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山懸空寺



【正見網2001年03月03日】

天下巨觀
 
北嶽恆山是我國著名的五嶽之一。它坐落在山西省渾源縣城南6公裡。相傳遠在4000年前,舜帝北巡見此山氣勢雄偉,遂封其為「北嶽」。
 
恆山東跨太行山,重巒疊嶂,氣勢雄偉,山脈綿延150多公裡,主峰天峰嶺海拔2017米,高入雲表,給人以頂天立地的感覺。
 
恆山地勢險要,天峰嶺與對峙而立的翠屏峰之間,被一條斷層切開,一條渾河沿斷裂切出,出現陡崖堅壁萬仞,青天一線,最窄處不足10米,形成了勝似龍門,險似劍閣的絕塞天險,是古代兵家必爭之地。金龍峽全長約1500米,從北至南分為金龍口,石門峪口,磁窯口三段。
 
恆山山上樹木稀少,山石裸露,顯得格外崢嶸雄奇。寺廟也都依倚絕壁懸崖而建,似成危樓懸閣,為恆山建築景觀的一大特色。
 
從金龍口進峽,峽越窄,崖越高。再往裡走,只見西崖的半壁間,矗立著一排層樓重閣的古建築,上接雲端,下臨深谷,紅樓灰瓦,猶如天宮,這就是恆山十八景中最奇的一景--懸空寺。

懸空寺於金龍峽谷兩側翠屏峰的懸崖峭壁之上,面對北嶽主峰。絕壁上原有一處深不過10米、長40多米的凹壁,懸空寺就建築在凹壁之中,距谷底處近百米。全寺由40間殿宇樓閣組成,高低錯落有致。殿閣之間有的以棧橋凌空飛渡;有的以暗道迴廊相通;有的要登絕壁上的石級而上;有的則是越壁穿窗入屋,上下迂迴,左右盤旋,令人撲朔迷離,宛如進入迷宮。當地民謠描寫道:「懸空寺,關天高,三根馬尾空中吊。」
 
懸空寺廟宇凌空欲飛,亭台樓閣鱗次櫛比,在雲繚霧繞中時隱時現。整個懸空寺都是在懸崖上鑿洞,打入一排木樑作為地基,然後起牆造屋而成。寺下有幾十根碗口粗的木柱支撐著,這些木樑和木柱互相組成一個承重的整體,使重重殿宇安然無恙地 「懸掛」在絕壁之上。這座空中樓閣,實在是建築史上的偉大傑作。當年徐霞客見到以後,讚揚它是「天下巨觀」。

公輸天巧

懸空寺建築小巧玲瓏,內含卻豐富幽遠。寺廟在極其有限的空間裡,建有大小殿閣40間,最大的只有36.4平方米,最小的還不足5平方米,高者丈余,低者數尺,有的遙遙相對, 有的高下對峙,對稱中有變化,分散中有聯繫,既不整齊化一,又不凌亂無序。內有銅鑄、鐵鑄、泥塑、石雕、脫沙等神像佛像80餘尊,既因殿閣大小不同而高低不等,又因職位尊卑而形態各異。其中,雷音殿的泥塑釋迦體態豐滿,比例適度,面貌圓潤,表情逼真,為全寺泥塑之珍品,三佛殿內的鐵鑄韋馱,體形健壯,神態威武,衣冠文飾精細,鑄像之精品,而刻於棧道之上崖壁之間的三尊崖刻石佛,笑容可掬,氣魄雄偉,可謂巧奪天工。

懸空寺雖有1400多年的歷史,但它歷經風雨而不朽,屢遭地震亦無恙。最近的兩次地震發生在1989年6.1級和1992年的5.6級,懸空寺當時都未受任何損傷。而懸空寺所在的渾源縣境內有上萬房屋被毀。

懸空寺選址奇妙。背後的山崖向裡凹進,寺頂的山崖向外凸出,整個寺廟如置於屋檐之下,既可免遭雨冰淋濕,又可避免岩石脫落砸壞寺廟建築。加之山谷狹窄,全年日照時間只有三個月,每天日照時間平均不到二個小時,又使寺廟少受日曬的侵蝕。一年四季山風不斷,氣候乾燥,木質結構的建築,既無日蛀,又不腐爛;寺廟高于山下河谷90多米,任憑洪水濫也不會淹及寺廟。可見懸空寺確是一處風吹不著,雨淋不著,日曬不著,石砸不著,水淹不著的天然之所,這就使她千載風霜而不朽,經萬眾登攀而不毀。

難怪古人在佛像旁刻下「公輸天巧」四個大字,來稱讚懸空寺的建造者的智慧。

李易編輯整理

添加新評論