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湘中」舊時地

楊紀代


【正見網2011年07月05日】

晉・羅含《湘中記》

九疑山在營道縣,那山峰與北山極為相似,幾乎無法分辨,行路者邊走心中邊疑惑是否走錯了,故如此取名。

衡山,走近觀望,如陣雲似的飄邈,沿著湘水廣布千裡,其中的山勢,有九個回向九個反背。

衡山、九疑都建有舜廟。此區太守到官任職後,經常派遣戶曹(官名)蒞廟備禮祭祀,就如聽聞弦歌之聲不輟般,沐浴教化。

湘水至為清澈,雖然深達五六丈,可站在岸邊望見水底,仍是一目了然。其中水底的石子,像樗蒲(樗樹與菖蒲,其葉相似)一般大,五色鮮明。湘水兩旁,白色沙灘如霜雪似的潔淨,赤色河岸若朝霞般的艷紅。

營水、od水、觀水、祁水、舂水、永水、來水、淥水、連水、瀏水、溈水、汨水、資水,都注入湘水。

曲江縣有銀山,此山常年多的是素色白霧繚繞。

屈潭之左有玉笥山。屈平(即屈原)遭放逐之後,棲身於此山而作曠世名篇《九歌》。

宿當軫翼、度應機衡(軫、翼、機、衡都是道家二十八星宿中的星名,有丈量衡地的意思),故曰衡山。山中有錦石,花色斑爛、斐然成紋。衡山有懸泉,泉水噴涌,滴瀝於岩石間,響聲泠泠如弦鳴一般。有白鶴經常迴翔於懸泉之上,姿態妙衡陽縣東二十裡有酃湖。湖面周圍二十裡、深度八尺,湖水清澈湛然呈現綠色。當地土人取來釀酒,其味醇美。

益陽有昭潭。其下深不見底,是湘水最深之處呢。也有傳說是周昭王,領軍南征時吃了敗仗,卒於此潭,因以「昭潭」為名。
都溪之水又流向西北,注入營水,此地稱為「菁口」。

郴縣南,有義帝廟,百姓經常祭祀之。

文斤山上有石床,高一丈見方。四面綠竹錯落扶疏,常隨風委婉飄拂。

臨水,流經臨賀縣東面,又南回至郡縣左邊,匯合注入賀水。

君山有地道、楂渚(水上浮木叫「楂」,此字通「槎」;水裡的小陸地叫「渚」)。對岸有座古城,據說是孫權派遣程普所建立的。
耒陽縣北面有蔡倫宅。宅西有一個石臼,據說是蔡倫舂紙用過的呢。

祝融峰上有青玉壇,五丈見方,並有蓋香峰授業行道處(實行自己的主張、推行自己的學術,叫「行道」)。

湖南歷史

湖南省,位於長江中游,因位處洞庭湖以南得名「湖南」,又因湘江貫穿全境而簡稱「湘」(別稱:楚、湘楚,三湘四水);境內廣植芙蓉(木芙蓉),古詩有「秋風萬裡芙蓉國」之句,故有「芙蓉國」之譽。

湖南的東、南、西三面山地環繞,中部和北部地勢低平,呈馬蹄形的丘陵型盆地。西北有武陵山脈,西南有雪峰山脈,南部為五嶺山脈(即南嶺山脈),東面為湘贛交界的羅霄山脈。湘中地區大多為丘陵、盆地和河谷沖積平原,其中南嶽衡山山脈高達千米。湘北為洞庭湖、與湘、資、沅、澧四水尾閭(海水所歸之處,叫「尾閭」)的河湖沖積平原,地勢很低,因此,湖南的水系呈扇形形狀匯入洞庭湖。湖南屬於江河中下游流域平原(指長江、湘江)等和高原地台帶(即雲貴高原)的過渡地帶,所以地理景觀獨特。

湖南在夏、商和西周時為荊州南境。春秋、戰國時代屬於楚國。秦始皇設黔中、長沙兩郡;漢世宗之後屬荊州刺史轄區,轄武陵郡、桂陽郡、零陵郡、衡陽郡和長沙郡;三國時屬吳國荊州,為荊南五郡;西晉時分屬荊州和廣州;東晉時分屬荊州、湖州、江州;南朝宋、齊、梁時分屬湘州、郢州和小部分荊州,南朝陳時分屬荊州、沅州;隋高祖開皇九年(589年)平南陳,而統一全國後,在湖南設長沙、武陵、沅陵、澧陽、巴陵、衡山、桂陽、零陵等八郡;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年)時分屬山南東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黔中道黔州都督府,唐代宗廣德二年(764年)在衡州置湖南觀察使,從此在中國行政區劃史上開始「湖南」之名;五代十國時期,馬殷據湖南,建立楚國,國都為長沙。

北宋時,湖南分屬荊湖南路和荊湖北路。這時洞庭湖區得到大規模開發,湖南在全國的地位更顯重要。宋代全國四大書院,湖南即得其二。元代時屬湖廣等處行中書省(省會武漢),設湖南宣慰司于衡州(後遷治潭州);明代時屬湖廣布政使司(省會武漢);清聖祖康熙三年(1664年)分湖廣為湖廣左、右布政使司,其中右司下設四道和九府。清世宗雍正元年(1723年),改湖廣右布政使司為湖南布政使司,遷長沙,湖南正式成為行省。

結語

晉・盛弘之的《荊州記》裡,也記載了一筆衡山景致和飛泉奇觀,與同為晉朝人的羅含所寫的《湘中記》相互輝映:

衡山有三峰,極其秀麗。其中有一峰名芙蓉峰,最為高聳俊秀和傑出,如果不是碰上晴朗而萬裡無雲的清晨時分,是不可能望見它的真容的。峰上有清泉飛流。恍如一幅絲絹飄揚,分別映照著四周的青翠山林,然後像「銀河下九天」似的一直注入山下。

「衡山、九疑都建有舜廟。此區太守到官任職後,經常派遣戶曹(官名)蒞廟備禮祭祀,就如聽聞弦歌之聲不輟般,沐浴教化。」由此記載看來,古人建廟、祭祀過往的先賢聖哲,只是為了崇敬仰慕、只想沐浴教化;只求能學到他們所示範的高尚節操與道德要求,其他一無妄念,更沒貪慾;純粹只是景仰、只想模仿、只想學習而已,想法單純、天真而本性流露!

回頭看看現代的人類,進廟之後,神像尚未瞻仰、香更沒燃起,那滿腦子日夜迴旋的七情六慾、貪嗔妄想、自私惡意……等等,全都一股子倒給了神佛,要是真有,那神佛還沒聽你念完,早叫這團污穢髒念薰得避席逃離啦,哪會管你?所以如今上廟拜拜、祈願,幾乎沒有靈驗的,是這個原因吧?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歷史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