字由古文變為篆書,然後頒行天下。這就是中國流傳五千年漢字的由來。

這些記載告訴我們,文字的起源,最早是單純為了表達心聲、紀錄史實、避免遺忘,使往後有個憑證可考而已,這是中國文字的獨特魅力,也是倉頡造字的原始初衷。

中國商代和西周早期(約公元前16~前10世紀),充斥著以龜甲、獸骨為載體的紀錄文獻,是已知漢字文獻中的最早形態。用刀把文字刻在龜甲和獸骨上面,用以記載占卜吉凶事件。早先曾稱為契文、甲骨刻辭、卜辭、龜版文、殷墟文字等,又被稱為龜甲獸骨書,是中國最原始的書,現通稱甲骨文。除占卜刻辭外,甲骨文獻中還有少數記事刻辭。

這些甲骨文所記載的內容極為豐富,涉及到當時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不僅包括朝政、文化、社會習俗等內容,而且涉及天文、曆法、醫藥等各科。是研究中國古代特別是商代社會、歷史、文化、語言、文字極其珍貴的第一手古漢字資料。絕大部分甲骨文發現於殷墟。

再後來,由出土的文獻和考古資料都表明,聰明的古人很早就放棄了龜甲、獸骨,而以簡牘作為書寫的材料。「簡」是經過削制、修整過的「細竹條」;「細木條」則稱作「札」;較寬的木板,也包括竹板,稱作「牘」。後人將竹簡、木札統稱為「簡」,將其與「牘」合稱為「簡牘」。將簡用繩子編連起來,就製成簡冊。

在殷商甲骨卜辭中已有「冊」字,為簡冊之形,編有兩道書繩;又有「典」字,為冊在几上之形。《尚書・多士》記載:「惟殷先人,有冊有典。」《尚書・金跨》記載:周武王有疾,周公為之祈福,「史乃冊祝」。又《詩經・出車》曰:「畏此簡書。」可知最晚在商周時期,已經有了條狀的簡和編連之冊。

古人也以絲帛為書寫的材料。但絲帛較貴,故大多只用來抄寫重要的典籍和繪圖。在相當長的時期內,竹、木製成的簡牘是最流行的文字載體。漢時出現了紙,並逐漸推廣使用,但簡牘卻沒有因此被迅即淘汰,而是與紙共存了數百年。《太平御覽》載《桓玄偽事》:桓玄令曰:「古無紙,故用簡,非主於敬也。今諸用簡者,皆以黃紙代之。」可知在四世紀末的東晉中期,人們仍在使用簡牘,經當朝頒令後才廢止。由此算來,簡牘在中國的使用歷史至少有千餘年。

簡牘時代距今遙遠。因而形成了這樣的狀況:一方面,由於簡牘長期湮沒,我們對簡牘已倍感陌生,探究其制度與具體細節等都相當困難;而另一方面,由於簡牘出現甚早,存留時間很長,又在我們的文化發展進程中留下了深刻的影響:

例如我們今天仍在使用的諸多詞彙,如「冊」、「篇」、「編」、「連篇累牘」、「韋編三絕等,都與簡牘的形式有關;「殺青」、「汗青」、「罄竹難書」等則與簡牘的製作和用材有關;「刪改」、「筆削」、「刀筆吏」等則與簡牘時代的文具、書、刀有關;「契合」、「合同」、「尺牘」、「封緘」等則與簡牘時代的文書制度有關。傳統的中文書寫習慣是從上到下,豎行排列,這和用簡牘書寫時是一樣的。傳統的書籍有豎行的界欄,展開的書頁看起來亦如同簡冊。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時天下大小事皆決於上,秦始皇日夜所讀的官文書「至以衡石量」。王充《論衡・別通篇》說,「漢所以能制九州者,文書之力也,以文書御天下」。而從出土簡牘實物來看,秦漢時期的官文書不僅數量驚人,種類眾多,格式也頗為繁複。這些用簡牘來記錄和承載的法律、政令、計帳、戶籍、券書等,對於龐大的朝廷體制維繫和管理,都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簡牘雖嫌笨重,卻相當耐久。大量的典籍,因當初被抄寫於簡冊而流傳下來。這不僅是指我們今日所見出土簡牘中的古書,也是指那些自「簡牘時代」而流傳至「印刷術時代」的古書。值得注意的是,紙雖輕便,但脆弱易毀,而印刷術的出現是在發明了紙之後的數百年。故今日所存,早於唐代的用紙書寫的史料極為罕見,當時不少用紙抄寫的書籍已經亡佚。相反的,那些用簡冊抄寫的更為古老的書籍卻得以長久存留。

簡牘與帛書的實物本身,也攜帶了很多時代的信息和特徵,其內容極為豐富,包含了很多珍貴的亡佚典籍。除儒家、道家、墨家的著作外,還有各種兵書、日書、算術書、醫藥書、文學作品和地圖等。不僅有多種文書檔案,還有大量的書籍、私人信件、歷譜,以及喪葬用的遣冊等,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也是寶貴的書法墨跡。

