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文 拾珠璣】送天台陳庭學序 (宋濂)

幸紫


【正見網2011年06月14日】

【白話試譯】

我國西南一帶的山水勝景,惟有四川(蜀地)最為奇特。可這裡距離中原有萬裡之遙,陸地有劍閣、棧道之艱難險阻,水路有瞿塘峽、灩o?訓撓鍬恰F鉳硇羞M於修篁竹林之間,山勢高峻的,累計十幾天抬頭都望不見那峰頂,登臨山巔向下俯視,千丈絕壑、萬仞山壁,杳邈幽深,根本沒法探測其所窮之處,肝膽都為之戰慄發抖。若由水路行進,則江中巨石堅韌銳利,波濤險惡漩渦詭譎,舟船掌舵,一不小心失去分寸,那麼就撞得糜爛粉碎,落得江土掩埋,餵飽魚鱉的下場,其旅程之艱險阻厄達到如此地步。所以不是仕途做官、財力雄厚的人,是不可以前往遊歷的;不是天生富有文才者,縱使遊歷了也一無所得;不是身壯體強的,大多老死於其地不得返鄉,嗜好尋奇探幽之士,一直認為是一大憾恨哪。

天台的陳君庭學,能寫詩,由中書左司掾這個官職,屢次跟從大將北征,頗有功勞,後被升任為四川都指揮司照磨,由水道到達成都。成都,是川蜀重鎮與要地,揚子云(揚雄)、司馬相如、諸葛武侯等歷史名人住過之所,凡是英雄俊傑爭戰、攻取、駐紮、守御之史跡,以及詩人文士遊覽、閒眺、飲酒射投、賦詩吟詠、高歌呼嘯之所在,庭學沒有不遊歷觀覽的。既然遊覽,必然心有所感而抒發為詩,以記錄其景物之特點和當時世況之變化,於是他的詩益加工妙高超。三年後,依官場慣例自行辭職歸家,與我於京師相會;他的精氣愈發充實,語意愈發豪壯,意志愈發高昂;那是因為住在川蜀要地,得到那裡山水靈氣之助益多多吧。

我自己甚感愧疚,當我年少時,曾有志於外出遊歷天下,但因學業未成而得不到閒暇。及至壯年時方才有機會出遊,可此時卻四方烽煙、兵燹紛起,無一處是可落腳之地。直到今朝,聖主興起而宇內安定,疆域薄近四海之濱,中原西南無處不合為一家,而我卻年華已逝,齒牙益加老化了。想學庭學四處遊歷,這種機會尚能尋得嗎?

然而我聽聞古代賢士,像顏回、原憲等孔子弟子,大都坐守鄉間甘居陋室,蓬蒿雜草遮沒門戶,而其心志意向,卻經常充沛完善,似乎胸中有著包羅宇宙星體、囊括天地萬物的精神泉源,隱隱散發。這是啥原因呢?莫非有超出於山水靈氣之外的東西嗎?庭學君能在歸家之後,著力探求一番嗎?倘若有所收穫與受益,那麼請轉告給我,這樣,我將不再因庭學曾經遊歷川蜀,而我至今尚未做到而慚愧不已了!

【原文】

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然去中州萬裡,陸有劍閣棧道之險,水有瞿塘灩o??藎ㄓ鍬牽??緶硇畜蛑竇洌?礁噠呃堊?詹患?溽奐剩?偕隙?┦櫻??滯蜇穡?媚?餛淥?睿?蔚ㄎ??衾酢K?校?蚪??防??ǘ裎泄睿?垡皇?瞥嘰紓??ㄗ蓯牽┟櫻?彌嘀?劍┧櫫臉粒?鹵ビ惚睿?淠閻寥鞝恕9史鞘耍ㄊ送荊┯辛φ擼?豢梢雜危環遣撓形惱擼?縈撾匏?茫環親城空擼?嗬纖烙諂淶兀?繞嬤?亢捫傘?

天台陳君庭學,能為詩,由中書左司掾,屢從大將北征,有勞,擢(提拔、升任)四川都指揮司照磨,由水道至成都。成都,川蜀之要地,揚子云(即揚雄)、司馬相如、諸葛武侯(即諸葛亮)之所居,英雄俊傑戰攻駐守之跡,詩人文士游眺飲射賦詠歌呼之所,庭學無不歷覽(遊歷觀覽)。既覽必發為詩,以記其景物時世之變,於是其詩益工。越三年,以例自免歸,會予於京師;其氣愈充,其語愈壯,其志意愈高;蓋得于山水之助者侈(多也、益也)矣。

余甚自愧,方予少時,嘗有志於出遊天下,顧以學未成而不暇(沒空)。及年壯方可出,而四方兵起,無所投足(落腳處)。逮(等到)今聖主興而宇內定,極海之際,合為一家,而予齒益加耄(老化)矣。欲如庭學之游,尚可得乎?

然吾聞古之賢士,若顏回、原憲(均為孔子弟子)皆坐守陋室,蓬蒿(雜草)沒(遮沒)戶,而志意常充然(充沛),有若囊括(包容萬物之貌)於天地者。此其故何也?得無有出於山水之外者乎?庭學其試歸而求焉?苟有所得,則以告予,予將不一愧而已也!

【心得體會】

此篇文章,首段寫川蜀奇特環境與險惡的水陸地理形勢,是一心尋幽訪勝者的心頭憾恨;次寫陳庭學因當官而有機會遊歷,因而詩益工、氣愈充、語愈壯而志愈高,作者認為是得益於山水靈氣之助的緣故;接著再談自己有愧於心,無法實現年少時立下的出遊天下的壯志,而今年華老去,不知能否有體力兌現;末寫古代賢士,雖處困厄而志意卻充沛異常,有囊括於天地者之慨,作者因而推翻前論,悟到肯定除了遊覽山水勝景、接受靈氣薰陶之外,還有其他不明原因的。

這宋濂心中的疑團,在修煉者的眼中,是一目了然的!愛遊山玩水的人,多半喜靜謐而怕喧囂,樂攬勝而遠紅塵,日子久了,自然看淡名利,少了人間的爭鬥,心性提升;清心寡欲,絕了俗世的私情,而道德高尚,本性顯現,能與天地溝通。另外空間的高級生命看你是塊料,隨手幫了一下,於是你就不由自主的踏入了修煉的門,自然而然的走上了返本歸真的路,這是慈悲的上蒼,特意的安排,無私的饋贈,就這麼簡單,只是一般凡夫俗子,想不通也理會不了而已。

【作者】

宋濂(西元1310-1381),字景濂,原籍浙江金華,徙居浦江。元至正中薦授翰林院編修未就,隱居青蘿山十餘年。明初任江南儒學提舉,累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奉詔纂修元史,為文雍容典雅,著有《宋文憲全集》。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