撣去封塵:歷史迷霧

小蓮


【正見網2010年01月25日】

在人類漫漫的文明史中,我們作為後世的兒孫們,只能從歷史老人所遺留下的文物和典籍上找到我們祖輩,曾經做過什麼,曾經發生過什麼。

然而,「歷史」所能留給我們的卻是經過無數天災和人禍所殘留下的一點點而已。

很多歷史就成了暫時和永遠也解決不了的謎團。

「文字」是神傳給人用來溝通,用來承載文明的一種工具。「文字」是一種文明和進步的標誌,是從野蠻走向文明的裡程碑。那麼一個民族如果沒有文字,那這個民族只能是一個野蠻的民族,是一個無法進入人類文明史的民族,是很快就消亡在歷史中的民族,是一個無法讓後人解讀的民族。「匈奴」就是其中之一。無論它在漢朝的時候有多麼的強大,可惜因為它沒有文字,一切也就漸漸的淹沒在那漫漫的歷史之中了。

還有,無論是哪一位史官或者人物記錄一件歷史事件的時候,很難避免一個關鍵問題就是傾向性!

同樣一件事情的出現,由於不同國度裡記述的角度不一樣,即使事情表面記述的相同,但是對於這件事情的性質和出發點記述的就根本的不同。

記得有人說寫《三國演義》的羅貫中,在寫的時候有意傾向於蜀國。就是一個簡單的明證。

每個人在處理一件事情的時候,出發點不一定就是別人想的那樣,所以轉述的時候,就難免的帶有寫作人的個人想法,這樣就容易歪曲了主人公的本意。

還有,就如同一些歷史學家在研究一些歷史事件時經常遇到的問題那樣:文獻記錄不全,歷史遺蹟(遺物)不全。致使很多問題根本無法解讀。

再有,我們想一點就是:今生我們看一個問題的想法和觀念怎能符合幾百、幾千年前人們的思維呢?也就是當時人們究竟是怎麼想的,用我們現在的邏輯來推理,能完全符合當時人的想法嗎?即使我們參閱著文獻和考古發掘出來的東西。但是肯定不會還原歷史本來的面目。

在這裡不是完全否定我們歷史和地質學家對歷史的考證和研究。只是想說明用我們目前的手段來研究歷史的局限性。

其實還原歷史本來面貌也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是前提是我們的科學發展方向要調整。以「物」來研究「物」的實證科學要要研究人類和文明實在太有限了。而且這個所謂的科學把「道德」與物質文明割裂起來,造成了人越來越物質化,研究的路越來越窄。

而中國古老的科學就不是這樣,他們針對人體生命和宇宙直接研究。拿被現代科學家推崇備至的《易經》來說,有人說是一本預言書,用它來預測什麼非常準確。為甚麼?很少有人想過這個問題。為甚麼在古代有一句話,說某個人有智慧,「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載,神機妙算」其實說白了,宇宙運動是有規律的。這一點相信朋友們都能認同。而且因為宇宙是一個多時空的結合體。無論誰曾經做過什麼,在不同的時空中都會留下不同的信息。為甚麼有些人能知道過去和將來的事情就是這個原因。

那麼這麼說來,「歷史」作為一個能知道或者說能看到過去的人來說,就不再是迷。不僅能看到在過去的歷史上發生過什麼,也能明白當事人的當時的真正的想法。只有這樣才是,也才能夠真正的還原了歷史。

要想達到這一步必須是一位重德德修煉人才能做到這一點,就像諸葛亮、劉基等人幾乎都是修煉人。

個人看法,僅供參考。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大陸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