由以上的史料資訊,我們可以還原書法真貌──表達心聲、交換意見;紀錄史實、避免遺忘;有法可依、有據可查。而中土這塊兒,又是上天諸神最眷顧與青睞的地方,於是陸陸續續的傳了這奇妙的書寫工具──文房四寶──筆墨紙硯,全為了豐富人類的生活形態、增添文字記載的多樣性,使之多角度發展與運用罷了。因此,隨著時光的積存、歲月的美化、刀筆吏和文書繕寫工作者的揣摩與推陳出新,而有了今日多姿多彩的各家書體──篆、隸、楷、行、草……所謂的漢書六體以及其它等等。

猶記得一甲子多之前,上小一就得學書法,每周書法課安排了好幾堂,幾乎日日與筆墨為伍;考上初中,每星期的周記、每次月考的國文試卷,都得用毛筆書寫。那時個個學生都戰戰兢兢用心對待,因為無法塗改呀,總不能整張紙上,大小墨團羅列呀!每逢寒暑假,各主科照例都有作業,不外乎演算些題目,讀幾本指定的優良書籍寫個心得報告……等等,其中必不可少的是臨摹二、三十篇書法,許多同學都把這視為苦差事,而我卻樂在其中,一放假,最先完成的作業就是書法。

可如今教育部雖然規定小三開始,每周有四十分鐘一堂的毛筆與硬筆綜合練習的所謂「書法」課,可是沒幾個學校遵行,也沒多少老師重視,成了虛設,有名無實。因此舉行班際書法比賽,也多半是應應景而已。當然,也有些有遠見的老師與家長,很注重這個國粹,讓孩子課餘之暇努力學習,但就我所知,孫子、孫女分別就讀中年級,根本就沒在課堂上學過書法哪,那文房四寶在他們來說可是新鮮玩意兒呢!

回想當年求學時代,只要放上寒暑假,我總是等父親一出門上班,就將那家中唯一的一張大木桌據為己有,擺上字帖和習字本,泡好乾涸的毛筆,將硯台前方,淺淺的硯池註上清水,右手握緊墨條開始研墨:由緩而疾,由小圓而橢圓;墨汁由稀、淡,慢慢變為濃、稠。那陣陣墨香,圍著書桌四溢飄散,蓋過了母親廚房裡飄出的飯菜味兒。我還清晰記得,那墨條上印著金字的「古梅園」,在當時可是名貴的精品哪!

筆尖上濡飽了墨汁,摒氣凝神,一筆一划的照著字帖臨摹。時間在墨香與靜定間急速飛馳!累了!停下筆,端詳端詳每個字臨摹的好壞、缺失,用手「指書」一下;要不就翻出書桌側面的立櫃裡,百讀不厭的線裝書──各朝演義……等等再回味回味;有時也浮想連翩:

那毛筆的筆管以竹製最普遍、最常見,竹,雖無梅的俏姿,菊的孤芳,蘭的出塵,松的雄偉。然而,竹的高節心虛,正直的性格和婆娑姿態,惹人喜愛,受人贊誦,又兼之隨處可見,因此勤快的古人將其作為毛筆筆管,不僅喜竹之直圓外形,更愛竹之深厚內涵,也許透過那中空的直節,能上達天聽,和宇宙溝通聯繫哪!

又想到上史地課時,老師曾提到,古人剛開始時以筆直接蘸石墨寫字,後來因為不方便,無法寫大字,於是便想到了可先在堅硬東西上研磨成汁,如石玉、磚、銅、鐵等。殷商時青銅器已十分發達,且陶石隨手可得,硯乃隨著墨的使用而遂漸成形,古時以石硯最普遍,直到現在,經歷多代考驗仍以石質為最佳。硯是拿來磨墨的,古代又叫做「研」,意思也就是磨。

所以,當年的我,握著柳公權所謂的「筆正」,在廉價的石硯上,磨著散發著龍麝香料的「心正墨亦正」的墨,鋪開九宮格的習字本,一絲不妻的落筆。看著那泛著黑紫色亮光的墨彩,一字字的成形,一個個散發著獨特的風采,我從不覺得累,從沒感到煩,有的只是滿心的虔敬與欣喜,沐浴在聖潔與澹然的氛圍裡。

直到父親中午回來午休。如此不到一星期,就將幾十篇的書法作業首先完成,而且還經常拿高分哪!那六年的書法作業,替我打下了繪畫的基本功,因為書畫相通嘛!

想來,長孫要想沐浴在神傳文化的光輝裡,親炙中華博大精深的悠久內涵,我這個當奶奶的可是責無旁貸啦!利用這次的經歷,在他心靈深處埋下書法種子,然後再因勢利導、隨機啟迪,肯定是另一番景象!我有信心!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