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毀滅的城市(2) 人類毀滅和重建城市的能力

李原 李洋


【正見網2001年01月11日】

細細數來,人為摧毀的城市不會少於自然災害毀滅的城市。出於政治統治、階級壓迫、宗教歧視或經濟掠奪,侵略與反侵略,往往激起瘋狂的仇恨,誓在摧毀對方城市。古代流寇式的掠奪,不以占領對方城市為目的,而以縱火屠城為快事,每一場戰爭都留下片片焦土。帝國主義的殖民戰爭更其殘酷,不但毀城,而且實行種族滅絕和消滅土著文化的政策。西半球印第安人本有相當燦爛的文明,建立了一系列城市,最大的達到十萬人規模。歐洲白人殖民者來到這裡以後,毀滅了所有城市,在異教徒的神廟殿基上建立了基督教堂。從此,印第安文明中斷了。規模宏大的印加帝國首都庫斯科,阿茲特克帝國首都特諾奇蒂特半,都從地圖上抹掉了,而在它們的廢墟上興建了西班牙式的城市。  

古代毀城,離不開火燒、水攻兩法,「水火無情」,道理在此。耶路撒冷歷經18次摧毀性戰爭,大部分是火攻。項羽放火燒秦都咸陽(今西安),火三月方絕。腓尼基都迦太基四次焚於火,毀得無可利用,被廢棄。敘利亞古都塔德木爾,被羅馬人攻陷後焚毀。  

火攻之後再施惟人工搗毀,掘城牆拆房梁,以圖一舉夷平之。如果勝利者想住下來,就會手下留情。不過,火攻和人力搗毀都難以徹底,特別是人力毀城更難奏效,這就是古城殘牆斷柱得以保下來的道理。  

炸藥發明之後,毀城效率大為提高。火炮遠距離射擊,飛機臨空轟炸,使得萬千城市大劫難逃。公元前五世紀建的雅典衛城,先後遭到波斯人、馬其頓人、羅馬人的蹂躪,惟石構神廟堅而存留,占領軍常據為軍火庫,1687年威尼斯人用大炮猛轟,觸發了廟內彈藥,終使兩千年建築塌毀。法國渡口城市敦刻爾克,兩次世界大戰中都毀於炮轟和空襲。德國法西斯實施「月光奏鳴曲」的大轟炸,一夜間投下炸彈5萬枚,將英國後方基地考文垂夷平。1945年2月13日,英、美、盟軍飛機對寇原子研究中心德勒斯登突襲英、美盟軍飛機對德寇原子研究中心德勒斯登突襲,4500架輪番進行一個半小時的地毯式轟炸,15平方公裡的市中心只剩下一座教堂。1950年至1952年,美帝國主義侵略朝鮮,在平壤投下42.8萬枚炸彈,市區悉被蕩平,只剩下一堵較完整的城門。  核武器發明之後,一枚小小核彈便可摧毀一座城市。世界上最早付諸實用的兩顆原子彈都投於日本,毀了廣島、長崎二城,共殺死21.4萬人,傷殘25.5萬人。現在的氫彈和洲際飛彈,威力為原子彈的千百倍,而且不用飛機去投擲。  

一方面,毀滅城市的能力在不斷升級,另一方面,重建城市的能力也在步步增強。後者甚至超過了前者。為什麼古代留下那麼多的城市遺址?無非是原有居民被殺光了或逃亡了,外地又無人口可以遷入,不可能在廢墟上重建城市。即使還有一點力量,人們也往往別選地點建城。復建能力弱,關鍵在於人丁稀微;其次是建築手段原始,建築材料落後;再就是土地多,選擇餘地大,不一定要在原城址復建。  

現代被毀滅的城市,即如地震夷平的唐山、舊金山、東京、阿加迪爾,原子彈摧毀的廣島、長崎,災後都比災前建設得更加美麗,範圍都大大擴展了。在全世界,幾乎找不到一座被遺棄的現代毀城。原因很簡單,一者人們藉助於機械、電力和新型建材,可以很快建設起一座城市;二者人口眾多,勞動力充裕;三者資源寶貴,不允許荒廢每一寸土地;四者城市有連續性,各有不可替代的地理優勢和經濟職能,非在原址復建不可。   

圖為戰爭破壞後的倫敦


(摘自《 被毀滅的城市》)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與環境

人與環境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