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體現的德性與德行

觀心


【正見網2011年02月25日】

中華傳統文化,是系統的基於「道」與「德」的完整論述和實際演練。從最淺顯處談論,「道」是天、地、人三才運行原理、內涵、「天、地、人」上下對應的關係和外在的表現,「德」是基於「道」而體現出來的德性與德行。

儒家的儒字,人字加需,顧名思義,儒家論述的就是人應該遵行的道理的「人道」,基於「人道」,人的行為規範和言行自然體現出來的德性和德行。

「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出自於《禮記》。「國君撫式,大夫下之。大夫撫式,士下之。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刑人不在君側。兵車不式,武車綏旌,德車結旌。」的乘車的禮儀。

這段《禮記》要求的乘車的禮儀:社會各階層乘車來往的路上,當國君與大夫相逢,大夫要下車行禮,國君手握車子的執木(車子前的把手)點頭還禮;在大夫與士人相遇的情況下,士人下車行禮、大夫握車子的執木點頭還禮;「禮不下庶人」指普通老百姓可以不受這套禮儀的約束。「刑不上大夫。刑人不在君側。」 指大夫違背禮儀的時候,國君沒必要責備以刑罰,執行刑罰的人不可能隨國君的車出行。

後三句指部隊的軍車禮儀的變通:軍人出征的時候,軍車的旗幟順其自然,無戰事的和平年間,要把軍旗束縛起來。

從「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這段禮儀要求,可以看出《禮記》的禮儀要求強調的是人的德性和個人的修養。禮儀是人外在德性的自然表現,規範的是與人之間的自然的秩序。由人推己,普及到整個在社會各個階層,自然體現的人與人之間的正常的社會秩序,這種高度文明的正常的社會秩序,是基於社會個體注重道德修養的體現,不是以刑罰強求而來的。當這個思想由人的內心推己及人至人外在的宏觀、微觀的環境的時候,就表現了「尊天地、敬神明、中人和」的《禮記》的禮儀的實質。

大夫失禮那是大夫的德性有問題表現在行為上,那是大夫的問題,不是國君的問題。國君不能因為大夫的德性不好而失君儀,更不能因為大夫的沒修養而降低自己的德行導致行為上的失態。大夫與士人也一樣,強調的都是自己個人的德性和修養,不因別人的沒教養而自我貶低。這種思想,類似佛教中的那句關於六祖慧能的禪語故事「不是風動,也不是樹動,是人心在動」:風動、樹動都是別人的事情和自己沒因果上的必然關係。人不能隨外在條件和環境的變化而隨波逐流、自甘墮落。表面上強調的是人的定力,實際強調的都是人的道德,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要講「德」,堅持真理不被外在的因素而帶動。

「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體現的德性與德行,觸類旁通、舉一反三表現在社會的各個層面,只是中華禮儀到現在完全破壞了,歷史上傳統文化承傳的過程中人的行為和論述也逐漸的脫離了「禮儀」的實質,強調的是階層地位的名分、形式而非德性,出現了破壞性的各種硬性規定,這種脫離傳統文化內涵實質的迂腐敗壞的行為,形成了傳統文化中的糟粕。

中華禮儀49年以後就徹底的被中共滅亡,到現在中國人已經不知道「禮」為何物,什麼都和「金」聯繫起來了。發展到目前已經走向極端,人的面子比天理大,權利比德性大的各種怪現象:各種公務員的車輛橫行霸道,有事無事警笛長鳴的炫耀;人與人之間都是投機鑽營的關係;上下級的禮儀不到,招待不周上級就給下級小鞋穿;民間的紅白喜事的正式場合的座位安排不周,別人可以當眾掀桌子,還認為是別人失禮,等等。

這些脫離《禮記》實質精神的德性和德行的表現,都是玷污人的禮儀的最無禮的行為,表現了在反傳統、反正統的中共統治下的現代中國人的基本德性與德行,無知、低俗和野蠻。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