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11年12月21日】
下課鈴響了,我在講桌上整理著一摞書,準備一會兒回辦公室。這時候,有的男生已跑到教室門口想出去玩。只聽幾個聲音同時喊道:「讓老師先走!」我微笑的看著門口那幾個孩子,他們想出門卻沒走,規規矩矩的站在一旁等候著老師。待我走出門時,其中一位學舞蹈的小女孩到我身邊,優雅的點頭、微笑,一副小淑女的表情:「老師,您慢走!」許多孩子亦紛紛揮手和我告別,「老師再見!」
孩子們清脆的聲音化解了我身心的疲倦。懷著愉快、喜悅的心情走出教室,我不由得憶起新學期伊始,剛和他們接觸時,小朋友們表現得非常活潑、伶俐,但父母和家中祖輩的驕縱,讓許多孩子言談舉止明顯缺乏對師長的恭敬。有幾次下課了,我想走出教室門口,卻被一群衝到門口的男孩子擋著,擠來擠去的,走不了。哎!這不能怨孩子,教不嚴,師之惰。等到下回上課時,我和他們講了對師長要尊重,告訴他們什麼是禮貌,怎樣做才是尊敬老師和長輩。比如,給老師遞書本一定要雙手拿,態度要恭敬。下課了,一定要請老師先走,如果有客人來,請客人先行。沒曾想,只講過一次,大多數孩子們卻都記住了。以後,每次下課時,那一雙雙小手伸出來,畢恭畢敬的把一本本書遞給我,(因我任教的教材需要循環使用,每節課結束都要收回。)臨走出教室,都有孩子在門口叫著:「讓老師先走!」後來就經常看到許多小朋友在門口兩側站成兩行,靜靜的恭候老師,見我走過來,會有大方、可愛的男孩子熱情的伸出手臂,邊做手勢邊說著:「老師您慢走!」 儼然一派小紳士風度。
欣喜之餘,也更促人深思當今中國的教育現狀。想起傳統經典《弟子規》〈出則弟〉講:「或飲食 或坐走 長者先 幼者後」, 孝親尊師、長幼有序,乃中華傳統的美德。可是今天為甚麼會有許多孩子都不懂基本的禮節?這不能怪學生、家長素質差,追根溯源,傳統文化與道德教育的缺失才是根本原因所在。記得有一次在國學社聽教育專家講座,一位講師向在座的家長們提問:「當家裡做了好吃的,您的筷子伸出來後要先夾給誰?」很多奶奶們都笑著說要先夾給孩子。確實,如今的小皇帝、小公主在家裡都有著獨一無二的至高地位,(在中國大陸地區,獨生子女占多數,因為被家長過分呵護、嬌慣,所以人們常稱這樣的孩子為小皇帝 、小公主。)〈入則孝〉中說:「父母呼 應勿緩」,如今已顛倒成了「兒子呼 應勿緩」,「孫子呼 應勿緩」,小孩子需要什麼,喚一聲後,媽媽或奶奶會趕忙送上來,也因此讓孩子養成了以己為大、唯我獨尊的個性,凡事不知考慮父母長輩,缺乏孝心和恭敬心。
我們知道,「人之初,性本善」。童蒙可以養正,童蒙階段是教育「養正」的最佳時期。孩子好的德行、習慣都是可以培養的。古代典籍《說文解字》中講:教,「上所施,下所效」;育,「養子使作善也」。這一句話把教育的核心都點了出來。教育的核心是什麼?是「使作善也」。是要培養、教育善良的人。當我們能夠想到一家人一起吃飯時,第一筷子要先夾給爺爺、奶奶或是外公、外婆,孩子也會耳濡目染,學會善侍父母,尊重、孝敬家中長輩,逐漸懂得孝道和悌道。推而廣之,真正有孝心和恭敬心的孩子,他會以友善、恭敬的態度對待身邊的每個人。
為甚麼傳統的教育首重孝道?所謂「百善孝為先」,孝心開了,百善皆開。正如孝經中所講:「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近幾年參加國學社團的家庭傳統教育講座,我經常與兒童讀經班的家長們一起交流,這一點,他們在親子互動學習、活動中都已取得了共識。我們要相信古聖先賢的教誨,每個孩子都是能改變的,每個家中的寶貝都會被您用愛心、經典與智慧打造成小紳士或者小淑女。
每天上課的開始,我都會和學生們一起重溫《弟子規》〈總敘〉:「弟子規 聖人訓 首孝悌 次謹信 泛愛眾 而親仁 有餘力 則學文」。清音琅琅,餘韻悠長。孝悌之道,勵志明心。那承傳了幾千年的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真理,它超越了時間、空間,歷經千年、亙古不變,它屬於每一個生活在今天的炎黃子孫與華夏兒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