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11年12月13日】
明神宗時,內閣首輔張居正,是一位「工於治國、拙於謀身」的人。他認為,治理國家的根本宗旨,在於使黎民百姓能夠安居樂業。這在《張文忠公全集》中屢見記載。如:「知人、安民二語,乃萬世治天下之準則。」又如《答福建巡撫耿楚侗》信中說:「治理之道,莫要於安民。」在這封信裡,他指出嘉靖年間「百姓嗷嗷」和隆慶年間「紀綱不振」的情況後,表明自己「拳拳以是為務,鋤強戮凶,剔奸釐革,不得已而用威者,唯欲以安民而已。」為此,他曾義不容辭地表示:「不以此時剔刷宿弊,為國家建經久之策,更待何人?」從這裡,可以看出張居正的遠大抱負和磊落襟懷。
他在致兩廣總督殷石汀的書牘中,曾明確表示:「治亂國,用重典,……其勢非用兵威以震盪之,奸宄不畏,良民無依。」在萬曆元年(1573年),他鎮壓了潮州農民的反抗和暴動後,探討農民暴動的原因,並企圖尋求避免農民起義的辦法,他在《答應天巡撫宋陽山》的信中說:「夫民之亡且亂者,皆因貪吏剝下、而上不加恤,豪強兼併、而民貧失所,故也。」他為了安民,而敢於正視朝廷施政的過失和社會的流弊,這是值得稱讚的。張居正的這種看法,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早在他25歲的青年時代,他的《論時政疏》,就曾揭露宗室「斯皆外求親媚於主上,以張其勢,而內實奸貪淫虐,陵轢有司,剝刻小民,以縱其欲。」在他44歲那年,他目睹當時民窮財盡的情況,又在《上陳六事疏》中說:「伏望皇上軫念民窮,加惠邦本,於凡不急工程,無益征辦,一切停免,敦尚儉素,以為天下先。」疏中還說:「今風俗侈靡,官民服舍,俱無限制。外之豪強兼併,賦役不均,花分詭寄,恃頑不納錢糧,偏累小民。」最後,張居正疾呼道:「凡此皆耗財病民之大者,若求其害財者而去之,則亦何必索之於窮困之民,以自耗國家之元氣乎?」
張居正的安民思想,是他治國方略的要素之一。他在內閣首輔任上,進行的一系列整頓改革,有許多內容都與安民有關。
張居正由「安民」講到了「拉車」和「演奏」。他說:管理朝政的人,猶如駕車趕路,聰明的趕車人,絕不會把牛和馬放在一起,讓它們同拉一輛車。那樣做,不僅事半功倍,與事無補,而且很有可能弄到翻車,直致車毀人亡的地步;管理朝政又和指揮吹奏一樣,不能把吹奏得好的樂師,與不會吹奏的人,放在一起去演出。那會吹奏得亂七八糟,混成一團,滑天下之大稽!
他用這兩個比喻,都是為了說明:朝廷用人,必須公正廉明,鏟除奸佞。如果把賢臣與佞臣,長期放在一起理政、辦事,那結果肯定比把牛馬放在一起拉車,把會吹奏與不會吹奏的人,放在一起演出,效果更壞。所以,「牛驥以並駕,而俱疲;工拙以混吹,而莫辨。」(張居正《上陳六事疏》)
(事據《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